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數智時代背景下地方特色檔案資源開發情況開展調查,以省級檔案信息網站為調查來源,從網站內容展示和檔案業務開展兩個方面梳理地方特色檔案資源開發總體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并從設置專題化展示、依托數智化技術、借助短視頻平臺三個方面探索檔案資源開發的優化策略,通過數智賦能地方特色檔案資源建設與開發,助力檔案文化建設與區域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關鍵詞:地方特色;檔案資源;數智化;開發利用;檔案文化;文化軟實力;短視頻;專題化
1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1],這為新征程上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和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旺盛,文化建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中將承擔更加重要的歷史使命。
文化的發展具有歷史連續性的特點,文化傳承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關于文化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文化資源建設。
檔案是整個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社會實踐活動的原始記錄者。地方特色檔案,作為社會組織或個人在特定區域內從事社會實踐活動時直接產生的,對表征該區域的建設和發展有某種代表性意義的檔案,[2]其資源建設與開發對于區域文化傳承和發展,對于區域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檔案資源開發是助力文化傳承與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指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所帶來的生產力變革。[3]新興技術的應用給檔案資源開發帶來強大動力。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在醫療、農業、體育、教育等領域的應用日趨廣泛,數智時代已然到來。
數智時代是指廣泛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從數字化向智能化發展的時代。[4]經文獻梳理可以看到,數智時代背景下檔案管理的研究逐漸增多,研究主題主要涉及檔案資源數智化建設、數智賦能檔案治理、檔案專業教育改革、數智應用于檔案信息服務等。數智化是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融合與應用,是數字智慧化與智慧數字化的合成體現。[5]以區塊鏈、人工智能、數字孿生、AR/VR技術等為代表的數智技術浪潮深刻影響著我國檔案工作管理模式。[6]在數智賦能資源建設與開發的研究中,學者孫建軍等提出構建新型資源服務場景,跟蹤國家戰略導向、聚焦地方文化特色等,融入“數智”新思維、新技術,將科技與人文進行有效融合。[7]學者楊輝等基于檔案工作創新實踐,總結出數智時代檔案資源開發利用具有多平臺、多門類、多介質的特點,其中網絡上“檔案數智”涉及網站、微信、抖音等多平臺。[8]本文將以此研究內容為參考,基于網絡平臺分析總結地方特色檔案開發情況與優化策略,為檔案開發工作的高質量發展以及服務文化傳承提供參考性建議。
2 調查分析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各地域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大量且極具傳承價值的特色文化資源。近年來,文化傳承背景下的地方特色檔案資源建設在各地受到重視。青島、武漢、廣州、北京、上海等諸多城市通過實施城市記憶工程,收集整理與城市發展有關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文件資料,力求完整地記錄城市發展的軌跡。
2013年,“廣東僑批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2017年,“近現代蘇州絲綢樣本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2022年,“貴州省水書文獻”和“南通大生檔案”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這些入選項目以文化工程建設為依托,全面、系統、科學地整理相關檔案資源,極大促進了當地特色文化的保護、傳播和傳承。在當前數智化發展環境中,各地的檔案網站、檔案微信公眾號平臺、抖音短視頻平臺成為宣傳地方特色檔案文化的主要媒介,基于網站、微信、抖音等網絡平臺推出內涵豐富且形式多樣的檔案文化產品,是充分發揮檔案價值,促進檔案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
鑒于微信公眾號平臺部分內容與檔案網站有重疊,檔案局(館)抖音官方認證號較少,本文將以“國家檔案局”官網鏈接中的“國內檔案網站”為調查對象,統計分析31個省級檔案網站中地方特色檔案資源開發具體情況。
2.1 網站內容展示。在檔案網站上,各具地方特色的檔案文化資源主要以線上展覽、史料編研、照片與歷史影像等形式予以展示和傳播。
(1)線上展覽。線上展覽是檔案資源開發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其延伸了傳統檔案展覽以及檔案館的服務職能。在網站的欄目設置上,31個網站均在其一級類目或二級類目設置了“網上展廳或專題展廳”,通過線上全景展廳、圖文結合、視頻制作等方式予以呈現。經統計,31個檔案網站所呈現的地方特色檔案相關的線上展覽共計449余項,其中涉及全景展覽、VR展覽的有43項。檔案展覽總體上以圖片展覽為主。在近幾年的數智發展環境中,檔案展覽借助VR技術、云虛擬技術等,集語音講解、智能導覽、全景展示等功能于一體,展覽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直觀。
2018年,浙江檔案網站推出3個VR全景展廳——難忘浙江事、大寫浙江人和走進檔案,直觀地介紹浙江的歷史沿革和人文精神。上海檔案信息網從2022年開始推出的5個展覽、江蘇檔案信息網從2023年推出的4個展覽均為VR全景展廳。從所獲取到的43項VR展覽可以看到,依托的技術平臺主要是720云“元宇宙”創作平臺,部分VR展廳還同步顯示了參觀人次,如福建檔案信息網的“‘百年跨國兩地書——福建僑批’陳列展”顯示3.5萬人來過,線上展覽的覆蓋面和傳播度得以直觀顯示。
(2)史料編研。史料編研是檔案資源開發最基礎的表現形式,包括專著、年鑒、志書、匯編、大事記、圖鑒圖冊等。編研主題大致分為三類。一是以事件或事物為主題,如由江蘇省檔案館、江蘇省政協文史委員會、中鐵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聯合編撰的《南京長江大橋檔案》,廣東省檔案館推出的《僑批檔案圖鑒》,山東省檔案館與山東黃河河務局編寫的《山東黃河記憶》等。二是以時間為主題,描述本地區在某一歷史時期的歷程和記憶,如北京市檔案館編寫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北京》。三是以人物為主題,如天津市檔案館近代天津歷史研究中心編輯的多卷本人物傳記類叢書《天津近代歷史人物傳略(1—5)》。名人檔案是地方特色檔案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個網站設置了名人檔案類欄目,宣傳當地歷史名人,弘揚民族精神,如黑龍江省檔案館的《人物春秋》,浙江檔案的《杰出人才》等。
(3)照片與歷史影像。照片檔案與聲像檔案展示是檔案資源開發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各檔案網站設置了《圖說檔案》《聲像檔案》《視頻薈萃》《視頻集錦》等欄目。山東檔案信息網、天津檔案方志網、江蘇檔案信息網、浙江檔案等網站是以《珍檔賞析》《珍檔展示》《珍檔薈萃》欄目設置進行展示,以檔案圖片結合文字敘述的形式介紹本地區歷史發展的重大事件、文化遺產、歷史印記等。
山東檔案信息網的《珍檔薈萃》欄目中發布了35條珍貴歷史檔案介紹,涉及孔府檔案、泰山“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檔案、兗州府曲阜縣官立四氏師范學堂的畢業文憑等。河南檔案信息網的《視頻集錦》中包含“檔案里的黃河故事(河南篇)”“檔案里的中國——紅旗渠就是紀念碑”等視頻內容。
部分檔案館設置了專題欄目,如《記憶天津》《多彩貴州》《云南記憶》《甘肅記憶》等,集中展示本地區特色檔案資源。
2.2 檔案業務開展。除網絡平臺直接展示之外,網站的新聞動態、通知公告中的內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檔案館關于地方特色檔案資源開發的業務狀況,且各省的網站新聞動態中均包含了各地市的重要工作動態,這使調查獲取的信息更為全面。本文對31個網站近兩年(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的新聞與通知內容進行收集、梳理統計,收集范圍包括通知公告、局館動態、市縣動態等類欄目,獲取到的與地方特色檔案資源建設與開發相關的業務信息共計981條,業務主題包括檔案展覽通知與報道、檔案視頻展演、特色檔案征集與捐贈、特色檔案工作紀實、研討與調研、編研成果宣傳與介紹(史料選編、檔案匯編等)、文化傳承項目申報與入選、視頻展演、表彰與榮譽等。
其中,排名前四位的業務內容為檔案征集與捐贈、編研成果宣傳與介紹、展覽通知與報道、視頻展演。由于特色檔案資源的形成主體、載體、分布等方面的特殊性,檔案征集與捐贈成為其收集的重要途徑。檔案征集業務在總體發文量中比例為44.95%,具體涉及名人檔案史料、城市或區域記憶史料、非遺傳承人資料、口述史料采集、珍貴實物檔案等,這從檔案的種類和數量等方面豐富了特色檔案的館藏資源。特色檔案文化產品的開發中,史料編研、主題展覽和視頻展演是主要方式。這三方面的業務報道在總體發文量中比例分別為15.39%、12.13%、10.6%。
基于豐富的館藏資源,各地檔案館通過多途徑開發檔案文化產品。在檔案史料中挖掘各地區的發展歷程、歷史人文及其中蘊含的深刻內涵,編著形成圖片及文字記載類的史料選編、檔案匯編等書籍,如《蘭臺尋蹤——檔案里的四川故事》《和美之景——泰州特色田園鄉村概覽》《威海老風俗》等。檔案展覽根據特定主題,有序地組織相關的檔案信息資源,宣傳檔案知識與文化。
從調查獲取到的119篇展覽通知與報道中可以看到,檔案展覽主題豐富,表現手法中的趣味性元素逐漸增多。如“海絲情憶——絲綢與僑批檔案文獻遺產展”設置了“獲取穿越時空的信”“展區印章收集”等環節,增強了觀展參與感。
數智技術的應用在檔案展覽中目前主要體現在線上展覽的技術應用中。視頻展演以聲音和畫面直觀展現檔案中的人物特點和故事、活動場景和歷史發展,在吸引力和傳播力方面具有雙重優勢。
從調查獲取到的104篇視頻展演通知與報道中可以看到,檔案視頻產品主要分為紀錄片、微視頻和口述歷史類視頻三類,播放媒介主要為檔案館網站、電視臺和檔案微信公眾號。
2.3 調查總結。基于檔案網站特色檔案資源內容展示與宣傳報道的調查與梳理,我們可以看到,地方特色檔案資源的建設與開發呈現出主題豐富、形式多樣、內涵深厚等方面的特點。結合當前數智化發展環境和文化傳播媒介發展特點,資源開發在網站中的系統化展示、展覽中的數智化應用、宣傳中的新媒體傳播三個方面略顯不足。
在內容展示方面,地方特色檔案資源基于網絡平臺主要通過網絡展覽、史料編研、照片與歷史影像三個方面進行展示,但資源較分散,全面包含并系統化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專題資源較少,檔案資源開發主題有待豐富和拓新。專題化資源建設與開發,可以使檔案用戶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各地域的特色文化,獲取相關的學術或參考資源。
在數智應用方面,數智技術目前主要應用于線上展覽,功能涉及全景瀏覽、場景3D切換、展覽介紹等功能。在檔案資源的開發方式上,地方特色檔案借助數智技術創新開發路徑,助力檔案資源整合和開發模式出新,參與并助推區域文化傳播和文化軟實力提升的策略有待深入探索。
在媒體傳播方面,檔案視頻宣傳主要通過檔案網站、電視臺進行傳播,視頻資源的傳播力度、交互程度有限。在當前環境中,擁有龐大用戶群體和影響力的短視頻平臺逐漸成為信息宣傳與傳播的主要媒介之一。
為了解基于短視頻平臺特色檔案文化產品開發情況,本文借助抖音平臺,查找各地檔案局(館)的官方認證號。因各賬號主體認證的名稱用語不同,為提高查全率,以“檔案”“檔案館”“檔案局”“檔案信息服務”“檔案記憶”等為關鍵詞,用戶類型限定為“企業認證(官方賬號)”,共搜索到與檔案相關的賬號180個(截至2023年12月),賬號主體包括各地檔案局(館)、“檔案類”電視節目、檔案管理公司、檔案用品廠家等。經進一步梳理分類,共獲取到檔案局官方抖音號4個,檔案館官方抖音號13個,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3年末我國共有檔案館4154個,[9]計算可知各地各類檔案館開設抖音號的比例僅為0.3%,可見通過短視頻宣傳推廣檔案文化還未受到廣泛關注。這17個賬號發布的內容主題主要包括新聞發布、活動宣傳、檔案中的城市發展記錄、“歷史上的今天”等。
基于賬號粉絲量、作品量、獲贊量,可以看到以城市記憶、檔案故事展演、檔案文化傳播為主要內容的賬號傳播力明顯優于新聞發布類、活動宣傳類賬號。
3 優化策略探索
檔案資源的有效開發可充分助力檔案資源價值發揮和文化傳播與傳承。除了檔案展覽、文獻匯編等檔案資源開發方式,數智環境下基于網絡平臺的特色檔案資源開發可通過專題化展示、依托數智化技術、借助短視頻平臺予以探索。
3.1 設置專題化展示,豐富特色檔案資源主題建設。地方特色檔案內容主題豐富且形式和載體多種多樣,[10]檔案網站是全面系統展示地方特色檔案資源建設與開發情況的主要媒介。構建“特色檔案”專題化欄目,可使用戶直觀、全面了解和利用當地的特色檔案資源,增強特色資源的宣傳效果。欄目內容可從社會記憶構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地方名人文化資源建設與宣傳、地方風俗以及地方人文景觀資源建設等角度予以分類設置。
從社會記憶構筑的角度,建設內容涉及記載地方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遷的檔案資源、反映地方民眾生活記憶的文獻資料和實物檔案、稀缺的或處于瀕危狀態需要進行有效保護的歷史檔案、重大事件或重大活動的文字記載和音頻資料等。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角度,建設內容涉及地方傳統手工藝、地方表演藝術、地方社會風俗及節慶等。比如少林功夫、河南豫劇、鞏義小相獅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是河南省有著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
從地方名人文化資源建設的角度,建設內容涉及地方名人口述檔案資源、地方名人文獻資源、地方名人作品資源等。
從地方民風民俗的角度,建設內容多樣且貼近人們日常生活。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涉及各地域的生產民宿、生活民俗、節日慶祝民俗、婚育民俗等,如彝族的火把節、土家族的土家年等。
從地方人文景觀資源建設的角度,建設內容涉及歷史文化古跡、古代建筑、革命史跡、重要活動遺址、古典園林景觀、城鎮與產業觀光景觀等,其檔案資源建設可將人文景觀的修建歷史、維護歷程、精神承載等內容系統科學地保存和傳承。
另外,還可從文化軟實力提升的角度,圍繞地方歷史文明主題,以提升當地文化特色和文化形象為目標打造文化生態。比如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國國際少林武術節等活動。
3.2 依托數智化技術,推進特色檔案資源整合開發。《“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明確指出,提升檔案利用服務能力,積極探索知識管理、人工智能、數字人文等技術在檔案信息深層加工和利用中的應用。[11]
立足文化資源整合和開發需求,搭建地方特色檔案信息資源管理平臺,通過數智化的方式予以保存和傳播是當前文化資源管理的研究熱點。身臨其境的數智檔案空間可有效發揮地方特色檔案的文化屬性。
在檔案資源整合方面,以數智化的理念和技術推動地方特色檔案資源整合保護和開發利用。采用數字加工和存儲的方式將不同種類、不同載體、不同地點的“分散性”的特色檔案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在此基礎上對所形成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進行整理,基于《實物檔案數字化規范》《基于文檔型非關系型數據庫的檔案數據存儲規范》《錄音錄像檔案管理規范》等規范進行標準化處理,使之成為來源可靠、程序規范、要素合規的數據資源。
在此基礎上,借助文本挖掘、關聯數據等數智技術,搭建可以全面系統地反映某區域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遷、當地民眾生活記憶、地方表演藝術、地方社會風俗與節慶活動以及地方人文景觀等各方面的檔案資源深度整合平臺,服務于地方特色檔案資源的深度利用和有效傳播。
在檔案資源展示方面,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可視化技術、傳感技術、建筑信息模型等數智技術,將社會變遷歷史、歷史文化古跡、名人檔案記錄、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資源進行展示,并將數智技術應用于檔案中的場景展示、人物塑造、故事展演中,使社會公眾可以直觀地、近距離地觀察與接觸這些文化資源。
馮惠玲課題組以臺州古村落檔案信息資源為基礎,以“全息”數字化、多維敘事、數字文本闡釋、全屏切換結構等技術為手段,著力數字記憶的整體性、跨時空、活態化、廣視域等方面的特點,依托檔案資源構建鄉土中國文化記憶新模式。[12]杭州國家版本館將文化、藝術與科技融合,通過“裸眼3D+沉浸式光影”技術,對實體版本珍品進行虛擬化、數字化呈現,推出了《富春山居圖》《五代雷峰塔經卷》《玉琮王》數字版本場景,打造沉浸式體驗效果。[13]在數智環境中,社會公眾可以通過所構建的生活場景真切地感受所在地域的發展脈絡、歷史記憶、民風民俗及其中孕育的多樣文化;可以通過名人音頻與視頻再現,名人作品、書信與手稿數字化展示近距離地了解當地名人的成長軌跡與優秀品格,從中汲取向上的力量;可以通過3D化的模擬展示與智能交互直觀地接觸地方傳統手工藝、地方表演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創制因緣、演化脈絡、制作技藝和藝術成果。檔案資源的場景化展示可以有效增強特色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推動特色檔案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
3.3 借助短視頻平臺,拓寬特色檔案文化傳播渠道。《“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大檔案資源開發力度,通過展覽陳列、新媒體傳播、編研出版、影視制作、公益講座等方式,不斷推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檔案文化精品。[14]短視頻平臺鑒于其富有節奏感、趣味性和吸引力等方面的特點,現已成為社會價值傳遞的重要新媒體平臺之一,也成為知識與文化傳播的新媒介。《2023抖音年度觀察報告》顯示,數字化賦能非遺傳統美學,抖音讓非遺被更多人“看見”。在抖音短視頻平臺上,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龍門石窟、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眾多文化主體都開通了官方抖音號。
故宮博物院官方抖音賬號的視頻作品涵蓋宮殿古建知識、歷史風云講解、文物珍寶鑒賞、故宮四季美景、最新展覽推薦等多方面的內容,視頻拍攝形式包括學者講解、文物AR技術呈現、游客記錄等,呈現內容豐富化、形式多樣化的特點,從開通至今累計獲贊數達766.2萬次(數據獲取時間為2024年8月19日)。
故宮博物院與抖音推出“抖來云逛館”計劃,助力將故宮的藏品文物視頻化,為公眾呈現真實、準確、直觀、生動的故宮歷史文化。從眾多以文化傳播與傳承為主題的抖音號的作品內容、作品形式可以看到,短視頻平臺已成為創新特色文化傳播模式,激活特色文化生命活力的重要載體和窗口。在短視頻內容呈現上,可探索將敘事理論應用于檔案資源開發與文化傳播,研發檔案數字敘事產品,充分發揮地方特色檔案中的主題、人物的敘事主體性,增強吸引力和傳播力。
在發揮文化傳播作用的同時,還可利用網絡平臺組織社會公眾參加與當地特色文化相關的微視頻、微電影、攝影等活動,引導社會公眾在特色文化環境中尋找身邊的文化記憶,提升個人文化素養。相關主題短視頻的點贊、收藏和評論是短視頻內容與傳播效果的直接反饋,對評論內容的收集與梳理可為短視頻內容選題與形式創新提供方向。
隨著社交媒體平臺的蓬勃發展,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創新地方特色檔案文化宣傳與傳播模式、推進區域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是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運用數智化技術,以社交媒體平臺為媒介,拓寬特色文化傳播渠道,創新特色文化傳播模式,激活特色文化生命活力,將成為地方特色檔案資源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結語
在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的“2023年度十大網絡用語”中,“數智生活”位列第三,可見在網絡媒介環境中,數智發展的理念正在走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地方特色檔案資源的深入開發,需借助數智技術與社交媒體平臺,探索多元化的開發策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豐富內涵,提升其內在吸引力和對外傳播力,使各區域的歷史人文和精神內涵得以充分展示。基于數智環境的檔案資源開發,以新質生產力為檔案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注入新的活力元素,為推動文化傳承貢獻檔案力量。
*本文系河南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檔案多元論視閾下地方特色檔案建設與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21-ZZJH-39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
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
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
報,2022(30):4-27.
[ 2 ] 聶明娥. 對地方特色檔案定義的探討[ J ] . 云南檔
案,2012(01):40-42.
[3]楊寶章.檔案工作如何向新質生產力要動能[N].中國檔
案報,2024-03-18(003)
[4]楊波,龍家慶,張臻.數智時代的特點及其對檔案治理體
系建設的要求[J].蘭臺世界,2023,(01):25-29.
[5]張文勇,陳果.數智環境下智慧圖書館信息服務技術架
構和保障策略探析[J].圖書館,2023,(07):37-42+67.
[6]馬仁杰,許茹,薛冰.論數智技術浪潮下我國檔案利用工
作的優化路徑[J].檔案學研究,2023,(01):124-131.
[7]孫建軍,李陽,裴雷.“數智”賦能時代圖情檔變革之思
考[J].圖書情報知識,2020,(03):22-27.
[8]楊輝,胡芳,沈昕,等.數智時代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創
新實踐考察與展望[J].檔案管理,2023,(01):121-122.
[9]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
展統計公報[J].中國統計,2024,(03):4-21.
[10]李寶玲.地方特色檔案建設的含義及特點[J].檔案管
理,2006(06):41-42.
[11][14]本刊訊.中辦國辦印發《“十四五”全國檔案事
業發展規劃》[J].中國檔案,2021,(06):18-23.
[12]馮惠玲,梁繼紅,馬林青.臺州古村落數字記憶平臺建
設研究:以高遷古村為例[J].中國檔案,2019,(05):74-
75.
[13]高亢.在杭州感受數智應用發展新活力[N].經濟參考
報,2023-10-16 (008).
(作者單位:鄭州工程技術學院 徐芳,碩士,館員來稿日期: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