★情感,是記敘文閱讀的精髓所在,它隨情節不斷深入,先后彈奏著作者、讀者的心弦,令人心動。通過解讀記敘文細膩的情感描繪,同學們能更真切地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們的悲歡離合。下面,筆者結合統編《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別了,語文課》等經典記敘文篇目,與同學們一道探尋“以情感人”的寫作方法與技巧。
一、“以情感人”經典記敘文賞析與深入分析
在記敘文中,情感的流淌如同江河般洶涌澎湃。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有效傳達,往往依賴于那些精準而觸動心靈的寫作表達。同學們學過《十六年前的回憶》《別了,語文課》《那個星期天》和《橋》等經典作品,深入分析這些篇目的情感泉源以及修辭運用,是深入閱讀“以情感人”記敘文的關鍵所在。
《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由李星華創作的記敘文,主要回憶了1927年父親李大釗被捕前和被捕時的情形。文中通過描繪父親李大釗的日常工作、對家人的關愛及被捕后的英勇斗爭行為,體現了其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和視死如歸精神,同時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懷念之情。
片段:在軍閥混戰時期,兵變如同家常便飯,令人心神不寧。隱匿與躲避,成為了我們生活的常態。
賞析:這段文字,通過“軍閥混戰”“兵變”等沉重詞匯,勾勒出一個風云變幻、動蕩不安的時代畫卷。而“隱匿與躲避”,則如實地反映了作者及家人在這種環境下的生存狀態。這種精準選詞的寫作手法,使記敘文更具“以情感人”的魅力。
《別了,語文課》:這篇課文講述香港作家何紫小時候因默寫不佳而曾一度厭惡語文課,但當得知自己不久將隨大人移民國外無需再學語文時,卻深深感受到母語的美麗。在離開前,何紫開始努力學習漢語,最終取得滿分并獲表揚。這個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自己對漢語言文學和語文課的深厚感情。
片段:誰又能洞悉我心底的哀痛!唉,語文課,當我深深沉醉于你的魅力之時,卻即將與你揮手告別。我將無法再進一步領略你語言的瑰麗與深邃,這讓我如何不恨自己的疏忽與后知后覺!
賞析:這段文字,如同一首離別的挽歌,直接抒發了作者對語文課的摯愛與不舍。感慨與自責交織,使情感表達更為深沉而強烈。這種抒情與自責相結合的寫作方式,讓讀者更深地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波瀾與情感。
《那個星期天》:這篇文章是史鐵生寫的一篇回憶性記敘文,主要寫一個小男孩在星期天等候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歷。從早到晚,他滿懷期待地等待,但母親因繁重的家務和勞作而一次次爽約。最終希望落空,小男孩非常沮喪。文章細膩刻畫了小男孩的心理變化,展現了母子間的情感糾葛。
片段:我至今仍能感受到那光線的微妙變化,從漫長到迅疾,伴隨著孤獨而悵然的黃昏的降臨。耳邊仿佛又響起了母親那咔嚓咔嚓的搓衣聲,那聲音似乎永不停歇,就如同時光匆匆的腳步。
賞析:作者史鐵生通過日光變化及至黃昏降臨連帶母親洗衣聲的細節滲透,通過孤獨而悠長的情緒滋生,間接地傳達了“我”內心的期待與失落。這種通過環境描寫和聲音細節來烘托人物情感的手法,是寫作中“以情感人”的重要技法。
無論通過具體詞匯營造氛圍、抒情與自責結合、利用環境和聲音細節來烘托情感,還是用出人意料的轉折增強情感表達,都是為了更好地達至“以情感人”的境界。同學們在寫作時,可以靈活借鑒這些方法與技巧,通過不斷練習與模仿,使習作更加引人入勝、動人心弦。
二、從經典記敘文中學習寫作方法,衍生優秀習作及其片段
在深入賞析上述經典記敘文后,同學們要學會從中汲取豐富的寫作營養。
首先,細膩的環境描寫,能烘托出情感記敘文的氣氛,為故事情節的發展作鋪墊。例如,在描述離別或重逢的場景時,可以通過描繪雨中的街道、陽光下的小鎮等環境細節,來增強情感的表達。
其次,對話描寫是展現人物性格和情感的重要手段。通過人物間的對話,可以深入刻畫他們的內心世界,讓讀者更加貼近人物,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最后,出人意料的轉折,能增強文章的情感深度和吸引力。在記敘文中,巧妙設置轉折情節,能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更多情感共鳴。同時,也使文章更加生動有趣。
下面,讓我們通過三個學生的優秀習作片段,來看看這些同學是如何將經典記敘文的寫作技法融入到自己的習作中的。
優秀習作片段一:《雨中的告別》
那天,雨下得特別大,仿佛整個世界都被水霧籠罩。我站在學校門口,穿著雨衣等待著那個熟悉的身影。終于,他出現了,撐著傘,在雨中緩緩走來。
“你要走了,是嗎?”我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平靜,但心中的波瀾卻無法掩飾。
他點了點頭,眼神中透露出一絲不舍:“是的,我要去石家莊了,明天就要轉學走了……”
點評:這段學生習作,很好地借鑒了《十六年前的回憶》中的情感表達技巧,通過細膩的環境描寫和對話,展現了同學之間的深厚友誼和離別的不舍。
優秀習作片段二:《重逢的喜悅》
走在小鎮的街道上,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回憶。突然,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我的視線中——是小橘。
我向小橘用力地招手,仿佛時間在這一刻靜止了。“好久不見!”她笑著向我跑來,眼中閃爍著激動的光芒,我緊緊地握住她的手。
那一刻,我們仿佛回到了童年時光,無憂無慮地談笑著。
點評:這段習作通過細膩的情感描繪和生動的場景再現,展現了作者與摯友重逢的喜悅和激動。作者引入了《別了,語文課》《那個星期天》中的情感元素,內心波瀾與情感變化非常出彩。
優秀習作三:《永恒的縫紉機》
小時候,家里的一個角落,靜靜地放著一臺老舊的縫紉機。那是母親最珍貴的寶貝,每次看到它,我總會想起母親對我深深的愛。
那是一個明媚的午后,陽光灑滿了小院。我興高采烈地玩耍著,卻不小心把衣袖撕破了。我帶著一絲惶恐,回到家中,將破損的衣袖小心翼翼地展示給母親。出乎意料的是,母親并未動怒,只是溫柔地摸了摸我的頭,然后默默地坐在了縫紉機前。她手法嫻熟地穿線、調整機頭,隨著縫紉機“噠噠噠”的工作聲,我破損的衣袖在母親的手中重新變得完好。
然而,我沒長記性,因再次調皮,又一次將新買的棉褲劃出一個顯眼的大口子。驚恐之下,我將棉褲藏在了床底。但母親似乎有著超乎尋常的直覺,她很快就找到了那條棉褲。我以為她會生氣,會責備我,但她沒有。她還是默默地拿起那條棉褲,再次坐在了縫紉機前。
就在我以為一切會像以前一樣時,突然縫紉機的聲音戛然而止。我疑惑地看向母親,只見她低頭看著手中的棉褲,眼中閃爍著淚光。
“孩子,你知道嗎?”她輕聲說,“這條棉褲,是我為你親手挑選的,希望給你最好的。但你看,因為你的再次調皮,它現在已經破了。”
我心中一驚,滿是愧疚。然而母親微笑著拍了拍我的手背,繼續說:“不過,傻孩子,你是媽媽的心頭肉。衣物破了可以補,但要記住你的錯;第二次又犯同樣的錯,就說明媽媽對你的成長沒上心啊!”
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母愛的偉大,她不僅為我縫補衣物,更在縫補我成長中的缺口。而那臺老式的縫紉機,成了我心頭母愛的永恒象征。
點評:這篇學生習作《永恒的縫紉機》,通過縫紉機這一線索,深情地回憶了母親的點滴關愛。可貴的是,這篇記敘文在平穩敘述中巧妙設置了出人意料的轉折——當“我”再次犯錯時,母親的淚光與教誨。這種設置,不僅讓“我”深刻反思,也凸顯了母愛的深沉與偉大。該同學化用《橋》中出人意料的轉折,增強文章的情感深度,更讓讀者感受到母親對“我”成長的殷切期望。整篇文章情感真摯,轉折自然,令人動容。
通過以上三個學生的優秀習作片段,同學們可以看到怎樣將經典記敘文的寫作技法應用于習作中。這些習作片段,不僅細膩描繪了環境場景、人物對話等情感元素,還通過出人意料的轉折,增強文章的情感深度和吸引力。這些優秀習作,展示了寫作水平高超的同學活學活用經典作品的成果,也體現了他們在寫作上的成長與進步。希望大家繼續深入學習和實踐,不斷提升自身的寫作水平,寫出更多感人至深的記敘文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