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承載著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文化認同以及道德修養的重任。而在這其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疑是重要的一環。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積淀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是塑造學生人格和精神世界的寶貴財富。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育的重要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能夠幫助他們增強文化認同感,還能讓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價值追求,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因此,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眾多教育工作者不斷探討和實踐的重要課題。教師在課堂中通過文本引導學生理解、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在潛移默化中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是一個既具有挑戰性又充滿意義的任務。
一、教材分析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通過少年周恩來的故事,展現了他立志為國家崛起而讀書的遠大抱負和深厚的愛國情懷。在語言表達方面,課文行文簡潔而有力,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極具感染力,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同時,課文中包含的“中華不振”等歷史背景,為學生認識當時社會的動蕩與屈辱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進而能深刻理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但他們對歷史和社會現實的認識仍較為有限。學生普遍對故事性強、人物形象鮮明的課文感興趣,尤其是與歷史人物相關的內容更能引發他們的好奇與思考。因此,教學時,教師需要結合具體的歷史背景和情境,通過情感共鳴和形象化的描述,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少年周恩來的崇高志向,并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和人生理想。
三、教學目標
1.感悟人物內心情感,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通過閱讀,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少年周恩來的內心世界,體會他在當時社會背景下所產生的愛國情感與遠大志向。通過品讀課文中的關鍵句段,學生能夠感受到他為中華崛起立志讀書的強烈愿望,并在學習過程中增強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夢想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
2.提高語言表達與思維能力,增強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通過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結合上下文語境,體會少年周恩來的思想情感,并在此過程中培養語言分析與表達能力,提升在閱讀過程中理解文章內涵和人物情感的能力。同時,教師通過設問和討論,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讀書”和“如何為國家做貢獻”這類深層次問題,激發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3.樹立學習目標,培養遠大志向。(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樹立為國家繁榮、民族復興而刻苦學習的理想目標。通過課文中的歷史情境和少年周恩來所表現出的博大胸懷,引導學生將個人學習與國家命運相聯系,認識到學習不僅是個人成長的需求,更是為國家發展做貢獻的重要途徑。)
四、實施過程
(一)引入故事,激發學習興趣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關于周恩來總理少年時代故事的課文。你們知道他小時候有一個非常偉大的志向嗎?
生:不知道。他小時候有什么志向呢?
師:他小時候立下了一個遠大的目標,那就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你們知道“中華崛起”是什么意思嗎?
生:是讓中國變得更強大!
師:很好,那你們知道為什么當時的中國需要崛起嗎?
生:因為中國當時很弱,被外國人欺負。
師:沒錯!當時的中國很貧弱,發生了很多令人難過的事情。接下來,我來給你們講講周恩來十二三歲時的一件事。當時他在東北上學。有一天,他去了一個被外國人占據的地方,看到了一位中國婦女的親人被外國人的汽車軋死了,婦女向中國巡警求助,但巡警不但不敢懲罰那個外國人,反而訓斥她。你們覺得這對少年周恩來有什么影響?
生:他可能覺得中國太弱了,必須強大起來!
師:對,正是因為目睹的這些不公和屈辱,周恩來才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那你們有什么想法呢?為什么我們要努力讀書呢?
生:為了讓中國變得更強大!
生:為了讓中國不再被欺負!
師:你們的想法都很好!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這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課文,通過少年周恩來的故事來感受他的愛國情懷和偉大志向。
(設計意圖:師生互動,結合歷史故事,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
(二)品讀關鍵,深入理解文本
師:同學們,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讀課文,找一找讓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誰先來分享?
生:我覺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很有力量。
師:很好!這句話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遠大志向。你們覺得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生:可能是因為他看到中國人被外國人欺負,覺得很不公平。
師:對,這是他立志的原因之一。他看到的社會現實讓他認識到中國當時很軟弱,需要崛起。那么再想一想,這句話表達了他什么樣的情感?
生:他非常愛國,想為國家的強盛出一份力。
師:沒錯!周恩來內心充滿了對國家的熱愛,他知道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幫助國家擺脫困境。再來看另一句,“中華不振”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中國當時很落后,被外國欺負。
師:說得對。這個詞雖然短,但它說明了當時中國的社會環境。同學們,你們能從課文中找出哪些地方表現了“中華不振”嗎?
生:有一段講到一個中國女人的親人被外國人的車軋死了,巡警卻不敢懲罰外國人。
師:這是一件讓人感到很氣憤的事。正是這樣的經歷,讓少年周恩來下定決心,要通過讀書強大祖國。同學們,你們覺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不是僅僅為了自己呢?
生:不是,他是為了整個國家!
師:對,這正是周恩來的偉大之處。他從小就把國家的命運和個人的讀書學習聯系在一起,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關鍵句品讀與師生互動,讓學生在語言和情感層面更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增強他們對“中華崛起”的認識和感悟。)
(三)補充背景,理解時代環境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讀到了“中華不振”這個詞,大家覺得它很沉重。那么,為什么當時的中國會處于這樣的狀態呢?現在老師給大家講一講當時的歷史情況。
生:好!
師:在周恩來小時候,中國正處于清朝末年,那時候國家很軟弱,受到了許多外國列強的欺負。你們知道當時外國人對中國人是什么樣的態度嗎?
生:他們看不起中國人,還欺負我們。
師:是的。在當時的中國,很多地方被外國人占領。特別是租界,外國人在那里可以隨意行動,而中國人卻不能。你們聽說過“華人與狗不得入內”這句話嗎?
生:聽說過,好像是外國人寫的,不讓中國人進入公園。
師:沒錯!這塊牌子就掛在上海外灘公園門口,專門禁止中國人和狗進入。這說明了什么呢?
生:說明外國人根本不把中國人當回事,特別瞧不起我們。
師:對,這種不公正的待遇讓當時的中國人感到極大的恥辱。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你們覺得這些會對少年周恩來產生什么影響呢?
生:他肯定很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中國變強大,不再被外國人欺負。
……
師:說得很好!我們今天的課文講的就是他少年時所見所聞對他思想的影響。同學們,假如你們也生活在那個年代,看到中國人受盡屈辱,你們會怎么想?
生:我也會覺得中國應該變得更強大,不能再被欺負!
師:是啊,正因為這種歷史現實,少年周恩來和他的同學們有了強烈的責任感,覺得自己必須為國家強大做自己能做的。通過這些經歷,少年周恩來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他不僅僅是為自己讀書,更是為了整個國家。
(設計意圖:通過補充歷史背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所描述的時代環境,增強學生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感知力,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和時代背景。)
(四)設問啟發,引導學生思考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了解了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時代背景,現在老師想問問你們,周恩來當時還只是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你們覺得,一個這么小的孩子,為什么會有這樣偉大的想法呢?
生:可能是因為他從小就很關心國家的事情。
生:也許是因為他親身經歷了這些不公平的事情,所以有了這樣的志向。
師:你們說得都很好。正因為他從小就看到并感受到國家的屈辱,所以他比其他孩子更早地認識到自己作為中國人所肩負的責任。那你們覺得,今天的我們,為什么要努力讀書呢?
生:因為只有通過讀書,我們才能變得更強大,才能為國家做貢獻。
師:對,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我們個人的成長,還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希望大家都能像少年周恩來一樣,從現在開始樹立自己的遠大理想。
(設計意圖:通過設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不僅理解少年周恩來的思想,更反思自己學習的意義,激發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和目標。)
(五)小組討論,分享學習體會
本環節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探究一:為什么少年周恩來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師:同學們,現在請大家分組討論一下,為什么少年周恩來會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
(學生分組討論)
生:我覺得是因為他看到中國當時很軟弱,被外國人欺負,他想改變這個現狀。
生:我覺得他當時親眼看到中國人在租界里受欺負的事情,所以有了強烈的責任感。
……
師:你們說得很好,正是這些經歷,讓周恩來從小就意識到國家的命運與個人密切相關,因此樹立了遠大的理想。
▲探究二:今天的我們為什么要努力讀書?
師:今天的我們,為什么要像少年周恩來一樣努力讀書呢?
(學生分組討論)
生:現在的中國雖然強大了,但我們仍然需要通過學習提升自己,才能為國家做更多貢獻。
生:我覺得是因為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延續國家的繁榮。讀書可以讓我們掌握知識,將來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師:很好!你們的想法都很有道理。今天的我們雖然生活在和平時代,但學習并為國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仍然是我們的重要責任。
▲探究三:你從課文中學到了什么?
師:接下來,請大家討論一下,你們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中學到了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
生:我學到了周恩來的愛國精神,他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這讓我覺得自己也應該更努力。
生:我覺得課文教會了我們不要只為自己學習,而是要有更遠大的目標,為國家的發展做貢獻。
……
師:說得很好!這篇課文不僅教會了我們少年周恩來的故事,還激勵我們在學習中樹立遠大的志向。
▲探究四:如何將課文中人物身上的精神應用到生活中?
師:最后,請大家討論一下,如何將課文中人物身上的精神應用到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呢?
(學生分組討論)
生:我覺得要多關心社會,多思考自己能為國家做些什么,而不是只關注自己的成績。
……
師:非常好!在學習中,我們不僅要掌握知識,還要時刻想著自己能為社會和國家做些什么,這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在互動中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激發他們的思考和表達能力,幫助他們建立對“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認同感,并引導他們將這種精神運用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中。)
(六)課堂總結,樹立理想志向
本環節通過總結課文核心思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與遠大志向。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了解了少年周恩來為什么要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F在,老師想聽聽你們的感受。你們覺得,這節課帶給了你什么啟發呢?
生:我覺得我應該更有責任感,不僅僅為了自己學習,還要為國家做出貢獻。
生:我也覺得自己應該設定一個遠大的目標,就像周恩來一樣,從小樹立理想,為了國家的未來而努力。
……
師:你們的感受非常深刻!這正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意義所在。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成就,更是為了實現國家的強盛。周恩來在十二三歲就立下了偉大的志向,他通過努力學習,最終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理。同學們,你們也可以像少年周恩來一樣,從現在開始樹立遠大的理想。
生:老師,我現在覺得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考試,還要想想我未來能為國家做些什么。
師:很好,這就是我們今天想傳達的精神。學習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眼前的分數,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社會和國家。希望大家從今天起,帶著周恩來的精神,努力學習,樹立遠大的理想。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總結,幫助學生在情感和思維上更深入地理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精神,進一步鞏固學習效果,使教學效果更加直觀。)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以故事為切入點,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參與。特別是在引導學生通過品讀關鍵句深入理解人物情感方面效果顯著,學生能夠準確感受到少年周恩來的偉大情懷,并將學習與國家的未來聯系起來。這使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學習課文內容,還在情感和思想上得到了熏陶。
然而,本次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小組討論環節,部分學生的參與度較低,討論內容浮于表面,未能深入探討課文的核心思想。這反映出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學習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同時,在設問啟發階段,個別學生的思維跳躍性較大,未能緊密圍繞問題展開,導致討論重點不突出。
針對上面所述不足,教師下一步的教學應加強對小組討論的指導,給予更多具體的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圍繞主題進行深度探討。此外,在設問環節,教師需進一步優化提問設計,確保問題能夠循序漸進,將思考的深度與廣度相結合。同時,加強個別指導,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充分參與并有所得。相信通過不斷的反思與改進,教學效果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作者單位:山東成武縣文亭學區南隅小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