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人口發展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必須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以及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等趨勢性特征,必須全面、正確地認識我國人口發展的新形勢。
高齡化、少子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是不可逆的人口發展過程,已是全球尤其是發達國家的人口發展趨勢。
當前,全球超半數國家已邁入老齡化社會。聯合國預計,2050年全球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將達16%,本世紀末將達到23%。人口老齡化不僅對全球勞動力市場產生重大影響,還對社會保障、衛生保健、養老金制度的財政可持續性以及全球性養老服務資源配置帶來嚴峻挑戰。
低生育率也是全球普遍現象,在發達國家尤為顯著。?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數據顯示,38個成員國中,每位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量從1960年的3.3人下降至2022年的1.5人,生育率下降一半以上。
在我國,高齡化、少子化將是未來人口發展的新常態,并呈現出速度快、規模大、持續時間長、高齡化等特征。
到“十四五”末,預計我國60歲以上人口將增至3.09億,占總人口比重21.6%。與此同時,年輕一代婚育觀念正發生轉變,少生、優生、優育成為主流生育觀點,不愿生、不敢生、生不出、生不好等問題也較突出。2022年我國生育水平僅1.05。
保持適度生育水平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適度”是多少?個人認為,我國生育水平能達到并維持在1.8左右較為理想。
高齡化、少子化將貫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與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的全過程。研究表明,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呈溫和、漸進態勢,雖不必然導致經濟衰退與科技創新能力下降,但需積極應對。
我們應辯證看待人口負增長帶來的影響。我國在短短幾十年內完成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工業化道路,從人口發展來看,人口結構轉變速度快、人口減少較早,總體上符合世界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
人口減少雖對發展存在一些不利影響,比如勞動力減少、消費與投資動能減弱,但也有正面效應,比如減輕資源環境壓力,倒逼經濟發展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人口減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利弊兼具,需全面、長遠地看待問題,避免片面結論,既要反對人口絕對論,又要反對人口無關論,做到趨利避害,妥善應對。
同時,正確認識人口紅利問題。明確人口紅利不僅與人口數量和結構相關,更與人口素質、經濟政治及配套措施緊密相連。我國現有的人口和勞動力規模龐大,目前人口減少體量有限,全民受教育水平持續提高,人口綜合紅利仍具顯著優勢。
當然,我國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的人口發展趨勢是發生在現代化國家建設完成之前,不可避免會帶來新的困難與挑戰。
當前,我國面臨著應對老齡化與促進生育、提高生育水平的矛盾與問題,需要加強系統規劃,將人口高質量發展與人民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把投資于物與投資于人相結合,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具體可從3個方面著力:
第一,全面提升人口素質,推動人口數量紅利向人口質量紅利轉變。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在于勞動創造。隨著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人力資本存量持續增加,充分開發利用這些優質勞動力資源,進一步加快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可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推動我國實現從人口數量紅利向人口質量紅利的轉變。
第二,樹立和踐行積極老年觀、健康老齡化理念,推動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
倡導健康老齡化理念,加強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識,倡導科學健康觀和生活方式,完善預防保健、疾病救治、康復護理、醫養結合等舉措。
健全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加強老年人常見病、慢性病醫防協同,鼓勵醫療機構將康復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家庭,擴大家庭醫生覆蓋面,加強失能失智老人照護和心理關愛,制定實施老年人疾病早期干預措施,擴大中醫藥在養生保健領域的運用,推動研發中醫康復器具。
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推進公共空間、消費場所無障礙建設,加大城市道路交通設施、公共交通工具等適老化改造力度,開展數字適老化能力提升工程,推進互聯網應用改造,保留老年人高頻線下服務事項,推動老年食品、藥品、用品等說明書和宣傳材料的適老化。
推動老年產業科技發展,鼓勵發展全鏈條老年產業和產業集群,利用數字技術提升老年服務能力和老年人社會適應能力,圍繞康復輔助器具、智慧健康養老等重點領域,謀劃前瞻性、戰略性科技攻關項目。
第三,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著力完善六大支持。
一是加大經濟支持力度,建立生育補貼制度。加大個人所得稅抵扣力度,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發展住房租賃市場,解決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難,建立用人單位激勵機制,加大對相關企業和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
二是完善服務體系,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推進托兒所、幼兒園一體化發展,促進醫療衛生機構支持托育服務,統籌社區資源,發展多種托育模式,開展示范單位創建活動,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典型經驗。
三是完善時間支持,完善生育休假制度。鼓勵用人單位采取彈性上下班、居家辦公等方式,營造家庭友好工作環境,完善假期用工成本分擔機制,保障職工假期待遇。
四是加大文化支持,構建新型婚育文化。弘揚傳統美德,倡導尊重生育社會價值,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鼓勵夫妻共同育兒,倡導積極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加強家庭建設,推動形成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鼓勵創作相關影視文化精品。
五是加強醫療衛生支持,健全婦幼健康服務網絡。加強宣傳教育,增強避孕及生殖健康、孕前優生服務可及性,推行免費婚前檢查,落實相關服務和政策,將適宜分娩鎮痛及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報銷范圍。
六是完善代際支持,鼓勵各地采取措施,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模式。
總之,我們應全面、正確地認識我國高齡少子化人口問題,既不盲目樂觀,也不過于悲觀,要認識并適應這一新常態,主動引領人口高質量發展,牢牢把握人口發展的歷史主動性,積極引導人口規模紅利向人口質量紅利轉變,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良好的人口條件。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李賢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