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2024 年1 月,紀檢監察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目錄發布,這突出體現了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階段性成果。在此背景下,建構中國自主紀檢監察學知識體系,應該堅持四個基點。其中,黨的領導居于統領,是根本保證,形成領導力;《憲法》明確規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權,作為國家的根本法,構成紀檢監察工作的根本法律依據,形成依據力;從憲法上的監察權到紀檢監察行權體現鮮活的工作實踐,形成實踐力;紀檢監察行權堅持在法治軌道上運行,為通過紀檢監察實現黨的自我革命提供法治保障,形成制度力。以上四力,既是建構中國自主紀檢監察學知識體系的四個基點,也是四個發力點。它們合力保證了中國紀檢監察學的自主性和知識性。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指引下,為實施好新修改的《監察法》,有必要進一步研究以上四個基點在建構中國自主紀檢監察學知識體系中如何更好協同發力。
關鍵詞: 紀檢監察學 自主知識體系 紀檢監察實踐邏輯 歷史規范主義憲法觀 紀檢監察行權 紀檢監察法治
一、建構中國自主紀檢監察學知識體系四個基點的提出
2024年1月,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官網發布《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簡介及其學位基本要求(試行版)》,其中紀檢監察學被列為法學學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并明確了四個二級學科,即紀檢監察理論、黨的紀律學、監察法學、廉政學。從一定意義上說,紀檢監察學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目錄的發布,是近年來不斷探索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階段性成果的具體體現。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边@一重要論斷深刻說明,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基礎和必由之路。
近年來,在法學、政治學等多學科領域,學者們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例如,有學者提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指的是內源于中國歷史與當代實踐經驗所形成的關于人類社會運行規律的認知,按照一定秩序和內部聯系形成的整體;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根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之中,故其核心特征是自主性、本土化;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知識有序組合的整體系統;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底色是科學性。
事實上,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中的“自主”強調的是,知識來源、建構內容、方式及使用場景等的本土化、中國化乃至原創化,而且要成為主流,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從原理概念到制度實踐的自主知識的體系化。按照此內涵,紀檢監察學在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中,其自主性、本土性、實踐性的特征非常突出。一方面,相比傳統的法學知識的主要外部來源及構成,紀檢監察學絕非外國輸入的概念及知識。正如有學者指出的,紀檢監察學就知識來源、形態和運用而言,具有極強的中國本土性、獨立性和原創性。為此有學者作出判斷,作為他國絕無、我國獨有的一門新學科,紀檢監察學擁有完全自主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紀檢監察學知識體系根植中國本土,根植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和執政的自身實踐。作為使命型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從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與治國理政實踐的發展變化等出發,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既通過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又不斷對中國發展、全球治理和世界秩序重構等重大問題進行引領性回答,從而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奠定了實踐基礎。而紀檢監察學,更是植根于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沃土,以破解大黨獨有難題為使命,服從和服務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強調的“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如何更好建構自主的紀檢監察學知識體系,學者們近年來也在不斷探索,并提出了有價值的觀點。無疑,概念體系是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基石。因此,探討建構中國自主的紀檢監察學知識體系,首先要解決一個真正的屬于中國的、屬于紀檢監察自身的實踐與理論根據的問題,為此需要把握好以下四個基點。首先,紀檢監察是中國共產黨長期革命和執政實踐中的制度創造,因此,“黨的領導”是建構自主的紀檢監察學知識體系的第一個基點。其次,《憲法》明確規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權,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根本法律依據。紀檢監察關涉黨的長期執政,關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自我完善,而這些務必在憲法中有依據,并堅持在憲法軌道上進行。談到憲法,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設定和規范國家權力。2018年修改《憲法》,監察權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國家權力分工體系中一項新的權力。因此,憲法是建構中國自主紀檢監察學知識體系的第二個基點。再次,隨著紀檢監察學一級學科的設立,綜合考慮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實踐及其深化等因素,監察權行使的背后實質上是紀檢監察行權。因此,“權力”是建構自主的紀檢監察學知識體系的第三個基點。最后,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權力必須在法治軌道上運行。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無論是從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還是從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以及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等構成來看,均包含了對于紀檢監察行權日臻完善的法治要求。因此,“法治”是建構自主的紀檢監察學知識體系的第四個基點。
二、破解大黨獨有難題背景下紀檢監察的時代使命
新興學科是在實踐需求的呼喚中產生的,從實際出發、從問題入手,是發展新興學科的重要切入點。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探索已經為紀檢監察這一新興學科的知識積累了穩定的基礎邏輯、概念范疇框架和知識生產機制。進入新時代,如何破解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執政中面臨的大黨獨有難題,紀檢監察被賦予了特殊的時代使命。
(一)歷史敘事呈現了中國共產黨從革命到執政一直重視紀律建設的全過程
一方面,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重視“紀律”建設成為中國共產黨自誕生起即打下的深深烙印。1922年7月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即專章規定了“紀律”。為了加強紀律建設,中國共產黨不斷進行制度探索,于1931年5月1日通過《中央巡視條例》。持續注重黨的監察機關建設,甚至提出了國家監察機關的構想。1923年6月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綱草案》第九部分,即關于“共產黨之任務”中,明確了要設立監察機關。1945年6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修改后的《中國共產黨黨章》在第八章對“黨的監察機關”作出專章規定。
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全面執政以來,一直重視紀檢監察工作。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中共中央就于1949年11月頒發了《關于成立中央及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決定》。從黨中央到地方均開始重視黨的監察機關建設是這一時期的鮮明特點。1955年3月31日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關于成立黨的中央和地方監察委員會的決議》。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領導集體均非常重視黨的政治和紀律建設,這一時期的關鍵詞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
(二)時代使命提升黨對紀檢監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發生根本性變化
進入新時代,為了破解大黨獨有難題,中央極為重視政治建設,從嚴黨紀到抓反腐、再上升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乃至提出關于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富有邏輯地層進體現為以下四個重要方面。
首先,嚴明黨的政治紀律。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即通過了《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央八項規定是一個切入口和動員令,是長期有效的鐵規矩、硬杠杠。”在黨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講話指出:“嚴明政治紀律,自覺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痹邳h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講話指出:“嚴明黨的組織紀律?!痹邳h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講話指出:“加強紀律建設,把守紀律講規矩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p>
其次,將反腐敗斗爭作為黨的政治和紀律建設的重要一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講話指出:“必須把反腐倡廉當作政治必修課。”在主持黨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時講話指出:“加強權力制約和監督,推進反腐倡廉法規制度建設?!痹邳h的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講話指出:“堅持黨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統一領導,形成全面覆蓋國家機關及其公務員的國家監察體系?!痹邳h的十九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講話指出:“反腐敗斗爭是黨自我革命必須長期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務?!痹谥鞒贮h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時講話指出:“提高一體推進‘三不腐’能力和水平,全面打贏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p>
再次,全面從嚴治黨成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要求:“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痹邳h的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講話指出:“全面從嚴治黨開辟了百年大黨自我革命新境界?!痹邳h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p>
最后,提出自我革命是跳出執政周期率的第二條成功道路,形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習近平總書記自2013年12月以來多次講話指出:“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痹趹c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氣著力解決黨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痹谑〔考壷饕I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講話指出:“黨必須勇于自我革命?!痹谥鞒贮h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講話指出:“牢記初心使命,推進自我革命。”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話指出:“自我革命是我們黨跳出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痹邳h的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明確提出“九個以”的實踐要求,凝結了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豐富實踐經驗和重要理論成果,凝聚了全黨高度共識,為新時代新征程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做好紀檢監察工作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三)實踐邏輯折射黨對紀檢監察工作重要性、規律性理論凝練的不同維度
縱覽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全面執政,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重視黨的紀律建設以及紀檢監察工作伴隨著革命、執政的全過程,并主要體現為四個前后關聯的實踐邏輯。
首先,革命邏輯。1840年是理解和詮釋中國近代史以來所有根本性問題的時間原點。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用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來描述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為了結束這種狀態,中國各民族人民奮起抗爭,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但只有中國共產黨最終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黨深刻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歷經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在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不斷實施和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提出著重從思想上建黨的原則,把黨的建設作為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寶之一,最終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綜上,黨的建設作為“法寶”之一保障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自1840年以來歷史命運的根本轉折。
其次,執政邏輯。如果說革命邏輯回答了黨的建設保障革命勝利,從而實現中國人民“站起來”;執政邏輯則要回答在黨的領導下,如何通過加強黨的建設和紀檢監察工作,保障中國實現“富起來”和“強起來”。1949年中國共產黨全面執政以來,歷經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均十分注重黨的自我建設。到黨的十八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边@個關鍵的關鍵是黨要長期執政,而如何確保長期執政,就要克服大黨獨有的難題,在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重視黨風建設、黨的紀律建設、廉政建設的基礎上,新時代提出以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成功探索了跳出執政周期率的第二條道路。
再次,治理邏輯。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秉h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苯Y合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治理現代化是新時代治國理政的新路。如何實現治理現代化,需要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予以支撐。在這一科學嚴密的制度體系中, 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對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作用至關重要。監督是治理的內在要素,在管黨治黨、治國理政中居于重要地位。“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是黨在長期執政條件下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制度保障”。因此,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重視黨的建設,包括政治建設和紀律建設,做好紀檢監察工作,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制度支撐體系的重要內容。
最后,發展邏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新時代以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也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要實現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一切制度建設及實踐均應該圍繞這一目標展開,具體到紀檢監察工作,其蘊含的發展邏輯鮮明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九個要求,其中之一是“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這深刻體現了,黨的建設也是為了高質量發展、強國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綜上,中國共產黨在從革命到執政的全過程中,歷來高度黨的建設和紀檢監察工作。進入新時代,為了破解大黨獨有難題,對紀檢監察工作的重要性規律性認識實現了根本性革新性變化,提升為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找到了跳出執政周期率的第二條成功道路,特別是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為新時代紀檢監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三、歷史規范主義憲法觀視野下監察權的核心功能
“歷史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對歷史的認識。”悠久的歷史構成了中國作為國家、文明之內在屬性,并在正當性基礎方面塑造了中國憲法有別于他國的獨特品格。因此,“歷史主義是構建、識別、塑造憲法學知識的體系性、自主性與中國性的重要途徑”。規范主義的憲法觀必須堅持歷史主義視野和詮釋方法,才能真正洞察中國憲法上的規范構造。按照此邏輯,憲法作為構建中國自主紀檢監察學知識體系的第二個基點,對于其設定的監察權的核心功能的認知,也應該堅持歷史規范主義的憲法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洞察憲法關于監察權核心功能在規范上的構造。
(一)憲法關于“監察”的規范變遷及其邏輯蘊含
1949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以下簡稱《共同綱領》)雖不是我國的第一部憲法,但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實際上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其第二章即“政權機關”中的第19條對人民監察機關作了專門規定。根據該條的規定,首先,《共同綱領》中明確規定了“監察”,某種意義上延續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執政的過程中對于“監察”重視的傳統,同時也向外界傳遞了廉潔執政的明確信息;其次,人民監察機關屬于各級人民政府內設機關,其定性為行政機關職能部門;再次,人民監察機關的核心職責是監督,即監督各級國家機關和各種公務人員是否履行其職責;最后,強調了在人民監察機關履職中人民和人民團體的參與性,即有權向人民監察機關或人民司法機關控告任何國家機關和任何公務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這也意味著監察機關履行職責的人民屬性。
與1949年《共同綱領》不同的是,1954年《憲法》、1975年《憲法》、1978年《憲法》均未在文本中明確規定“監察”,1982年《憲法》在制定之時,“監察”以行政性職權被規定在第89條和第107條。2018年修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專門的“監察”制度的規定,在現行《憲法》第三章中增加一節規定,在結構上位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一節之后,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一節之前,屬于第三章第七節,節名為“監察委員會”。在條文上指向第123條至第127條,對監察機關的名稱、性質、組成、任期、職權以及上下級關系等進行了明確規定。
2018年修憲關于監察的系列規定,從規范和邏輯上均產生了革新性變化。從規范上看,“監察委員會”被單獨規定為國家機構一章的完整一節,監察委員會被視為國家機構體系中的單獨存在,而不再被當作政府職能部門。從邏輯上看,這意味著中國共產黨的治理理念和憲法中的國家權力體系的重大革新性變化。首先,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完善需要整合提煉“監察”作為新權力分工的意義、內涵及其制度設置。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執政理念中更加強調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性,甚至將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明確為黨找到的跳出執政周期率的第二條成功道路。在這個意義上講,監察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其次,監察權被視為黨領導下的國家權力分工體系中一項重要的新的權力形態,進而完善了黨領導下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重要載體的兩次國家權力分工閉環體系,也即將國家權力的第二次分工的基本樣態由“一府兩院”走向“一府一委兩院”。最后,國家權力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2018年修憲,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權被明確為國家權力體系的核心。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家權力分工體系正式在憲法規范上得以明確。在中國的國家權力體系中,人民代表大會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重要的制度載體。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屬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國家權力的第一次分工;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而產生的政府、法院和檢察院的職權屬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國家權力的第二次分工;政府、法院和檢察院單向對人民代表大會負責,接受其監督,這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兩次權力分工的閉環體系。在此前提和基礎下,在2018年修憲中,還有一項重要的變化,就是監察權作為新型國家權力分工形態的設置。監察權既屬于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中基于自我革命和全面從嚴治黨而形成的權力要求的應有之義,更是國家權力分工體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和功能的新型存在。監察權在國家權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特殊于法院和檢察院,基于黨的領導權,對于政府職權的運行形成有效的監察監督。對于人民代表大會中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同樣具有監察職權。
(二)監督是憲法上監察權的最核心功能
新中國成立以來,歷部憲法中只有1982年《憲法》在2018年修憲前規定了不屬于行政權范疇的“監察”制度條款。現行《憲法》第124條規定:“監察委員會的組織和職權由法律規定。”當然,根據此條款的直接文義,無法判斷出憲法對監察權的明確規定的具體內涵。但需要指出的是,1949年《共同綱領》明確了監察機關的主要職責是監督。如果從《共同綱領》起到臨時憲法作用這個意義說,憲法層面上對于監察機關職權的基本定位和核心內容應判斷為“監督”。
2024年12月新修改的《監察法》第1條規定了該法的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既表明了《監察法》的基本法律定位,更清晰顯示了該法對于憲法的直接依據性,也即《監察法》的規定是對于憲法文本內涵的直接具體體現?!盀榱松钊腴_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加強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的監督,實現國家監察全面覆蓋,持續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該法立法目的的完整表述,從上述表述可以判斷“監督”是監察的最核心的權力功能?!侗O察法》第6條再次規定了“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并將其表述為監察的基本工作原則?!侗O察法》第11條明確了監察委員會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規定履行監督、調查、處置的三大職責。從權力行使的狀態上看,調查和處置是監督的后續階段。同時,需要指出的是,該條中使用的監督采取了狹義內涵,不同于第1條和第6條使用的監督的廣義內涵。因此,統攬監察機關的監督、調查、處置三大職責,本質上仍從屬和服務于監察權的核心監督功能。
事實上,2018年修憲后,憲法上“監察”的概念始于黨對監察所擔負時代使命的革新性變化。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國家監察概念的系統性提煉和革新性強調,是在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語境中完成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是我們黨全面從嚴治黨、推進自我革命的重要保障。我們黨全面領導、長期執政,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對權力的監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統籌推進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秉h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監督制度融入黨和國家治理體系,通過修憲在國家機構中增加規定監察委員會并及時制定《監察法》《監察官法》《政務處分法》《監察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確保以法治的路徑和方式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繼而不斷健全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在此過程中,不僅國家監察的概念得以系統性提煉,而且為黨集中統一領導下的反腐敗工作的持續推進提供了堅實的組織體制和制度基礎,由此探索出一條黨長期執政條件下解決自身問題、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
另一方面,國家監察是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功能性制度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監察是對公權力最直接最有效的監督”。根據《監察法》第11條的規定,對公職人員依法履職、秉公用權、廉潔從政從業以及道德操守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是監察委員會的首要職責。國家監察機關通過行使監察監督權,一方面可以經由開展廉政教育進行正確、積極的引導,提升公職人員不想腐的內在自律;另一方面可以經由監督檢查實現抓早抓小、防微杜漸,從不能腐的層面將違法犯罪行為消除在萌芽狀態,進而從源頭上控制腐敗的滋生和蔓延。當然,如前所述,國家監察的監督內涵不僅僅是狹義的屬于預防性監督的監督檢查,從廣義上講,國家監察對公權力的監督包括預防性監督、發現性監督、懲治性監督三種形式,分別對應《監察法》第11條規定的監督、調查、處置三項職責。國家監察通過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體制、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嚴肅的責任追究機制,進一步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有效推進了公權力運行的法治化。
綜上,通過梳理歷部憲法文本以及起到臨時憲法作用的1949年《共同綱領》,以及2018年修憲后,“監察”在《憲法》中的表達,可看出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和國家權力體系的革新性變化。不管是從《憲法》原意,還是《監察法》規定,以及從“監察”被使用的語境、使命看,“監督”均是歷史規范主義憲法觀下監察權最核心的功能。
四、從監察權到紀檢監察行權變遷的制度回應
從2018年修憲將“監察”明確寫進《憲法》,到2024年12月《監察法》最新修改通過,憲法理論、文本以及制度實踐的關系到底在實然上呈現出什么樣態,應然上又該如何準確理解,有必要在理論上再次審視。
(一)僅僅是監察機關嗎
監察機關與其他僅具備國家權力屬性的國家機關不同。如現行《憲法》第57條、第85條、第128條和第134條分別規定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國務院(即中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本質屬性。亦即在憲法上,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本質屬性,最高國家行政機關是國務院的本質屬性,國家的審判機關是人民法院的本質屬性,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是檢察院的本質屬性。至于監察機關,根據現行《憲法》第123條的規定,國家的監察機關是各級監察委員會的法律屬性。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職權運行中,與國務院和檢察院等機關和黨的機關分開辦公不同,作為行使國家監察職能專責機關的各級監察委員會,與黨的各級紀律檢查機關合署辦公,因此憲法上規定的關于國家監察機關屬性的內涵就不僅僅限于行使狹義的國家監察權。
與其他國家機關相比,監察機關的“黨性”更加突出。監察委員會本質上是黨的反腐敗工作機構,這是加強黨對反腐敗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的內在要求和具體體現?!侗O察法》第2條明確規定了國家監察工作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基本原則?!侗O察法實施條例》第10條進一步強調“國家監察委員會在黨中央領導下開展工作”。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紀檢監察機關行使黨的紀律檢查權和國家監察權所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紀檢監察機關享有黨的紀律檢查權和國家監察權既分屬不同的權力體系并遵循不同的制度規范體系,各行其權、各司其職,又通過配合與協調形成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權力運行格局,從而實現權力的分工與協作。紀檢監察合署辦公體制作為黨直接領導反腐敗工作的具體實現形式, 使得紀檢監察機關兼具黨的機關和國家機關雙重性質。
監察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的設置也有較大不同。以國家監察委員會為例,其組織機構包括內設職能部門、直屬單位和派駐紀檢監察組。其中,內設職能部門又可大體分為三類:一是綜合協調部門,負責機關的日常運轉和綜合協調工作,包括辦公廳、組織部、宣傳部、研究室、法規室、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機關黨委、機關事務管理局、離退休干部局。二是監督檢查部門,負責政治監督和一般違紀案件的辦理,包括黨風政風監督室、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室、信訪室、案件監督管理室、第一監督檢查室至第十一監督檢查室。三是審查調查部門,負責嚴重違紀、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案件的調查辦理,包括第十二審查調查室至第十六審查調查室、案件審理室、國際合作局。從以上設置可明顯看出,監察機關并非狹義的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
(二)僅僅是監察權嗎
與其他國家權力不同,政治性是監察權的第一特征,甚至是最核心特征。2018年修憲,在《憲法》總綱第1條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這標志著“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政治原則的憲法化。同時,修改后的《憲法》明確了各級監察委員會作為國家監察機關的定位。監察委員會專責履行國家監察職能,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監察權。此外,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根據黨章的規定是專門負責黨內監督的機關。由此,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分別根據黨章、《憲法》賦予的職責使命共同構筑起了黨內監督和國家監督的“防線”,兩者是構建黨領導下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統一體。概言之,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合署辦公后形成的紀檢監察監督本質上是政治監督,根本目的是要維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政權的安全和穩定。在我國,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憲治國首先要堅持黨的領導,頂層設計上充分體現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和人民當家作主三者的有機統一。因此,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監察權表現出了強烈的黨法、國法結合性。這顯然與傳統的國家權力的國家法律性特征是不同的。
理論上認為,只有當國家權力體系中某種權力體現出一種被社會大眾認可、認同的價值時,即這種權力運行機制盡可能表達和極力實現社會大眾追求的價值時, 人們才會從思想信念上接受并認同,進而認同現存制度符合社會大眾的根本利益和目標選擇。黨執政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其理念都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高度的契合,因而能夠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普遍接受并衷心擁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但同時也出現了貪污腐化、人民發展不均衡、生態治理危機等現象,對這些現象治理不佳都可能導致“縮小效應”的產生。在不同時期,黨和國家不斷通過改革調適制度與發展的關系,牢固“黨的領導和依法執政”的可靠基礎。在國家權力體系層面上,監察權的設立是全面從嚴治黨、實現黨內監督與國家監督“零死角”及人民監督等其他監督方式有機結合的時代需要。在國家法律層面上,監察權暗合黨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法治反腐與廉潔政治”等政治和法治價值。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契合了黨的執政有效性的理念,通過改革從國家層面形成權威、高效的監察權,提升治理腐敗模式的高效性、統一性、權威性,高效地遏制腐敗侵蝕社會主義“機體”。因此,監察權融合了黨的領導、依法執政、人民民主的價值內核,使監察權行使的高效性與有效治理腐敗本身“高效”的屬性相切合。以上顯然也與其他國家權力在價值內涵上有很大不同。
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之前,中國腐敗治理體制以“政黨—國家”的“二元”主線為基礎,以治理權歸屬的“多元化”、治理機構多元的“分散化”、行政區劃與行業系統的“區隔化”為輔助的結構,造成腐敗治理中的實效不彰。為從根本上擺脫腐敗治理困境,我國于2016年開始啟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并不斷深化推進, 通過設置監察委員會這樣一個專責的反腐敗機構來行使一種獨立的監督性權力,其目標指向是整合反腐敗資源力量,形成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腐敗治理體制。作為黨和國家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采取的自主的并具有創造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既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對國家腐敗治理問題政治上的絕對領導權,又明確了國家權力機關對國家腐敗治理權的監督性領導權,還確立了紀檢監察機關在腐敗治理上的主導權,實現了紀檢監察機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的統一融合、集中決策、一體運行,促進了以監察權為核心的執紀執法貫通,有效銜接了監察程序和司法程序,進而解決了過去監察范圍過窄、反腐敗力量分散、紀法銜接不暢等問題,優化了反腐敗資源配置,提升了腐敗治理效能。
(三)直接稱為紀檢監察權合適嗎
如上文所述,監察機關并非只是監察機關,監察權也并非只是監察權。筆者同意部分學者的觀點,監察機關并不完全在國家機構體系當中,監察權也絕非單一形態的國家權力。但是,直接叫紀檢監察權似乎也并不合適。一方面,從憲法所確定的國家權力體系看。2018年修憲后,憲法雖確立了監察權,但并無紀檢監察權的權力形態。即便修憲以來,從制度實踐及其實際發展上看,監察權的運行確實存在一定的名實不符,甚至有需要制度再發展的某種趨勢,但是如何確定權力發展的新形態,仍然需要在憲法的框架內思考。如果從“紀檢監察”四個字看,“紀檢”屬于憲法上確定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權這一國家權力自我建設的具體內涵之一,“監察”屬于黨的領導權之下,依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載體進行的第二次國家權力分工中的“一府一委兩院”中的“一委”的職權。總之,在權力位階上,紀檢先于監察。在權力性質上,紀檢屬于黨的權力,監察屬于國家權力。另一方面,從紀檢監察各自的權力內涵和工作屬性上,紀檢和監察的表征和要求也不相同。實踐中,紀檢和監察的工作內涵、樣態、要求等仍有一定不同分工。正所謂,紀檢機關和監察委員會雖然共同設置內設機構,同步履行紀律檢查和國家監察兩項職權,但紀委的監督執紀問責與監委的監督調查處置兩項職責在適用對象、適用情形、適用方式上又有所區別。
綜上,“監察”的稱謂只是形式上表面上合乎了憲法所設定的權力形態,事實上與其機關設置和權力運行的實踐是有出入的,實踐中官方統一稱謂也是“紀檢監察機關”。因此,在2018年修憲設定了監察權的前提下,還需要進一步在制度上完善其實質內涵。但“紀檢監察權”的直接稱謂,在憲法上和實踐中看,也是不合適的,這過于簡單化地處理了權力體系和實踐中復雜的、特殊的問題。因此,綜合黨的執政理念、國家權力體制、憲法理論、文本規范以及制度實踐等多方面因素,筆者主張,稱之為紀檢監察行權。一方面,將紀檢監察的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效統一;另一方面,既描述了權力行使的真實狀態,又沒有創設超出目前憲法框架的新權力。
五、法治是紀檢監察行權的基本底色
紀檢監察行權必須堅持在法治軌道上運行,這不僅是全面依法治國對于國家權力行使的基本要求,也是紀檢監察行權真正擔負自我革命這一時代使命的制度保障。2022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講話指出,“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懲治腐敗”。2024年1月,黨的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公報再次強調,要“突出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梢?,在腐敗治理中,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應為新時代紀檢監察工作的本質要求。
(一)以法治思維和方式貫通紀檢監察全域
法治思維強調在應然狀態下紀檢監察行權應秉持的法治理念。第一,源于法治思維是一種制度性思維。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將所有公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但也應注意紀檢監察行權本身的公權力屬性??v觀人類政治文明史,權力在法治軌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偏離法治軌道則必然禍國殃民。紀檢監察作為治權之權,更應受到制度的嚴格約束。第二,源于法治思維是一種規則性思維。規則思維,即所謂尊重既定法律和紀律規則。依規依法執紀貫穿紀檢監察始終,是紀檢監察行權的基本規則。規則思維強調,紀檢監察行權既要依照黨規國法,又要注意排除人情、關系、身份等法外因素。第三,源于法治思維是一種程序性思維。程序思維表現為,一方面,紀檢監察行權必須依照法定程序,也即“有法必依”;另一方面,未經法律法規的正當程序,對人身和財產等不得恣意限制和剝奪。第四,源于法治思維是一種系統性思維。系統思維表現為,法治體系的五大子體系是一個結構化全面化的有機系統,在依法治國中發揮著統合性系統功能。具體到紀檢監察行權,不僅要依據黨章黨規,還要依從憲法法律。
法治方式強調在實然狀態下的紀檢監察行權方式與執法標準。一方面,要注意民主機制的有效運行。談到法治方式,民主要素不可或缺。民主是法治的生成基礎,法治保障民主秩序,兩者須臾不可分?!吨袊伯a黨紀律處分條例》第4條規定:“實施黨紀處分,應當按照規定程序經黨組織集體討論決定,不允許任何個人或者少數人擅自決定和批準?!薄侗O察法》第47條規定:“監察機關采取留置措施,應當由監察機關領導人員集體研究決定。”集體決定機制的形成與實踐,正是紀檢監察行權民主智慧的集中體現。另一方面,要重視發揮國法的規范功能。黨紀與國法歸屬不同類型的規范,黨紀不可能等同于國法,法律的作用也不可能由紀律的功能所替代。在紀檢監察行權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忽視或繞開法律規制的行為,進而從實踐中排除不利于推進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非法治因素。《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強調:“既堅持執紀必嚴,又堅持紀法協同,實事求是、精準科學,進一步推進反腐敗工作法治化、規范化?!边@不僅為紀法協同觀的誕生提供了法律依據,更是實現了將法治化引入紀檢監察行權的黨內法規體系的重大突破。其中,將“堅持依規治黨、依規執紀”修改為“依規依紀依法嚴格監督執紀”,將“以黨規黨紀為準繩”修改為“以黨章黨規黨紀和國家法律法規為準繩”,以及將“執行黨章黨規黨紀和憲法法律法規”作為紀檢監察機關履行監督責任的重點檢查對象等,這些修改展現出從“紀法分離”走向“紀法協同”的制度性變遷,突出強調了將《憲法》等法律規范作為紀檢監察行權的法治化要求。
(二)以法治制度優化監察法治體系
2018年3月,《監察法》對紀檢監察行權作出了原則性規定?!墩仗幏址ā贰侗O察官法》以及《監察法實施條例》對于《監察法》的若干規定及具體實施進行了細化。2024年12月,《監察法》的修改又對紀檢監察行權的法治化機制進行了進一步的補強和完善,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1.實化對紀檢監察行權的人大監督
人大監督是實現紀法銜接、法法銜接的重要外部制度化保障。其法律依據是《監察法》第60條的規定:其一,各級監察委員會應當接受本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皯斀邮鼙O督”是指監察機關接受人大監督的主動性和剛性,這強調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權力體系中,相對于監察機關基于第二次分工而產生的職權,作為人民代表大會權力主要構成的人大監督權的高位階權力屬性。其二,各級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本級監察委員會的專項工作報告,組織執法檢查。所謂“執法檢查”強調了人大監督的制度化法治化實施手段。其三,縣級以上各級人大代表或者常委會組成人員可以就監察工作中的有關問題依法提出詢問或者質詢。此處的“詢問或者質詢”賦予了人大監督更具體、更剛性的權力效能。
2.細化權力配合與制約
《監察法》第4條規定了監察機關在行使職權中應當與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執法部門互相配合與互相制約的基本原則?!侗O察法實施條例》第8條對該基本原則作了具體細化規定。其一,“互相配合”指的是監察機關與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執法部門的雙向配合,而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單向配合。其二,“互相制約”強調的是上述機關相互之間在權力行使中形成法律制度層面的制約機制,強調的是權力行使在法治軌道上進行,防止的是任性行權。其三,“互相配合”與“互相制約”的具體場景是《監察法實施條例》第8條中規定的“案件管轄、證據審查、案件移送、涉案財物”等環節。
3.強化紀檢監察行權的法律屬性
首先,嚴格落實“以法律為準繩”的規范要求。如《監察法》第5條、《監察官法》第5條和《政務處分法》第4條均規定了國家監察工作遵循“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基本原則?!耙苑蔀闇世K”意味著法治是監察工作的基本原則和準則,不僅僅在法法銜接階段,還應該適用于紀檢監察行權的各個環節。
其次,明確法法銜接中對于權力行使的法律要求。如《監察法》第36條規定了監察機關依法收集的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而且監察機關對證據的收集、固定、審查、運用應當符合刑事審判關于證據的要求和標準。這是因為在案件的法律適用階段,法的標準是統一的?!侗O察法》第36條規范了紀檢監察行權法治化的具體標準,進一步明確了在證據等領域對紀檢監察行權的法治化要求。
再次,尊重和保障人權屬于法治底線。新修改的《監察法》第5條強調“尊重和保障人權”;第43條強調“監察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過程中應當依法保護企業產權和自主經營權”;《監察官法》第5條強調監察官“客觀公正地履行職責,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侗O察法實施條例》第7條亦強調了監察機關應當充分保障監察對象以及相關人員的人身權、知情權、財產權、申辯權、申訴權以及申請復審復核權等合法權益。一方面,《監察法實施條例》具體化了所保護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等”字的表述意味著,需要保護的合法權益不限于上述法條中明確列舉的權利。
最后,做實多方監督機制?!侗O察法》第61條規定:“監察機關應當依法公開監察工作信息,接受民主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绷暯娇倳浽邳h的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以自我監督和人民監督相結合為強大動力?!边@深刻表明了,通過實化強化多維監督的合力,做實多方監督機制,以實現一切權力的行使均在制度的范圍內和法治的軌道上運行的決心與意志。
綜上,通過“用法治思維貫通紀檢監察全過程”“用法治方式貫徹紀法銜接全領域”,將法治的規范功能和制度優勢有機轉化為紀檢監察的治理效能。在此基礎上,將黨的紀律政策以及憲法法律的法治原則和法治精神細化實施,從而在理論上疏通紀檢監察行權的法治運行軌道。
結語
在紀檢監察工作中,黨的領導居于統領,是根本保證,形成領導力?!稇椃ā访鞔_規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權,作為國家的根本法,構成紀檢監察工作的根本法律依據,形成依據力。從憲法上的監察權到紀檢監察行權體現鮮活的工作實踐,形成實踐力。紀檢監察行權堅持在法治軌道上運行,為通過紀檢監察實現黨的自我革命提供法治保障,形成制度力。以上四力,富有內在邏輯地形成合力,支撐起建構中國自主紀檢監察學知識體系的四個基點,也是四個發力點。它們同時保證了紀檢監察學的自主性和知識性。一是自主性。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及在黨的領導下制定《憲法》,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嚴格依據憲法法律和黨內法規,在法治軌道上行權等,這些保證了中國紀檢監察學知識體系的自主性。二是知識性。憲法確認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家權力二次分工體制形塑了紀檢監察的權力底色,從監察權到紀檢監察行權是紀檢監察工作鮮活實踐的制度體現,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特定的中國紀檢監察的法治體系等,這些保證了中國自主紀檢監察學體系的知識性。2024年12月《監察法》的修改,為紀檢監察學的自主性與知識性建構提供了更多的規范依據與空間。當然,探索建構中國自主紀檢監察學知識體系的四個基點,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四個發力點,只在一定程度上闡述了紀檢監察學科建設中的邏輯規律,至于如何通過紀檢監察學科建設和紀檢監察工作實踐,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是需要持續認真研究的宏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