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需要我們下大氣力來應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發展銀發經濟”。“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發展銀發經濟,開發適老化技術和產品,培育智慧養老等新業態?!边@些指示和部署,彰顯銀發經濟在國家發展戰略藍圖中的重要位置。
2024年被行業稱為中國銀發經濟元年,其標志性事件是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發布實施,我國正式提出發展銀發經濟。
銀發經濟將是未來最確定、最穩定的大產業。
其一,確定性。我們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而全球老齡化進程是確定的,依托銀發群體發展銀發經濟的方向也是確定的。
其二,穩定性。科技浪潮與商業變革之下,企業生存周期愈發短促,銀發經濟能穩定孕育長壽企業,打造百年老店。
其三,大產業。老齡化是一個全新的社會形態,甚至促生出“經濟銀發化”。目前,我國銀發經濟正迎來四大歷史性機遇,分別是政策機遇、需求機遇、轉型機遇、科技機遇。其中,需求機遇最值得關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三次人口出生高峰,造就當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特別是“6060” 群體—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陸續步入60歲,這些“新生代老年人”消費意愿強、消費水平高,是銀發經濟的發展新動能。
同時,我國創新提出“備老經濟”概念,為積極應對老齡化未雨綢繆。如果以40歲至 60歲的人群為“備老群體”,其規模已高達4.3億,加上已步入老年的3億人群,二者合計約占全國總人口的半數,共同構筑起銀發經濟堅實的消費根基。
不久前,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中國銀發經濟報告2024》預測:人均消費水平中等增長速度的背景下,2035年我國銀發經濟規模為45.35萬億元,占GDP比重為22.67%;2050年銀發經濟規模為98.22萬億元,占GDP比重為24.55%。
這些都彰顯了銀發經濟作為大產業的廣闊前景。
銀發經濟覆蓋面廣,橫跨一、二、三產業,但經審慎研判,我認為以下三大產業是銀發經濟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第一,銀發健康產業。這是銀發經濟的第一大產業,老年人最關注健康,健康是所有老年人的共需和剛需,無關年齡高低、身體健恙、文化素養、城鄉地域。我曾說過:“有了健康,高齡不是問題;但沒有健康,低齡也是問題?!币蚨?,推動健康老齡化,是我國以低成本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戰略抉擇。
要強調的是,健康領域還存在認知誤區,醫療雖至關重要,但在產業視角下,其所占比重實則有限。未來,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康復護理、功能食品、心理服務等領域都有望成長為銀發健康大產業。
第二,銀發制造業。這不僅是指康復輔具行業,而是涉及美好養老生活各階段、各環節、全生活領域,是一個有數十萬億前景的巨大產業。
當前,我國銀發制造業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處于起步階段,前景廣闊,潛力巨大。相較于日本適老化產品的數萬種品類,我國僅有數千種,差距明顯。實際上,我國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制造業產業鏈,占全球約三分之一體量,我們什么都可以制造,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當前我們欠缺的是研發和使用場景體驗。
第三,銀發文化產業。新時代養老模式正經歷深刻變革,從生存必需型加速邁向享受型、發展型、參與型,由傳統 “養老”邁向“享老”?!梆B老”側重物質供給,而“享老”則聚焦精神文化滋養,老年人對物質的需求終有邊界,而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是無邊無際。
從顯性層面來看,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多彩,涵蓋電視、電影、閱讀、文學藝術、舞蹈等傳統領域,也囊括銀發美麗產業的服裝服飾、美容美妝、整容等新興時尚領域,這些可以為老年人展現自我、追求品質生活提供多元舞臺。從潛在層面探究,老年人或許對內心需求尚未清晰,這急需創意團隊深度挖掘,為有更高追求的老年人量身定制圓夢型、創意型、個性化的服務項目,如同電影《甲方乙方》所呈現的那般,助力老年人實現未圓的夢想。
《生命的對話》作者理查德·萊德和戴維·夏皮羅提出“人有兩次成長”的精妙論斷:第一次成長是嬰幼兒至青少年階段,以體格發育、學歷提升等外在成長為主;第二次成長是老年階段,關注內在成長,精神升華。有趣地老去、認真地老去、在成長中變老……多元化的老去方式,都錨定精神文化層面需求。
綜上,銀發經濟作為順應時代潮流、契合社會需求的新興經濟力量,仍面臨人才緊缺、物業緊張、資金緊缺等諸多挑戰,但從長遠視角觀察,技術進步、商業迭代將逐步化解物業與資金難題。發展銀發經濟,物不是問題,人才是問題,還需要更多人才投身這個最確定、最穩定的大產業。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李賢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