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民生發展的根基。近年來,在“十四五”應急體系規劃和國家自然災害提升工程的重大項目牽引下,各地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努力推進裝備研發、設備更新和迭代升級,為實現救援現代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北京標研科技發展中心主任譚曉東以“人民應急智庫”成立為契機,主持“新質生產力賦能‘十五五’數智應急能力高質量發展建設”圓桌對話,嘉賓就匯聚質量合規力量服務應急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趨勢、新賽道等開展討論。

近兩年救援裝備呈現出好的發展態勢。一方面類型更多了,以國家綜合應急消防救援隊伍為例,圍繞大任務的需求不斷拓展任務類型;另一方面科技含量更高了,一些AI、VR等技術在裝備領域得到廣泛運用,性能要求也越來越高,隨著任務不斷拓展,在人員沒有增加的情況下,裝備支撐救援任務的科技能力不斷提高。
裝備的規范化和專業化必不可少,應該從頂層設計、裝備的發展規劃、人員培訓等方面提升裝備的管理和使用,推進人、裝、技結合的能力不斷增強;目前應急救援裝備種類多、產品多、類型多,但是質量不統一、型號不統一、類型不統一,給救援人員執行任務帶來了各種問題。裝備生產企業在生產時應有相應標準,并嚴把檢測關,為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人民群眾最需要的是安全,有了安全才有幸福生活。社會救援力量就是因為這樣的需求而誕生。
在2010年前后,我國急救知識普及率非常低,同時期普及率最高的挪威,成年人急救知識普及率達95%。經過近15年的發展,我們的急救知識普及率提高了,但仍存在差距。在北京等一線城市,可以觀察一下,身邊10個人里邊有沒有一兩個學過急救知識的?在廣大的二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急救知識普及率會更差。所以,基層急救知識的普及任重道遠。
藍天救援隊每年在全國范圍內的培訓量超過1萬次,每天都在開展急救知識和應急知識普及進社區、進學校的活動。在培訓等活動中我們發現,一些特殊需求人群,比如失獨老人,在應急救援方面需要特別關注。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了一些國家的好做法好經驗,比如,巴基斯坦的社區應急響應隊伍建設走在了我們前面,他們從每個省到每個市幾乎都已經普及和完善。他們有教材、有課程體系、有國家統一組織的標準化培訓,然后每年有國家組織的大比武,這些都可以供我們借鑒。

國家消防及阻燃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批復成立于2014年,經過近年來的發展,中心的消防及阻燃產品質量檢驗能力在西部乃至全國屬于第一梯隊。中心將圍繞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著力在3個方面發力。
消防安全領域,結合“十五五”初期發展的綱領性要求,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神經網絡等相關技術領域,運用檢驗檢測技術。
產業融合方面,未來會在低空經濟領域的無人飛行機器人、滅火救援裝備的標準化建設以及滅火救援裝備的性能檢驗方面加大投入。
綠色和“雙碳”方面,將提供綠色產品一站式檢測服務,包括審查、審核等,為企業取得綠色產品的認證標識提供服務;“雙碳”領域,對傳統的產品領域進行碳排放核查,用ESG技術對相關的上市企業提供戰略發展的咨詢服務。

作為一個地方性綜合檢測機構,在服務企業的過程中,尤其是服務企業應急設備檢測認證的過程中,我們做到認真測、細心測,避免走過場,避免流于形式,保障所有應急設備都能在關鍵時候起到救命、保命作用。
在應急物資質量檢測方面,我們利用現有設備,不斷進行數字化賦能,提供更優質的應急設備產品質量檢測服務。
在推進數智應急能力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企業要與上下游建立良好溝通,利用好物聯網、大數據的支撐作用,重點做好應急物資和應急設備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可查詢功能,確保數智應急能力的發展平穩有效。

常州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早期是建工類、大基建綜合服務機構,后來通過并購、重組,跨區域、跨領域投資成立分子公司,現在已完成了新能源、“雙碳”、汽車零部件、電子電器消費品、計量認證、食品、農產品、工業品等領域的布局,甚至在特種設備和城市安全信息化領域都完成了檢測能力的布局。
防災減災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是應對自然災害的突發情況,其中應對地震災害又是重中之重。我們公司具備了重大工程結構全過程的監測預警、排查、檢測鑒定、分析診斷、處置和評估能力。
在防災減災領域,如何智能化地響應和處置,是應急管理部門快速決策的一個重要支撐。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的發展,還有智慧城市和城市生命線的推進,智能化的應急裝備運用必然會成為趨勢,智能化裝備的可靠性以及在惡劣環境中的環境適應性和安全性,要得到長期關注,這對質量檢測機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鄭智維、于海軍整理)
本欄目圖片均由邢正亮、朱浩銓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