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跨學科整合實施勞動教育,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情感、勞動精神等的發展。
打開學習空間,拓寬勞動場域。在對學生的教育上,學校、家庭和社會負有共同的責任。勞動教育跨學科學習的落實,也需要三者的協同,尤其是家長的配合。以“走近中藥材,傳承經典”跨學科活動為例:活動前期,學生需要在家里種植艾草;活動后期,手工縫制香囊也需要在家里完成。整個過程,離不開家長的指導和鼓勵。在開展跨學科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邀請家長參與,讓家長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從而幫助激發學生的勞動潛能,并在家庭中給學生創設勞動的機會,促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鼓勵創意物化,促進勞動創新。創意物化是除了知識以外的物化成果,這個成果比較直觀,考驗著學生的創新思維。在跨學科學習活動“印象中華”中,學生通過學習中國印刷術、參觀中國印刷博物館,體會到我們要傳承中國印刷術。那么,應該如何進行傳承?學生們創造性地成立了非遺傳承工作坊,以文化衫、團扇、信紙、泥塑等為載體,傳承中國的印刷文化,開發文創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勞動創新。
開展研學實踐,培育勞動技能。研學旅行是學生帶著問題、課題走向目的地,開展實地考察探究,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形成報告和成果的學習之旅。這一活動,不僅有關“閱讀”和“丈量”世界,也是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成長、自我實現的過程。研學旅行中,學生需要照顧好自己的飲食起居,獨自處理以往由父母代勞的生活瑣事,在此過程中,可以培養勞動習慣,學會獨立生活。學校在組織研學旅行時,要將學生自理能力的培養納入目標中。以“印象爨底下”學習活動為例:在行前準備階段,讓學生共同商議、記錄旅行中所需要的物品并自行準備;在旅行過程中,要求學生自己整理寢室內務、洗滌衣物、管理行李物品等;一天的活動結束后,要求學生自己動手,生火、挑水、做飯。這一系列的要求,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勞動技能。
開展設計制作,培育勞動精神。設計制作指的是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將自己的創意、方案付諸現實的過程。它強調讓每個學生真正參與實際操作,掌握制作的方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而且可以培養“勞動創造幸福”的勞動觀念,讓學生懂得尊重和珍惜勞動成果。例如,在“中國的傳統民居”這一跨學科學習活動中,學生們根據不同的民居特點選取不同的材質制作模型,過程中他們反復經歷失敗、反復重新制作,最終取得了成功,也培養了勞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