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2版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步入新的階段。其中,跨學科主題學習成為教育改革的熱點話題。在地理教學中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了解,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以“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為例,探討如何依托跨學科主題學習,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基于課標要求確定跨學科主題。跨學科主題的設定關鍵在于跨什么、和誰跨。這要求教師深度理解學科概念與原理,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及對相關學科的分析,提煉大概念,確定研究主題與內容。在“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教師選擇以“永定河的保護與開發”為主題,整合地理、歷史、生物、化學等多學科知識,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探究。這一主題涉及河流的形成與保護、人地關系分析、文化遺產、水質檢測與分析等多個方面,能充分鍛煉學生的跨學科整合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區域認知能力。
基于真實情境確定探究問題。在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時,教師應聚焦學生真實的生活經驗和發展需求,創設真實情境,引導學生解決真實問題。例如,“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是學生家鄉的河流,以此為研究對象,圍繞“保護永定河”這一情境線索,引導學生探究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可以讓學生真正感知到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永定河實現全線貫通、常年通水為情境導入,引導學生在觀察周圍環境和生活變化中發現地理問題:永定河為什么曾經被稱為“無定河”?永定河從20世紀末開始,為什么會出現長達25年的斷流?應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永定河再次實現通水會對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整合課程資源進行內容設計。在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內容時,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學校和社會的資源,拓展學生的實踐場域,鼓勵學生在模擬環境中進行實踐。例如,永定河地處學校附近,教師以其為探究對象,充分利用身邊的社會資源,設計實地考察、水質檢測、問卷調查、專家訪談、倡議書設計等學習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而且能夠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國家意識,增進愛國情感,激發社會責任感。
多元評價促進多彩發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應注重“教—學—評”的一致性。教師可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參與過程、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具體來說,可通過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同時,結合學生的作品展示、口頭報告、實驗報告等成果形式,對學生的素養進行綜合評價。多樣的評價內容與實踐內容也可轉化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素材。例如,很多學生在撰寫語文新聞時,以跨學科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為原型展開描述,為學科學習增添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