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首詩歌,在很多人那里似乎跟解一道題是一樣的,有著明確的目標,也有具體的手段,甚至有人還會覺得其中應該有某些神秘的技巧。如果這樣想,那么我們注定會離詩歌越來越遠。
魯迅說,“杭育杭育”可能是中國最早的詩歌,因為它和勞動的節奏相匹配,是助力勞動的。你是沒有辦法說清楚這里用“杭育”的深奧道理的。這就好比聽音樂(詩歌和音樂本身就沒有辦法分開),并不一定要知道曲式、風格之類的才能欣賞音樂。有時候,曲子是誰寫的,由誰演奏,你都一無所知,但是當那段旋律在你耳畔響起的時候,你就會為之心醉神迷。這樣的狀態,或許才是欣賞音樂最原始的狀態吧。
最不好的情況,大概就是別人說這首曲子好聽,你即便毫無感覺,也硬要附和。若但凡是名人寫的詩歌,便認為不言而喻就是好,那也是很糟糕的。我以前讀過姚雪垠的一篇文章《惠泉吃茶記》,其中有一段很傳神,寫大人硬要小孩喝惠泉水泡的茶,大人說:“吃哉!這是二泉的茶,吃哉!”那些總是先入為主地覺得名團、名曲有著與生俱來的好的人,或者覺得古代名詩人的詩歌天生便是佳構的人,大概就是這樣的。
也有人,以為將一首詩以許多專業術語形容之,就是鑒賞了。什么“現實主義”“浪漫主義”,什么“一切景語皆情語”“點鐵成金”之類,拾人牙慧而已。比如,有人曾經問我:“《周南·芣苢》為什么好?”我問他:“你讀了之后有什么感覺呢?”他的回答令我失望,大說一氣“賦比興”,卻自己也解釋得含混不清,最后只好自嘲地說:“其實我也不知道它好在哪里?!?/p>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里有一段對《芣苢》的評說:“此詩之妙,正在其無所指實而愈佳也。夫佳詩不必盡皆征實,自鳴天籟,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無限。若實而按之,興會索然矣。讀者試平心靜氣涵泳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婦女登山采茶,結伴謳歌,猶有此遺風云?!笔遣皇钦f得很妙?可見讀詩最重要的還是讀者的第一感受,一下子就打心眼里覺得它好,這是最重要的。
不過,也還有學究式的人一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當然從求學問的角度看,這也未嘗不可。不過,我要說的是,學問也應該和日常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才成,沒有日常經驗支撐的學問,也難逃大言欺世的風險。不妨再從日常經驗的方面來說說《芣苢》的好處。
這是一首沒有什么實際內容的詩歌,如果概括起來,大概就是“摘芣苢”三個字了。所以,如果一定要從微言大義的角度去理解這首詩,就不免曲學阿世了。既然《芣苢》本身沒有什么具體內容,就要從詩歌的“歌”這個角度來看這首詩了。雖然內容簡單,但是唱了一遍又一遍,這就叫重章復沓,是《詩經》“詠嘆性”的表現。因為人在勞動的時候,注意力通常會集中在勞動本身上,所以唱歌只需要稍有旋律,不斷重復就行了,這是民歌的特點。唱歌,未必一定是歡樂的,伏爾加河上纖夫的歌就是沉重的,也就是魯迅說的“杭育杭育”。我們談古人的“歌”,其歌聲是否歡快,要從歌詞的聲韻里面來領會(一則古代詩歌的旋律沒有流傳下來,二來古人是很講究歌詞的聲韻與旋律的搭配)。
聲音是很有意思的,心之所動,發而為聲,聲音是心情的反映。比如“采采”,課本會告訴你,“茂盛貌”。但如果我們只是知道它是茂盛的意思,對這首詩歌的理解其實也起不了多少作用。單就《詩經》來說,里面表達“茂盛”這個意思的詞語有很多,比如“芃芃”“蓁蓁”“萋萋”等等。重要的問題是,這些采摘的婦女為什么一開口就發出“采采”的聲音,而不是其他的聲音呢?因為愉快的心情是會讓嘴巴張大的,唯有這樣的聲音才能表達她們此時的心情。如果是“萋萋”,聲音細而小,如果是“芃芃”,聲音又太過渾厚,都不如“采采”,既響亮,又有余韻,與歡快而明朗的女子的聲音相符。聲音憑借文字流傳到今天,我們就可以通過文字,去對當時歌唱者的心情做一番“考古”了。
“薄言”,課本又說了,“無實義”,既然沒有實際的意思,為什么要有這些聲音呢?大家要知道,彼時唱歌是應和著勞動的節奏的,在采摘的過程里,一定有一些瞬間是需要采摘者集中注意力去發現和分辨的,這個時候,采摘者就無心于歌詞而專注于勞動了。但是,又必須應和唱歌的節拍,這時就需要加入一些沒有意思、隨意哼哼的襯詞,這就是有些詞“無實義”但又要存在的原因了。又因為勞動也是有節奏的,采摘的過程是一個“用力—釋力”的過程,所以,“薄言”是“仄—平”的結構,這正好應和了采摘的節奏。“薄言”,固然沒有實際的意思,但從勞作歌聲的角度去懸想,畫面一下就鮮活起來了。
至于變著法子更換動詞,從藝術創作的角度看,是為了避免重復帶來的單調。但從采摘者的角度看,多少有些游戲的成分,歡快俏皮。如果從整片田野上歌聲此起彼伏的角度看,甚至還有一些“各擅勝場”的意思。
所以,我們說這首詩展現了歡快愉悅的勞動場面,是將看似古奧的語言和具體的生活經驗結合到一起去體會才得出的結論。如果不返本歸元,讀詩歌永遠是隔靴搔癢,不得痛快的。
(編輯:葛杰 汪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