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預設現象蘊含豐富,包含預設的共知性與可取消性等特征,保存預設及其他預設類別。“廢話文學”是一種以“廢話”為主的話語模式,聽話者知曉而又重復贅述的話語類型,其中涵括多種預設現象。本研究對“廢話文學”中的預設現象進行深入分析,結合順應論探賾“廢話文學”中的預設現象。
【關鍵詞】“廢話文學”;預設現象;順應論
【中圖分類號】H13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5)05-01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5.05.040
基金項目:濟南大學教學研究重點項目“預設理論下大學英語思政教學研究與實踐”(JZ2205)。
“廢話文學”在互聯網中風靡一時。如“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建議你別過來”等類似的話語表達在網絡上多處可見,使“廢話文學”迅速鋪展開來,并逐漸成為一種新型的表達方式。
預設現象在語言的方方面面皆有跡可循,“廢話文學”中涵括的預設現象不勝枚舉,繼而使“廢話文學”中的預設現象研究富有可行性。有鑒于此,本文以新浪微博中“廢話文學”的典型語例為語料,依憑順應論對其中預設現象進行合乎理論的探究,希望能夠豐富順應論,拓展“廢話文學”的研究視角。
一、順應論概述
順應論是比利時著名語言學家維索爾倫于1987年在“作為順應論的語用學”一文中首次提出。文中提及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的特征。變異性指語言具有可供選擇的可能性;商討性指人們在語用原則和語用策略基礎之上完成語言的選擇;順應性指語言使用者從可供選擇的不同語言項目中做出靈活選擇以滿足交際需要的行為過程,是語言使用的核心。語言的使用實際上是人們對語言不斷選擇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有語言內部的原因,也有語言外部的原因[1]。人們在交際中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語言選擇都是對語言語境和交際語境做出的順應。語言語境指上下文;交際語境指交際雙方的物理、社交和心理世界。
二、預設現象稱指
1982年,德國哲學家、邏輯學家弗雷格在其著作《意義和指稱》中提出“預設”這一概念。“預設”這一概念常被定義為發話者在表達某個特定的句子時所做的假設,即發話者為保證句子或語段的適宜性而滿足的前提或是發話者假定對方已知曉的信息[2]。語用預設指“與發話人(有時包括說話對象)的信念、態度、意圖有關的前提關系”[3],具有共知性、合適性[4]、主觀性、單向性[5]、可取消性[6]等特征。
預設現象由Martinamp;Carl[7]提出。其研究將諸如“suck、know、regret”之類的敘述動詞所觸發的事實預設,及會話參與雙方所具有的共知信息都稱為預設現象。本研究進一步對所有預設相關特征等進行歸總,其中包蘊預設的共知性、預設的可取消性以及保存預設這一預設類別。
下面本文將以“廢話文學”中的典型語例為語料,結合預設的共知性、可取消性特征及保存預設這一預設類別,探析“廢話文學”中的預設現象。
三、“廢話文學”與預設現象
(一)“廢話文學”所指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對“廢話”的界定是“沒有意義的話”[8]。在對“廢話”的概念界定中,“沒有用”被視為是“廢話”的基本特征之一[9]。作為以廢話為主的一種“文學”——“廢話文學”繼承了廢話的“沒有用”這一基本特征,不能夠在交際中充分地傳達出交際的語義信息,從而使“廢話文學”這類語言顯得毫無意義。而意義有語言本身的意義,有環境給予語言的意義[10]。因此,話語所傳遞的信息也不僅局限于其語義信息,還包括“意在言外”的語用信息。“廢話文學”在語義層面,雖不能夠傳遞出聽話者所需的信息,但在一定的語境當中,通過語用預設的合理使用,能夠表達出發話者的“言外之意”。
(二)“廢話文學”與預設的共知性
預設的共知性指雙方都可理解、接受的背景知識。共識性的存在保證了交際的有效性,若交際雙方缺乏共有知識,或許就會導致有效信息不能順利傳達,從而產生言語交際中的障礙。如:
(1)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新浪微博)
(2)十年磨一劍,五年磨半劍。(新浪微博)
(3)十年生死兩茫茫,五年生死一茫茫。(新浪微博)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是多數人耳熟能詳的古詩詞。以上例句均采用前半句詩文為共知信息,讀者在閱讀完前半句,可根據自己的一般經驗大致推斷出詩文的后半句內容。而以上例句的后半句卻是以前半句詩文為基準,采用句意重復或單位換算的方式,推導出了后半句。
顯然,以上例句的后半句均與受眾的預期大相徑庭,這無疑打破了受眾的慣性思維。在當前互聯網大環境下,很多文字或視頻常常對一些已知或者一兩句話就可以解釋清楚的內容反復贅述,讓讀者花時間看完后只感覺被浪費了時間。面對這種情況,“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諸如此類的“廢話文學”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低質量內容的諷刺。
(三)“廢話文學”與預設的可取消性
預設的可取消性指帶有斷言性質的語境假設[11]。語言因素導致的預設撤銷,指發話人對原先語句進行某種修改,使原有的預設與修改后語句的語義或者邏輯上出現某些矛盾,從而使原先預設被撤銷。如:
(4)熟能生巧罷了,就像我,干了十多年廚師,客人想吃什么,我一問就知道了。(新浪微博)
例(4)中前半句“熟能生巧”意為熟練了,就能找到竅門,干起事來得心應手,預設著專業性很強的事情,如果強加練習每個人都能夠達到一定的水平;而后半句卻表明說話者在服務業工作多年所學得的經驗是不需要練習人人都會的方式——直接詢問。后半句不僅撤銷了話語的意義,同時也讓前半句的預設撤銷。
(四)“廢話文學”與保存預設的使用
當言語交際遇到社交障礙或者是較為尷尬的情況時,發話人往往會重新組織語言再次進行表達,但經過重新組織后的語言,依舊會保留原句中的預設,即引起社交障礙的那一部分。這就造成了重新表達和真實效果之間的矛盾。如:
(5)你如果沒有對象的話,應該還是單身吧?(新浪微博)
例(5)中“你沒有對象”,預設聽話者目前處于沒有對象即單身的一種狀態。或是因為直接詢問他人感情狀況而引起了交際的尷尬局面,說話人后半句重新組織了語言。重組后的后半句“應該還是單身吧”,仍保存了前一句的預設,語義上也與第一句相同,那么最初引起交際尷尬的預設仍然存在。這類的“廢話文學”中,看似說話者在試圖進行委婉地表達,實則卻是重組語言變換方式強調說話人的自身想法。
四、“廢話文學”中預設現象的順應性解釋
(一)對物理世界的順應
“廢話文學”中預設現象的策略性使用是對當今惜時如金的時代這一物理世界的一種順應。為節省讀者閱讀時間,同時向讀者提供充足的信息并在簡短凝練的語句中激發讀者的獵奇心理,必須做到既語句短小又信息豐富。為順應這一特征,“廢話文學”選擇了預設這一表達手段,通過預設的手段實現在精簡的語句中傳遞出更多的信息。如:
(6)甲:最近在找工作,想給你工作的這個公司投簡歷試試。
乙:作為一個過來人,我建議你別過來。(新浪微博)
例(6)中“過來人”指對某事曾有過親身經歷體驗的人。如若說話人如果取消使用“過來人”這個預設觸發語,要表達同等熟練的信息就要增加更多的篇幅。原有的回答可能會是“我這個公司天天加不完的班,干不完的活,老板還拖欠工資,所以我建議你別過來”。顯然,這種冗長乏味的陳述是無法在眾多閱讀內容中博人眼球的。該例子通過預設現象減少了大量篇幅,精簡了話語的長度,體現說話者對物理世界的一種順應。
(二)對社交世界的順應
“廢話文學”中通過預設現象對被評價的事物進行先揚后抑的描述,實現委婉表達。為了使言語交際順利進行,就必須講究語用策略,預設現象的使用便能夠很好地在網絡交流中實現委婉表達。如:
(7)我知道你出發點是好的,但你先別出發。(新浪微博)
這一例句的前半句“我知道你出發點是好的”預設了說話者的積極態度,表達其對被評價事物的肯定。但后半句“但你先別出發”把前半句的句意與預設一并取消了,傳達出說話者對事物的消極態度,用“廢話文學”中的一句話來形容即“罵了但沒完全罵”。該段話語在產生幽默效果的同時,委婉地表達了說話者對被評價事物的不滿,避免了直接表達可能會導致的網絡罵戰。
(三)對心理世界的順應
“廢話文學”中使用預設現象亦是對讀者的心理世界的一種順應。在“廢話文學”中,使用預設現象,采取反差表達的方式,能夠更好地產生幽默效果。如:
(8)其實如果上班不累,還是很輕松的。(新浪微博)
該例句前半句預設了“上班并不是很累”這一事實,但該句子的后半句,卻表達了“上班很累”這一事實。這不僅把主句所表達的語義撤銷掉,同時也撤銷了前半句的預設。于是人們根據預設而產生所有心理期待落空,人們所有的聯想和思考也做了無用功,所有的不和諧變成了理所當然,唯一的方式也只有放聲大笑了[12]。可見,“廢話文學”中預設現象的使用能夠激發讀者的好奇心與閱讀興趣,并且為其帶來幽默感。
五、結語
語言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演變,“廢話文學”的廣泛傳播打破了傳統“你問我答”的社交方式,豐富了語言的多樣性,展現了當代年輕人緩解社交壓力而采取多樣化交流方式的鮮活思想。“廢話文學”中蘊含豐富的預設現象,體現預設的共知性和可取消性的特征、保存預設這一預設類別。透過順應論視域探析“廢話文學”,將順應論應用到“廢話文學”的探究之中,窺見其中預設現象所體現的語用功能。
參考文獻:
[1]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2]王揚.語用預設及其功能[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1):141-144.
[3]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68.
[4]Levinson,S.C.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陳新仁.論廣告用語中的語用預設[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8,(05):54-57.
[6]魏在江.語用預設的認知語用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
[7]Martin S,Pollard C.A.higher-order theory of presupposition[J].Studia Logica,2012,100(4):727-751.
[8]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9]應天常.論 “廢話”的語用功能[J].現代傳播,2002, (04):70-73.
[10]呂叔湘.意內言外[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 2008,(08):4-8.
[11]叢日珍.語用預設與中國喜劇小品——以“不差錢”為個案研究[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01):58-61.
[12]蔣冰清.預設理論與言語幽默的生成機制闡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03):14-26.
作者簡介:
陳舒璇,女,漢族,山東濟寧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用學、認知語言學。
叢日珍,女,山東威海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語用學、認知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