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影響的日益廣泛和深遠,高新知識及其物化成果——高新技術之于國家的興衰成敗具有了不可逆轉的決定性。尤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當下,建設以知識創新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為己任的世界一流大學成為各國占領教育、科技、人才制高點的不二選項。我國亦不能例外,必須對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之于現代化強國建設所具有的引領作用和動力價值加以重視。
由于世界一流大學所涉因素極其復雜,因此其建設行動必須在理性認識的指導下進行。筆者曾在2016年發表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六要素》一文中指出:世界一流大學的形成絕非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種因素集成影響的產物,它是為知識創新和杰出人才培養作出世界級貢獻并被國際社會認可的學術組織?;谶@種認識,筆者認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高度重視并有效協調“遵循規律、凝練學科、注重人才、集聚資源、優化制度和營造文化”等六大要素,充分發揮其作用。
由于世界一流大學是基于國際高等教育比較且具有比較優勢的概念,因此,上述研究結論為我國加快高校的路徑選擇提供了有益的分析視角或邏輯框架。如果坦承我國的高校與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流大學尚存在差距的話,其因亦可根據上述世界一流大學的基本要素加以診斷分析。事實亦然。在充分肯定首輪“雙一流”建設已經取得了較好成效的前提下,經中央深改委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了“雙一流”建設仍然存在亟待著力解決的諸如“高層次創新人才供給能力不足、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不夠精準、資源配置亟待優化”等問題。筆者始終認為,“雙一流”建設是一個需要高度理性引領的實踐過程,其存在的問題應該以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論究其原因,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實踐路徑亦然。限于篇幅,本文從以下兩個方面,提綱挈領地討論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行動方案或路徑選擇。
致力于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論述中特別強調,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這兩個“自主”,其一涉及人才培養,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其二涉及知識創新,尤其是原創性知識的貢獻和高新科技的生產。無論從哪方面來看,均與我國的大學尤其是一流大學關系極為密切。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既是大學學理上的屬性特征,更是大學之于國家的使命責任。尤其是負有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使命的高校,在推進兩個“自主”的進程中不是旁觀者,而是必須積極行動并有所作為的主力軍和生力軍,應該自覺把自己納入加速實現兩個“自主”的國家戰略框架,并作出應有的特殊貢獻。為此,這些大學需要自覺找準自己的辦學定位,并采取積極有效的行動。
其一,致力于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舉目世界,凡一流大學,無不以培養各行各界的領袖型人才和改變世界的人才為己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痹谌瞬排囵B方面,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必須遵循拔尖創新型人才成長發展的規律。一方面,要重視青年人才家國情懷和社會擔當精神的養成與身心健康發展,并著力培養其國際文化視野、世界胸懷和對時代變遷的認知與適應能力;另一方面,要通過對世界一流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解釋性研究,從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中獲得啟示,根本改變我們過于重視存量知識輸入而忽視增量知識輸出,即“知識第一、創新第二”的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改變忽視青年人才個性發展及演繹思維能力、不敢挑戰既成理論的人才培養目標設計,重視青年人才質疑批判精神及創新精神的培養,造就既能解決學術、工程、實業等實際問題,又具有推動學術領域及社會進步之領導力的人才。
其二,致力于知識創新。負有世界一流建設使命的大學必須認識到,隨著以人工智能為引領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來,我們已經進入以科技為第一生產力的新質生產力時代,國家及社會與大學的關系發生了兩大根本性的變化:其一,大學與社會的關系日益密切,彼此的相互需要及相互依賴表現得更加強烈;其二,大學已經成為國家科技競爭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引領性力量,“大學強則國家強”已是既成事實。由此決定了大學并非獨立的存在并具有了強烈的國家性,大學在自我封閉的系統內部求發展幾乎不可能實現?!半p一流”建設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高校既是融合了高水平、高質量、高投入概念的“教育、科技、人才”實體,又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可或缺的主力軍,同時還是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這要求“雙一流”建設高校必須在服務國家戰略的強大使命驅動下,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自覺、主動、積極擔負起推進我國“科技自立自強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歷史責任,充分發揮大學高端專業人才及高新科技資源集中的優勢,在攻克我國高新科技薄弱領域及被西方卡脖子的核心技術、提升我國高新科技的競爭力的過程中,發揮領跑作用。
加強高等教育國際化
由于世界一流大學是在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方面具有國際比較優勢的高等教育機構,因此,其具有強烈的開放性和競爭性。重視和加強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世界一流大學發展的必由之路,舉目世界沒有他例。由于知識開放系統的基本屬性及其在知識創新與人才培養方面卓越于世的外部特征,世界一流大學對外開放的空間尺度必須更大、開放的頻率速度必須更快,亦即其國際化程度必須更高,通過加強與高等教育強國及其一流大學的交流與合作,以吸收其成功經驗,激發學術生態組織活力,提升國際競爭力。
正是基于這一高屋建瓴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于2023年5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建設教育強國主題的集體學習時,不僅再次強調了“要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為重中之重”,而且提出“要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由此可見,高等教育的對外開放,亦即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加速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不可或缺的行動選項。盡管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在其發展過程中的初始條件不盡相同,但只要其始終重視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性,并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辦學治校,就可以獲得與高等教育強國及其世界一流大學進行能量交換的高質量發展條件,最終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的實現。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必須選擇國際化發展路徑,這既是大學順應國際社會環境變化和時代發展要求的現實需要,也是世界一流大學基于自身發展的屬性規律,在面對新變化、新挑戰和新問題時必須主動作出的理性抉擇?;仡櫢母镩_放40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令世界矚目的發展進步,無不得益于高校的開放創新。
(作者系浙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