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景觀,指的是同時具有文學屬性和文學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觀,往往相較于普通的人文景觀擁有更多的文化價值。五丈原位于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境內,地勢險要,它北臨渭水,南依秦嶺,三面環水,東西兩側皆為深溝,由于諸葛亮在此不幸病逝而引得眾多名人前來憑吊、題詠。經過歷代文人墨客的不斷增添,形成了特有的五丈原文學景觀。五丈原文學景觀是自然、歷史與文學共同作用下生成的文學地理景觀,是岐山縣地域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五丈原文學景觀的認知和研究對于開發當地傳統文化和旅游產業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五丈原;文學景觀;文學地理;歷史;人文
【中圖分類號】I26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05-002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5.008
五丈原位于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在三國時期,諸葛亮曾在五丈原屯兵與司馬懿相對峙,后因積勞成疾而病逝于五丈原,五丈原也因此被世人所熟知。后人或贊頌諸葛亮、或憑吊古戰場,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這些詩篇儼然使五丈原從一處普通的地理景觀變成了具有人文內涵的文學景觀。所謂文學景觀,是文學地理學的一種新概念,曾大興教授其著作《文學地理學概論》一書中提出:“所謂文學景觀,也稱文學地理景觀,就是指那些與文學密切相關的景觀,比普通景觀多一層文學色彩,多一份文學內涵,除了它的自然屬性,還有人文屬性。”[1]這些詩篇飽含著文人墨客真摯的感情,本文擬對五丈原相關的文學作品以及人文自然背景進行分析,探討五丈原的文學價值以及文學底蘊。
一、文學景觀的地理基礎
五丈原地處陜西省關中西部,位于寶雞市岐山縣城南22公里處,它三面凌空、兩面環水、一原獨出,北臨渭水,南依秦嶺,東西皆為深溝,扼褒斜古道北口,地勢險要,所以自古就為兵家的必爭之地。同時五丈原因其獨特的地勢地貌,從而常年風吹不停,處三伏亦如秋也,因此形成了一道奇觀:“五丈秋風”。根據當地的民間傳說,五丈原的命名與秦二世有關,相傳秦二世到此見旋風揚起了漫天塵土,足足有五丈之高,于是寫下了“五丈秋風原”。“五丈秋風”也成為“岐山八景”和“寶雞八景”之一。[2]
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第六次北伐時,屯兵在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后因積勞成疾而病逝于此,五丈原因此聞名于世。1993年7月28日陜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三國遺跡五丈原為省級名勝風景區,五丈原的自然地理特點與三國古戰場遺跡,加上諸葛亮在此逝世,使得前來拜謁的人們觸景生情,感受到了五丈原的蒼涼、古戰場的肅穆和諸葛亮大業未成的惋惜。
二、五丈原文學景觀的呈現及其價值
據《岐山縣志》記載,從唐朝溫庭筠以后,直接描寫五丈原諸葛亮的主要作家作品共50余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代溫庭筠的《過五丈原》和宋代蘇軾的《懷賢閣》。[3]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們將自己對諸葛丞相的懷念和五丈原古戰場的尋跡凝聚成一首首詩詞,與五丈原諸葛亮廟一起成為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學景觀。
(一)五丈原景觀的文學呈現
五丈原因諸葛亮的逝世而出名,因此歷代的文人們的書寫也都帶著悲情的情緒。從詩詞的書寫角度來看,有的是直接表示敬仰諸葛亮盡職盡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有的是惋惜他的大業未成,還有的是將諸葛亮與他人進行對比,從側面凸顯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盡職盡責。
1.觸景生情,緬懷諸葛亮悲情英雄類
宋朝詩人蘇軾在鳳翔府任職時,曾到過五丈原游覽,寫下了《是日至下馬磧憩于北山僧舍有閣曰懷賢南直斜》這首詩。[4]詩中描寫了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情形,作者站在五丈原古戰場前,想象出來當時蜀軍的席卷狂沙之勢,之后筆鋒一轉,寫出諸葛亮在五丈原逝世后,蜀軍北伐中原的往事就像煙塵一般消散,詩最后一句“客來空吊古,清淚落悲笳”,寫出了自己站在古戰場前,惋惜諸葛亮的大業未成,眼淚不自覺地就流出來。蘇軾用簡單的敘述式的寫法,同時在書寫中又用了很多夸張的對比,比如“公才與曹丕,豈止十倍加”,將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和惋惜之情書寫得淋漓盡致。在書寫五丈原諸葛亮的作品中,前來古戰場憑吊,惋惜他的大業未成的是占比最多的。
2.與他人對比,襯托諸葛亮英明神武類
唐朝詩人溫庭筠作為著名的花間詞派代表人物,但當他路過五丈原遺址時卻寫出了一首氣勢非常凌厲的《過五丈原》。[5]此詩前四句寫景,詩人站在五丈原遺址前,想象出來當時的戰爭畫面,將當時三國戰場肅穆的形象表現在讀者的眼前;后四句夾敘夾議,暗含褒貶,尤其是“象床錦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兩句,將諸葛亮的英明神武與譙周的投降誤國形成了鮮明對比,流露出作者對諸葛亮深深的敬仰之情。此作品風格遒勁、氣勢雄渾,與溫庭筠溫婉華麗的主流詞風有很大的不同,可見五丈原的險要地勢與諸葛亮的竭智盡忠,讓路過此地的人們有著肅然起敬的感情。此詩風格獨具一格,從反面例子的對比來書寫,襯托出諸葛亮對于三國蜀漢的重要性,同時將自己對于蜀漢覆滅的惋惜以及對于諸葛亮的緬懷之情融入最后一句的諷刺中。
3.發揮想象,續寫諸葛亮未亡的結局類
這類寫法最有特點的是一位元雜劇作者王仲文,他寫了一首《諸葛亮秋風五丈原》,可惜到如今只留下一首殘曲《雙調·掛玉鉤序》,它從第一視角給人們展示了諸葛亮逝世于五丈原的嘆息,“越越睡不著,轉轉添煩惱。我這老病淹淹,秋夜迢迢。拋策仗,獨那腳。好好業眼難交!”這首曲詞打破以往贊頌諸葛亮為先帝事業和社稷大業鞠躬盡瘁的形象,將諸葛亮人性的一面展示出來,更加注重個體的生命體驗。
(二)五丈原景觀的人文拓展
人文景觀指的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凝聚了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景觀,五丈原諸葛亮廟的建筑、碑刻、楹聯和匾額就是五丈原的典型人文景觀,也是五丈原文學景觀的人文拓展。
1.五丈原人文景觀“三絕碑”
此碑指鑲嵌于五丈原諸葛亮廟壁間的前、后《出師表》石刻。它使用了40塊邊長63厘米的方形大青石塊堆砌而成,上面鐫刻了前、后《出師表》的全文。
《出師表》全文言辭懇切,表達了諸葛亮對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展現了他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信念,因其文章表現了諸葛亮對于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堪稱一絕。著名的愛國將領岳飛,于公元1138年路過南陽武侯祠時,碰巧遇到了大雨,便決定借住武侯祠一晚。次日清晨,廟中道士出紙索字,岳飛想到諸葛亮未能實現“北定中原”的志向和他自己“還我河山”的壯志難酬如此相像,于是揮筆書寫了前、后《出師表》相贈。其書法氣勢磅礴、渾厚凌然,明太祖朱元璋評價岳飛書法為“純正不屈、書如其人”,稱為二絕。清朝時期的石匠樊登云,陜西富平人,其刀隨筆走刃、形同真跡,此人用精湛的刀法在五丈原諸葛亮廟的青石上刻下了岳飛手書的《出師表》,此乃三絕。
“三絕碑”作為五丈原諸葛亮廟中的主要景觀,其撰文者、書法者、鐫刻者皆為當時的歷史名人,是五丈原上珍貴的文化遺產,吸引著絡繹不絕的國內外游客前來觀看。歷史雖然早已遠去,但古代名將、忠臣們所擁有的忠貞之心、希望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值得我們去繼承和發揚。
2.楹聯匾額書寫
廟宇中書寫楹聯是一種傳統風俗,既滿足了裝飾的需要,也表達了人們的某種情感。歷代前來拜訪的名人們所書寫的楹聯是五丈原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里舉例一些有代表性的。
大門上懸掛了一副對聯:“一詩二表三分鼎,萬古千秋五丈原”,為孫中山先生的秘書孫墨佛所撰寫。對聯中運用數字遣詞成句,將諸葛亮的生平、喜好與五丈原聯系在一起,既寫出了諸葛亮的成就,也寫出了五丈原的景色與諸葛亮的悲情相融合。
獻殿后檐上的兩根柱子上有:“智謀隆中對三分天下,壯烈出師表一片丹心”,為中共中央宣傳部前部長陸定一先生所撰。短短的十八個字,將諸葛亮的智慧、功績、忠貞、壯烈進行了頌揚。
正殿前面掛著“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仰流風于古跡萬古清高”,此聯為馮玉祥所撰。該聯寫出了諸葛亮成就大事的原因在于小心謹慎,他忠心為國的精神萬古流傳。
五丈原諸葛亮廟也有著許多的匾額碑刻,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其中匾額主要是以書寫諸葛亮的生平、功績、精神為主,比如山門上的“漢室孤忠”“西蜀賢相”“南陽純儒”,獻殿上的“蜀漢柱石”“英明千古”等等。碑刻主要是歷代重修、增修武侯祠的記載[6]。
3.五丈原諸葛亮廟的修建
五丈原諸葛亮廟也稱五丈原武侯祠,據考證,最早是由諸葛亮的孫子諸葛京在晉初之時建立,用來祭奠祖父諸葛亮的,后因宋、元時期,關中地區長期戰火紛飛,五丈原諸葛亮廟曾被焚燒殆盡,后經明、清等九次大修復,現存祠廟保持著清末原樣。1992年更名為五丈原諸葛亮廟博物館[7]。
如今的五丈原諸葛亮廟,殿宇恢宏,亭臺雅致,綠樹藍墻,碧草茵茵,吸引著中外游客。館內現有藏品數百件,碑石林立,匾額、楹聯等均出自名家之手,博物館現以“三景(結義槐、五丈通檁、龍鳳柱)”“三絕(指文秒、書絕、刻精的岳飛手書諸葛亮《出師表》)”最為著名。同時文學作品的記載也展現了其重要價值,我們既可以從中了解到五丈原諸葛亮廟的人文氣息,又可以作為文字資料方便人們研究。
綜上所述,五丈原因其險要的地理位置和諸葛亮的逝世,使得來到此地的文人在進行文學創作時,不由得會產生一些悲涼的感情色彩,同時有的文人墨客進行創作的時候,會將自身的經歷增添到對景觀的描繪和人文精神的描寫當中,向我們展示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代,帶著不同的思想感情,在駐足五丈原,拜謁諸葛廟時所創作出不同的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讓五丈原諸葛亮廟有了鮮活的感情,讓其有了靈魂,這也正是文學景觀中的實體景觀和虛擬景觀的相互影響和轉化。
4.當地民間的習俗與傳說
諸葛亮的去世,給五丈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五丈原周邊的古跡、傳說和民間習俗大多與諸葛亮以及這段歷史有關。站在原上向南望去,一大片平地上有兩道土墻凸起,當地人稱為“豁落城”,相傳這是當年諸葛亮設置中軍帳,指揮作戰的地方。因《蜀志》記載諸葛亮病逝的那天晚上,有一個紅色芒星墜落,于是為了紀念諸葛亮,當地有“落星灣”“落星村”等地名。此地還有始于明朝嘉靖年間的古廟會,是為了紀念諸葛亮而舉辦的民間傳統文化活動,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到二十九,為期十天,紀念形式多樣、規模也較大,煙火氣息濃郁,吸引著許多周圍的百姓前來參觀游玩。
這些民俗和傳說體現了當地人們對于諸葛亮身上所具有的忠貞不二、智謀超群等優秀精神內核的敬仰和崇拜,形成了當地獨特的民俗文化,對于探索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路徑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五丈原文學景觀的開發與利用
(一)五丈原文學景觀的研學活動開發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近些年來,研學活動的熱度不斷升溫,其作為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銜接的新方式,不僅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增長見識,還有助于促進書本知識和實際生活經驗相結合。在初、高中語文課本里既有諸葛亮所作的文章,如《誡子書》《出師表》,也有較多的綜合性主題活動,如統編版七年級下冊中的“家國天下”、八年級上冊中的“身邊的文化遺產”等章節。將五丈原文學景觀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內核和研學活動相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五丈原文學景觀的文旅活動開發
文學景觀影響力的提高,離不開好的宣傳方式,而將文化與旅游結合無疑是最合適的宣傳方式。人文景觀和文學活動以及五丈原獨特的地理位置,三個方面共同構成了五丈原諸葛亮廟的文學景觀。歷代的文人墨客與英雄豪杰對諸葛丞相的緬懷是五丈原文學景觀發展的必要條件。如今,重修后的諸葛亮廟博物館,吸引著當代的三國迷、歷史迷、諸葛丞相迷前來吊唁。當地可以結合民間紀念活動以及現有的旅游景點,開發特色旅游活動,研究新的旅游文化符號,推動當地文化旅游產業、促進經濟更好的發展。
總之,五丈原從一個自然地理景觀,逐漸演化成一個文學景觀,其價值是非常豐富的,既有地理景觀價值,也有歷史人文價值,還有文學、民俗、建筑等多方面的價值,如今還兼有旅游價值和經濟價值。它以五丈原自然地理為基礎,因三國古戰場和諸葛亮病逝而聞名,后世拜訪者的文學活動對其進行豐富,將其賦予了鮮活的靈魂。當地的許多村名和民間活動都和紀念諸葛亮有關,相信隨著旅游業和傳統文化的發展,五丈原文學景觀會迎來更好的前景。
參考文獻:
[1]曾大興.文學地理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7.
[2]姚讓利.陳倉文化叢書(第一輯)五丈原與諸葛亮[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3]曹振忠.歷代詩人詠寶雞[M].西安:三秦出版社, 1988.
[4]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蔡厚示.溫庭筠“經五丈原”賞讀[J].中學生讀寫, 2005,(Z1):78-79.
[6]趙智寶,張自強.岐山五丈原諸葛亮廟楹聯隨筆[J].陜西審計,2004,(01).
[7]祝嘉.五丈原諸葛亮廟古建筑群:殿宇亭臺聞鐘鼓[N].寶雞日報,2024-07-19(005).
作者簡介:
蔡浩亮,男,漢族,陜西寶雞人,寶雞文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