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智能傳感和健康領域已深耕數十年,有幸在多個領域擁有豐富經驗。
生物傳感器是什么?我們常說,“掌握了傳感,就控制了世界。掌握了生物傳感,就知道了生命的密碼”。
通俗來講,傳感器是一種檢測裝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轉換元件組成。它能感受到被測物的信息,并將其轉換為電信號等可讀形式。現在,智能汽車就是傳感器的一種運用形式。人本身也是一種傳感器,比如看到物體是視力傳感。
為什么說“掌握了生物傳感,就知道了生命的密碼”?人與其他動物有區(qū)別,人有感情、會交流。這是因為人有多種神經遞質,人的喜怒哀樂,甚至怎么樣談戀愛都與其有關。提到“談戀愛”,我們常說“這兩個人有緣”,“有緣”背后,其實是苯乙胺和多巴胺濃度的作用。
我們所說的“命運”也與神經遞質相關。端粒酶影響著人體的衰老,從人類壽命來看,因受端粒酶等限制,如果沒有干預,人類壽命很難突破150歲。
生物傳感器是典型的交叉學科,包括生物、醫(yī)學、化學、物理、材料、信息科學,同時又是應用十分廣泛的學科,大到國家安全、航空航天,小到日常生活、醫(yī)療保健。
隨著人工智能快速發(fā)展,各領域應用場景不斷涌現。生物傳感作為信息科學學科,將人工智能、大數據、5G結合起來,形成了新的概念—智能生物傳感,并向著柔性化、基層化、智能化、網絡化等方向發(fā)展。
當前,人工智能有兩大發(fā)展方向,一是自然交互改變生活,二是智能學習賦能行業(yè)。我們做的就是把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姿態(tài)識別同生物傳感結合起來,形成全譜系智能識別生物傳感系統(tǒng),為人類健康服務。同時,我們也在做智能生物傳感研發(fā)的路線圖,從基礎層到中間層再到應用層,明晰其未來發(fā)展方向。
未來,生物傳感技術將越來越多地應用在可穿戴設備和植入式設備上。植入式設備具有生物兼容性,體積小、重量輕、侵入性小,可以減少用戶佩戴使用的負擔,無須養(yǎng)成佩戴使用習慣,運用在血糖監(jiān)控、大腦控制、心力衰竭監(jiān)控、癌癥預警等領域。
當前,智能傳感器已有實踐應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期間,我們的智能傳感器就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未來,智能傳感還將助力智慧城市建設,涵蓋智能交換、交聯、中樞和語言等多個方面,以智能傳感和AI為基礎構建城市智慧體。圍繞健康,我們致力于身體智能傳感方向的發(fā)展,將人體從頭到腳用智能傳感連接起來,整個身體作為智能傳感平臺,更好地服務人類健康。
從生命科學的角度來看,健康有三重意義,一是身體健康,二是心靈健康,三是智能健康。
智能健康是人們和機器、硅基生命和碳基生命和諧健康的共生。
當碳基和硅基相結合,生物體特性、功能以及行為組成數字信息后,將在虛擬世界里進行模擬及重新構建,通過數字孿生、數字原生和數字永生的方式,讓人類的生命在數字世界中得以延續(xù),也就是達到數字永生。
在《流浪地球2》中,有一段關于“數字生命計劃”的“廣告語”:“人類的本質就是一堆電信號,你對這個世界的感知、你的記憶都可以通過這條線存到機器里。你的身體很脆弱,它會受傷、會生病、會變老,還會死,但數字的你,理論上可以永生。”
人類是碳基生命,所以很脆弱,會受傷。但如果我們走向硅基生命,擁有生成式的腦機接口,那么距離數字永生就不遠了。
目前,我們已經在硅基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未來,硅基生命能否誕生?一念之間,是魔是佛?碳基生命的我們是不是一個二傳手?這些都還不得而知。然而,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的研究正以智能傳感為先導,以人體物聯網設備作為數據收集的入口,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的3個場景,也就是自然宇宙、心智宇宙和數字宇宙這3個世界的交匯點。
科學家的使命不僅在于改變世界,更在于創(chuàng)造世界。如今,我們通過智能傳感和人工智能技術,創(chuàng)造出了虛擬世界即數字宇宙、元宇宙,未來,可能還有更多的世界將被創(chuàng)造。
通過智能傳感技術打造數字人生,可以讓聾者聽見、盲人看見、啞巴會說話,幫助殘障人士實現身體功能,甚至在此基礎上更好地運用身體功能。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人類更健康、更美好,使人類走向“永生”。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李楊詩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