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實踐教育理念,植根于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該理念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至關重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這一理念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成為推動教學改革、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力量。
創設生活情境,點燃學習興趣。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可根據課文內容,精心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例如,在教授生字“園”時,教師可以帶學生到校園、花園或植物園實地教學,讓學生直觀感受“園”的含義;在講解課文《黃山奇石》時,教師可讓學生課前收集旅游時拍的石頭照片,并在課堂上與黃山奇石圖片進行對比,進一步講述奇石的奇特之處,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加深了其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引入兒歌、圖片等資源,創設與課文內容相符的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組織實踐活動,豐富學習資源。除了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外,教師還可以組織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知識。例如:在上與“中國美食”相關的識字課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學校食堂或當地餐館,了解食物制作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相關漢字的結構;在學寫觀察日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種植花生和綠豆,讓學生通過觀察花生、綠豆的生長環境和外形特征來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在學習“做手工”這一主題內容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提前準備好手工材料,在課堂上一邊做手工一邊向周圍同學描述步驟,以此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觀察生活現象,搭建學習橋梁。生活中的語文無處不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語文現象,搭建起學習與生活的橋梁。例如: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廣告牌、商店名稱、對聯等資源進行識字教學;在學習課文《敕勒歌》時,引導學生觀察不同天氣下天空的樣子和云朵的形狀,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詩歌的意境;在學習《樹之歌》時,組織學生在校園中尋找樹葉,觀察不同植物的形態、顏色等特征,并進行記錄分享。這樣的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敏感度,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設計實踐作業,拓展學習空間。通過實踐性作業,學生可以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拓展學習空間,從而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比如:記錄家庭生活中的趣事、編寫家庭成員的小傳等家庭實踐作業;編寫關于家鄉特產的介紹、為班級制定閱讀計劃等班級實踐作業;為班委會擬定通知、為學校環保組織撰寫倡議書等社會實踐作業;等等。這些實踐性作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沈艷華,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實驗小學;陳正瑜,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教師學習與資源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