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發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和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具有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等特點,橫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領域,涉及上下游、左右岸、生態圈、產品集、標準系,同時兼有福祉性、消費性、服務性、未來性、時效性等特征。
銀發經濟是福祉經濟。發展銀發經濟的最終目的是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以老年人為中心,通過政府引導,充分依靠市場力量,努力提供豐富多彩的產品和服務,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不斷增進其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是發展銀發經濟的本意初衷。
銀發經濟是消費經濟。銀發經濟是以老年人為消費群體的經濟。過去屬于年輕型社會,以中青年、少年兒童消費為主。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也必然帶來消費結構的巨大變化。銀發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對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銀發經濟是服務經濟。銀發經濟服務業占比高,照料護理康復領域勞動密集,目前看仍然是人對人的服務,未來看仍將持續增長,擴大就業潛力巨大。以護理員為例,當前和未來的缺口明顯,其他關乎養老的傳統和潛力產業同樣具有擴大就業的潛力。
銀發經濟是未來經濟。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首次遇到的新課題,發展銀發經濟需要更多創新、創意和科技賦能。銀發經濟不是低端經濟,而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同樣需要顛覆性技術(老年病慢性病預防治療技術突破、人工智能應用前景)、要素創新性配置(要素集聚、跨界融合,規模化集群化),需要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智能產品、數字技術、康復輔具、醫養康養和未來業態)。
銀發經濟是“夕陽紅”的事業,也是冉冉升起的朝陽產業。
銀發經濟是孝慈經濟。發展銀發經濟,一方面營造養老敬老孝老的社會氛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讓廣大老年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有助于解除年輕人后顧之憂,促進代際和諧和社會進步。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包括發展銀發經濟。2024年初,《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印發實施,吹響了發展銀發經濟的號角。不久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2025年九大重點任務之首,并明確提出“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各地區各部門、央企國企都在積極行動,如何發展好銀發經濟已經成為重要議題。
當前銀發經濟發展存在六大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大多數老年人沒有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銀發經濟沒有前途。如今,“60后”崛起,部分群體有著相當高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意愿。數據顯示,老年人的消費水平在上升,部分老年人退休金穩定,消費能力不受經濟波動影響。
第二個誤區是銀發經濟等于養老服務、等于養老院床位數。在很多地方,人們認為銀發經濟就是建設養老院,實際上,銀發經濟涉及的領域遠不止于此。養老院只是銀發經濟中的一個部分,銀發經濟還包括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多個方面。
第三個誤區是養老院必須設施高大上且山清水秀。實際上,養老院的核心不在于奢華的設施和環境,而是在于服務質量。養老服務提供者,需要注重的是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和生活便利。
第四個誤區是認為養老就是無微不至的關懷。對多數老年人而言,他們需要的是適度的幫助和支持,讓他們在享受關懷的同時,保持自理能力和生活的尊嚴。“有尊嚴地老去,有尊嚴地離去”是絕大多數老年人的真實想法。
第五個誤區是認為智慧養老包打天下。雖然智慧養老產品和服務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方面有很大幫助,但是養老服務核心仍然是人對人的服務,是有溫度的服務。
第六個誤區是認為銀發經濟要靠政策補貼,靠土地供給。雖然政策保障是必要的,但銀發經濟的發展更需要市場的力量和創新的驅動。各地區各部門的政策可以為銀發經濟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但真正的驅動力在于市場供需和創新能力。
銀發經濟的潛力巨大,破除上述六大誤區,讓銀發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一定要在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集群化、精細化、智能化、融合化和法治化上下功夫,將這個未來的朝陽事業、朝陽產業推向更高水平。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羅芳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