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新冠疫情正在全球肆虐,我卻義無反顧地登上了飛往法蘭西的航班。十六個小時后,我的留學生活正式拉開了帷幕。兩年時光,不長不短,足以讓我這個異鄉人沉浸式地體驗一場“流動的盛宴”—— 塞納河畔的舊書攤、新橋上驚飛的海鷗、慕什游船的美麗日落,還有莎士比亞書店里愛看書的小貓,都變成了我一生中最珍貴的回憶。
法國人抗疫:“不撞南墻不回頭”
2020年夏天,我被巴黎大學(現更名為“巴黎西岱大學”)的文學專業錄取,一邊在家收拾行裝,一邊暢想美好的留學生活。我不再持續關注新聞,就好像2019年冬天席卷而來的新冠疫情已經變成了“過去時”。但家長們卻不放心,每天盯著手機上的華文報道,旁敲側擊地告訴我“法國有點兒危險”。
“危險?這都防控幾個月了,能有多危險?”我不耐煩地嚷嚷著,瞥了一眼媽媽遞過來的手機屏幕,差點嚇得暈過去——日增兩千?!我突然有些慌了,但仍不肯放棄即將成真的“留學夢”。很快,學校就發來了線下報到的郵件。不想當“失學兒童”的我,就這樣登上了飛往法蘭西的航班。
初到法國,我惴惴不安,生怕一不小心感染新冠,連如何就醫都不知道。不過,正所謂“入鄉隨俗”,我逐漸學會了跟病毒和平共處——在這里,除了口罩和消毒凝膠是標配,生活一切如常。外有明媚陽光,內有熱鬧酒館,巴黎城人人佛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餐廳依舊熱鬧、地鐵依舊擁擠、房間里依舊放著動感的音樂......
可惜,新冠病毒并沒有被法國人的“無所謂”打倒,日增病例很快破萬,一度把法國送上了“歐洲疫情中心”的寶座。直到這時,法國政府才開始有所行動,關閉學校、實行宵禁、再次封城……因此,我對法國人的第一印象是“犟”——真是不撞南墻不回頭!
最初,我有些無法理解他們在特殊時期的這種松弛和樂觀,但后來我發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犟”其實是深植于法國文化中的自主精神——即使在危機中,也盡可能讓日常生活不被完全改變。慢慢地,我也學會了用另一種方式看待生活,在混亂中尋找秩序,在困境中保持從容。
法國人休假:夏天到了,打工暫停!
新冠疫情期間,我在巴黎上了一年網課,雖心有不甘,卻無可奈何。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次年夏天。隨著疫苗的問世與普及,政府放松了管控,除了露天場所,博物館、餐廳等室內場所也陸續開放,我才有機會“奪”回真正的留學生活!
研一結束的暑假,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去了南法旅行。在那里,我深深體會到了法國人對假期的迷戀。事實上,每到夏天,像巴黎這樣的大城市就會變成“空城”,人們紛紛涌到海邊享受日光浴去了。我學法語時,老師曾講過一個笑話:“在法國,夏天不出去度假,是會被嘲笑的。沒錢度假的人,也會在陽臺上把自己曬黑,好在復工時顯得不那么另類。”當我站在南法的海灘上,看著眼前盡情嬉戲的人群,才真正領悟到這段話的深意。
法國的自然環境很好,人工干預較少,山川、河流、海洋等都保持著原始面貌,讓我這個從小在海濱城市長大的人也大開眼界——從未見過如此清澈、透亮的“玻璃海”,更不要說,還是漸變色的呢!而夏天,也是一年中白晝最長、天氣最好、萬物最豐茂的季節,面對大自然赤裸裸的“誘惑”,誰還能安心坐在電腦前工作呢?大家都想撲進亮閃閃的大海,在太陽的注視下,酣暢淋漓地嬉戲一場。
法國留學:普通孩子的“平替賽道”
法國雖小,卻是世界上排名靠前的熱門留學國家。除了優厚的福利待遇,自由、平等、包容的學術環境也吸引了大批國際留學生。在巴黎,外國人隨處可見,處處都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就福利待遇來說,法國公立大學免學費,留學生每年僅需支付幾百歐的注冊費和九十余歐的保險費用。除此之外,政府在生活上為留學生提供了全面的保障:醫保的報銷比例高達70%,留學生還能申請補充保險,實現醫療免費;留學生每個月都能領到一百到三百歐不等的租房補貼,極大地緩解了房租壓力;此外,很多文化場所都對居住在歐洲的年輕人免費開放,如盧浮宮、凡爾賽宮、羅丹美術館、蓬皮杜藝術中心等;每到夏天,巴黎政府還會發Pass Jeunes,這是專門為14至25歲學生提供的暑期福利,有了它,原本要收費的體育、文化活動也能一鍵免票/優惠參與。從這個角度來看,法國留學性價比超高。
從我個人的體驗來看,法國很適合文科生——豐富多元的人文環境自不必說,自由、包容的學術環境更是培養發散性思維的沃土。以我所在的文學專業為例,學校很注重多學科交叉與批判性思維的訓練,許多課程涉及哲學、藝術、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來選擇相應的研討課。在課堂以外,老師們也很尊重學生的研究興趣,鼓勵我們獨立思考、大膽表達,在自己真正喜歡、擅長的領域快樂耕耘。
雖然我本科學的是法語專業,但高難度的文學專業學起來還是略顯吃力。第一學期,我過得十分辛苦,很難跟上課堂節奏,只能靠課后借筆記“茍活”。我的導師察覺以后,特意發郵件安慰我、鼓舞我,并且經常表揚我。最令我感動的是,導師不僅關注我的學業,還用心發掘我的閃光點。坦白說,我不是一個做學術的好苗子,理論知識學得一塌糊涂,只是因為對語言和文字充滿熱情,才選擇了文學專業。導師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從此開始毫不吝嗇地夸贊我的法語水平和寫作風格,真誠地告訴我:“你一點也不比母語學生遜色!”于我而言,我的導師就像法國版的藤野先生。正是因為有了他的鼓勵和支持,我才能一點點地重拾信心,最終以不錯的成績順利完成學業。
課后生活:充滿藝術氣息
巴黎是一座充滿人文氣息的寶藏城市,在這里,藝術與生活共同呼吸。晴天的時候,我格外喜歡沿著塞納河散步——河畔的舊書攤是巴黎的標志,有心人或許能從中淘到絕版書籍;而塞納河上的新橋則是我最喜歡的觀景點,視野開闊,時不時飛過的海鷗為它增添了幾分靈動;傍晚時分,乘上慕什游船,靜待日落為萬物披上金紗,聽風聲、水聲、人聲和諧地融成一曲;偶爾,我也會去莎士比亞書店,在書墻間緩慢穿梭,再去看看那只愛打盹的慵懶小貓。
這些瑣碎的生活瞬間,不再是電影里渲染“巴黎情結”的浪漫橋段,而是我日常的課后生活。
兩年時間轉瞬即逝,碩士畢業后,考慮到專業的局限性,我決定先回國就業,只能依依不舍地告別法國。在這場時光之旅中,幸運有之,遺憾有之。真實的留學生活并不完美,我也曾在挫折面前彷徨失措,質疑自己是不是做錯了選擇,但既然選擇了,就只能去面對它。堅持不懈的努力、樂觀開放的心態,是解決所有困惑的萬能模板。而法國,早已用獨特的魅力征服了我,使我情不自禁地在心底為它建立了一塊“自留地”。我會永遠懷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