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善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最西部,全盟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6.9萬人,在內蒙古自治區12個盟市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少。阿拉善盟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3個邊境旗以及策克口岸、烏力吉口岸兩個邊境口岸,邊境線長735公里。
近年來,阿拉善盟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圍繞邊疆美、邊民富、邊防固的要求,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為建設亮麗北疆增添動力。
民族地區大多是我國資源富集區、水系源頭區和生態屏障區,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阿拉善盟是國家“三區四帶”(指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和長江重點生態區,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和海岸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北方防沙帶”的重點區,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橫亙全境,占全盟國土面積35.11%,是內蒙古自治區乃至祖國西部生態安全的咽喉和要塞。近年來,阿拉善盟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自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
阿拉善盟開展飛播造林治沙已有40多年,開創了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區實施飛播造林的先例。截至2023年底,全盟累計飛播造林總面積達705萬畝。在騰格里沙漠東、南緣與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形成了兩條總長460公里、寬3到20公里的大型防沙阻沙“鎖邊”防護林草帶,有效遏制了騰格里沙漠與烏蘭布和沙漠的前移擴展危害,形成了“綠帶鎖黃龍、沙漠披綠裝”的壯麗景觀,確保了黃河、賀蘭山及寧夏平原、河套平原乃至華北平原生態安全和糧食生產安全。
阿拉善盟不斷深化各族群眾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規律性認識,不斷滿足了各族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求,促進各族群眾的生態家園得以永續發展,為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盟提供了綠色支撐。
額濟納旗東風鎮古日乃嘎查的治沙老人圖布巴圖,被當地人稱為“治沙愚公”。2002年,退休后的圖布巴圖決定在這片荒灘上種梭梭。他與妻子陶生查干在古日乃蘇木的沙漠中拉起了一道10公里長的圍欄,圍封2000多畝荒漠,拿出家里的全部積蓄購買梭梭苗,走上了一條漫漫治沙路。如今,在4000多畝的戈壁荒漠里,圖布巴圖已經栽植了近20萬株植物,這些植物在巴丹吉林沙漠的邊緣奇跡般地筑起了一道生態屏障。
既要綠起來,也要富起來;既要治沙,也要致富。近年來,阿拉善盟堅持防沙治沙、增收致富并行,充分發揮逆向拉動的促進作用,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健全完善“政府引導、企業帶動、基地輻射、農牧民參與”的聯結機制,培育形成清潔能源和生態沙產業等綠色生態產業,探索走出“治沙”獲益、“用沙”發展、“靠沙”致富的特色之路。全盟現從事生態沙產業的農牧民有3萬多人,戶均年收入3萬—5萬元,部分農牧戶年收入可達到10萬—30萬元。
王剛是阿拉善盟發展生態沙產業的受益者之一。通過政府引導,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茫來嘎查的農牧民主動向沙漠要效益,改進肉蓯蓉嫁接技術,推動產業轉型,每年每戶肉蓯蓉產業收益就有8萬—10萬元。“種植梭梭不僅綠了沙漠,更鼓了我們的‘錢袋子’。”王剛說。
經過各族群眾的不懈努力,如今的阿拉善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抬頭是醉人的“阿拉善藍”,環顧是怡人的“生態綠”,人民群眾滿意度、幸福感不斷提升。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邊疆地區一個都不能少。近年來,阿拉善盟把邊境地區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大力發展壯大駱駝產業、觀賞石產業、文化旅游業等特色優勢產業,著力培育龍頭企業,塑造知名品牌,努力在“特色”和“精品”上闖出新路子。
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阿拉善盟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統籌駱駝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駱駝現代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積極推進駱駝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綠色化、數字化方向發展,把原先的小產業做成了帶動各族群眾增收的大產業。通過駝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駱駝養殖示范戶的輻射帶動,采取土地發包、吸納就業、訂單合同、牲畜托管、入股分紅等方式,拓寬養殖戶增收渠道。

阿拉善右旗神駝乳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駱駝標準化養殖、駝奶加工以及駝奶系列產品的開發、研制、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駝乳收購范圍可覆蓋阿拉善右旗7個蘇木鎮及阿拉善左旗養駝戶。2024年以來累計收購駝奶約600噸,未來生產線全部投產達效后可實現年銷售額4億元,可產生稅收3000萬元。
布音楚格拉是阿拉善右旗土生土長的牧民,2019年,看到政府大力扶持駱駝產業發展,他抓住機遇成立了瑪拉沁艾勒養殖農牧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爭取項目資金,合作社先后投資300多萬元,購買了擠奶母駝,完善了基礎設施。經過4年多努力,合作社現有母駝160多峰,年收入達到120多萬元。
行走在阿拉善廣袤的大地上,沙漠牧野處處涌動著發展的活力:生態環境更美了、特色產業更旺了、各族群眾的口袋更鼓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理念更牢了……一幅生態美、產業興、農牧民富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近年來,阿拉善盟不斷改善邊疆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短板,確保各族群眾住得下、守得住。阿拉善盟始終把破解邊境“空心化”問題作為穩邊固邊興邊的重要抓手,深入推進固邊興邊富民行動,加快推進邊境地區“水電路訊”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
“十四五”以來,阿拉善盟累計爭取落實少數民族發展任務資金8704萬元,實施了66個基礎設施類建設項目。大力提升邊境地區產業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保障水平,不斷改善邊境地區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切實提升守土戍邊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榮譽感。
邊境網絡通信覆蓋工程的順利落地,使中蒙邊境線上的阿拉善左旗銀根蘇木搭上了發展的快車道。銀根蘇木243戶常住牧戶全部用上了4G、5G網絡通信,肉奶食品和奇石加工等特色產業蓬勃發展,牧民的生活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在銀根蘇木電商直播基地,主播們向網友推薦奇石等特色產品,受到不少消費者青睞。
邊防之固,固在勠力同心。近年來,阿拉善盟深入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快構建大安全格局,深入推進平安阿拉善建設,堅持黨政軍警民企合力強邊固防,探索推行了草原110、戍邊警務室和居邊護邊蒙古包哨所、紅色堡壘戶等舉措,夯實聯防聯控和雙擁共建基礎,構建起了穩邊固邊的“天羅地網”,有力推動了大漠邊境安寧穩定。在阿拉善盟,涌現出堅守生命禁區的算井子邊境派出所、邊防民兵駝兵排、大漠邊境“第一哨”謝寶民、戍邊夫妻警務室徐乃超和李文娜等一批穩邊固邊的模范集體和個人。

在阿拉善右旗恩格日烏蘇嘎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尼瑪老人與兒子哈達布和堅守國境線50余年,累計巡邊18萬多公里,被稱為邊境線上的“活界碑”。2023年,尼瑪老人的孫子寶泉成為邊境派出所的一名干警,接過了奶奶和父親的接力棒,在祖國邊疆繼續譜寫衛國戍邊的佳話。
“方圓30余公里,8戶27名牧民,走訪一趟要一天。在這里,靠我們兩口子遠遠不夠。我們與邊防連隊、司法所、村委會等簽訂聯勤聯建協議,建了4個群防群治組織,發動邊民群眾共同參與邊疆治理。”在阿拉善邊境管理支隊銀根邊境派出所戍邊夫妻警務室,民警徐乃超說。
邊境興則邊疆興,邊境治則邊疆穩,邊民富則邊疆固。在阿拉善大地上,各族干部群眾凝心聚力,擔負起守衛祖國北疆的重任,合力書寫著守邊戍邊、強邊固邊的動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