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徐霞客的“吾守吾常”,還是王勃的“窮且益堅”,抑或是伏爾泰的“堅持到底”,都指向“守”的一個定義——堅守。然而,縱觀古今中外,能踐行“守”之道者甚少,何也?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守”之難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人的惰性。相信許多人都曾因一首觸動心靈的歌而產生過想要學習一種樂器的沖動,我也是其中一員,但當熱情褪去,日復一日枯燥的練習讓我逐漸失去了耐心,那把吉他于是在角落里一點一點地積滿灰塵。“守”的困難,往往也緣于外部環境的誘惑。歷史上多少人在初握權力時慷慨陳詞心懷天下,最終卻為外物所惑,失卻初心?“安史之亂”前,唐明皇的勵精圖治也帶來過開元盛世,但他被享樂所誘,最終使得興盛的王朝走向中衰。行百里者半九十,人在“守”的路途上常常陷于內外交困的窘境。
在這種境地下,要如何去“守”,乃至于“窮且益堅”呢?首先,“守”的對象很重要。徐霞客之所以能做到“吾守吾常,吾探吾勝”,是因為他堅守著對游歷天下的熱情,這熱情始終如一,從未因在旅途中遭遇挫折而消退,因此,沿途的山光水色才能不斷帶給他美的感受與鮮活的體驗,無論面對怎樣的畏途巉巖,他都能帶著對未來的期待勇往直前。“守”的對象,要能為我們帶來不斷的正向反饋和新的激勵,即所謂“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其次,如何去“守”也值得深思。“守”的方式不應是因循守舊、一成不變,也要隨境遇不同、時代更易而做出調整。對古代文物的保護,可謂一場跨越時空的接力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但文物保護不僅需要傳統工藝的傳承,也需要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手段應當服務于目的,因而“守”的方式不應拘泥于一途,不然只會像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一般,走向“守”的末路。空有信念而不得其法的“守”,往往會走向理想破滅的結局或“窮途之哭”的困境。
只有在選擇正確的對象和合適的方式的基礎之上,“守”才能形成個人堅定的內核,鑄牢“堅持到底,至死都不能放手”的信念。日本漫畫家鳥山明十一年不間斷地連載漫畫,成就了一代經典漫畫《龍珠》。這背后是對漫畫創作的熱愛和讀者的期待帶給鳥山明的持續動力,而《龍珠》漫畫風格的不斷迭代也是它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守”似乎是一條低效的道路,人們汲汲于能夠最快帶來效益的“賽道”。但若能懷著“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的信念,選擇合適的目標,因地制宜地調整方式、方法,則“北海雖賒,扶搖可接”。

開篇點題,以三個例子歸納出自己對“守”的定義的認識,并以問句引出下文。
從內外兩個角度論述“守”的困難所在,借助現實生活的事例與歷史事實對觀點進行闡發和論證,有理有據。
再以問句作為轉折,轉入對“如何去‘守’”的論述,并在后文提出了兩條建議:一是要正確選擇“守”的對象,二是要采取合適的方式。
正反結合,從而使論證更加充分:正面例子是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反面例子是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值得注意的是,同樣的例子在不同的語境下可以服務于不同的觀點,學生平時要注重積累并靈活運用。比如“不食周粟”的典故在本文中是用來說明盲目的堅守會讓人走向窮途末路,但是也可以作為論證品行高潔等主題的正面例子。
結合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綜合前文論述,升華文章主旨。
結合時代議題,進一步拓寬論述的范圍。
(點評:丁笑笑)
(編輯: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