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對生命認識的加深和工具的迭代改進,基因技術作為底層技術、核心技術和通用技術不斷取得新進展,應用越來越廣泛。
面對復雜的健康形勢和健康中國2030目標,以及科技強國2035目標,我國亟待進一步加快基因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構筑健康中國、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新底座,推動基因檢測從科技服務、醫學服務邁向人人服務,推動人人基因組時代加速到來,切實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開啟,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德國和中國等6國科學家耗時13年、耗費30多億美元,完成第一個人類全基因組圖譜。20多年過去,單人全基因組測序試劑成本已降至100美元以下。
基因技術帶來基因組學革命、醫學革命、生物革命。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20年發布的《生物革命:創新改變了經濟、社會和人們的生活》報告指出,“生物革命”的新時代已經來臨,這是個充滿機遇和不確定性的時代。有了人類第一張全序列圖譜,生物醫學科學的一些全新領域被打開了。
2024年是人類基因組完成圖完成21周年。這帶來了怎樣的革命性影響?最關鍵是把生命科學、醫學帶入數據驅動型研究新范式。
這也讓我們收獲啟示:基因技術就是底層技術、源頭技術、核心技術、通用技術。正因為中國科學家從源頭和底層實現生命科學讀、寫、存工具的全貫穿,在基因檢測領域我們才在某種程度上不再被“卡脖子”,也給全世界帶來新選擇。
既是高端科技儀器設備,也是高端醫療設備—我國亟待提升高通量測序儀國產化替代水平和應用規模,期盼更多研究團隊、醫院、大學用自主研究平臺、儀器設備、醫療設備解決重大基礎研究、重大公共衛生和重大臨床問題。
基因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事關每個個體命運,也事關國運,事關健康中國、科技強國、國家安全體系建設,上述強烈需求、緊迫需求,決定了基因技術的應用有利于國計、有利于民生,一舉多得,必然成為新質生產力黃金賽道,成為磅礴發展新動能。生物經濟乃至基因經濟時代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
早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刻指出,生物學相關技術將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基因技術、蛋白質工程、空間利用、海洋開發及新能源、新材料發展將產生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拓展生產和發展空間,提高人類生活水平和質量。
10年過去,從出生缺陷防控、腫瘤早篩早查、傳感染疾病防控到慢性病防控、精準用藥,基因技術實現了全人群、生命全周期應用,為“提高人類生活水平和質量”作出貢獻。
伴隨檢測成本進一步下降,如果基因技術能得到進一步應用,必將為《“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的“構建覆蓋城鄉居民,涵蓋孕前、孕期、新生兒各階段的出生缺陷防治體系”“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提高15%”等目標作出新貢獻。
在不遠的未來,基因檢測必將作為一項常規的健康篩查與診療手段,滲透進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滿足從居家自檢到院內精準診斷的全場景檢測需求,持續推進健康管理模式的深刻變革。
加快健康中國建設,助力實現2035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80歲以上目標,必須充分發揮基因技術作用。我們在基因技術領域已經有了自主可控的底層技術和設備—高通量測序儀,亟待進一步把健康中國建設擺在優先位置,力爭做到“四底”:
筑牢底板—健康是1,其他是0,人人有個好身板,有了健康底板,強國夢才心里有底;堅持底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人的底色,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強調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繪制底圖—生命不是盲盒,每個人要知道自己的生命“底圖”,即基因圖譜,才能更好繪制人生藍圖;構筑底座—人民健康水平,是國家的底座。
健康是全人類共同而緊迫的需求,亟待用基因技術為健康中國、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構筑新底座。有前沿科技做支撐,實現一系列目標才有硬核動力,也就會底氣十足。無數科學家“天下無唐(唐氏綜合征)”“無聾(遺傳性耳聾)”“無貧(地中海貧血)”“少病”的夢想都將逐步變成現實。
精準防控,主動健康,亟須進一步將生命數字化。華大集團推出面向“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和全方位”的創新智能化疾病防控系統,即“13311i”模型,整合了基因組、轉錄組、細胞組等多維數據,形成健康指數(Life Index),通過全自動化、模塊化和自主可控的生命科學“13311i”數字化工廠,為公眾提供更加個性化、精準的健康量化評估,實現對疾病風險的智能化精準防控,助力疾病防控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化為以健康為中心,為全球人類健康貢獻更多力量。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暢婉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