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對于中國古人而言,身后聲名與生前令譽一樣值得重視。而“身后名”的取得固然與個人生前的自我修養有關,但同樣也需要他人的記述,離不開文字的承載與塑造,所謂“托于文字者可以無窮”。行狀與墓志就是這樣一類為人傳揚身后聲名的文章。作為記述人物生平、展現人物形象的傳記類文本,二者往往成為正史傳記的資料來源,因而與史傳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同時,在作者身份、撰寫目的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其內容的豐富程度、論述的客觀性等,又與史傳類作品有鮮明的差別。2020年高考江蘇卷即考查了學生對于行狀中人物形象的理解,閱讀這類作品,我們需要在了解行狀、墓志寫作規則的基礎上,透過這類文字所展現的有別于其他傳記類作品的內容,以及作者的真摯情感,更深入地體會人物形象。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拊,撫摩。和《孔雀東南飛》中“阿母大拊掌”中的“拊”意思不同。
B.卜,選擇。和《促織》中“時村中來一駝背巫,能以神卜”中的“卜”意思不同。
C.適,使……滿意,滿足。和《歸園田居(其一)》中“少無適俗韻”用法相同。
D.風,勸說。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風乎舞雩”的“風”意思不一樣。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袁宗道很小就失去了母親,幸賴外祖母的呵護,母愛的缺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彌補。
B.趙太夫人當年待字閨中時,燒得一手好菜,父親的好友十分欣賞,命其子前來求親。
C.袁宗道的外祖父在河南做官時,困于公務繁雜,后順從妻子的意愿而選擇了辭官歸故里。
D.作為外孫,撰寫外祖母的行狀,袁宗道既不敢虛美外祖母,也不愿隱瞞外祖母的美德。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無何,姑錢恭人嬰疾且亟,則盡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醫,醫無問遐近。
(2)爾當識此意附譜后,絕孫曾他腸,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
5.趙太夫人平居言語中的“識大義”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4分)


一、選文細讀
行狀,也稱行述或事略,是中國古代傳記文學中的一類,主要記述狀主的世系身份、生平大略等內容。墓志的內容與之類似,是墓志銘中主要承載記錄功能的部分。在中國古代傳記文學的生成序列中,行狀是最先被書寫的,其作者常是狀主的親友及門生故吏,或是親屬委托的專門人員。由于作者對狀主的事跡比較熟悉,行狀無疑是最貼近狀主的生活細節,最能展現其細微情感與真實性格的一類傳記作品。但也正是因為作者與狀主關系親近,行狀往往呈現出較強的感情色彩,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有時甚至會因過分曲筆產生“虛美隱惡”的缺陷。中唐時期,大吏陳少游為人善于鉆營,《舊唐書》謂其“逐勢利隨時”,而劉太真僅因出身于陳少游幕府,便在行狀中將其擬為齊桓、晉文一類的人物,這可以看作行狀“虛美”的經典事例。而以行狀為主要資料來源的墓志,自然也會帶有這樣的傾向,其“論列德善功烈”(《文章辨體序說》)的實用要求,也強化了這種“飾終”的性質。
此外,相較于史傳類文本,行狀、墓志這類文體更具有實用類文本的性質,功能性更強,因而擁有更規范的體例與更謹嚴的結構。以行狀為例,其內容主要是“具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壽年之詳”。對于墓志的內容,明代王行曾在《墓銘舉例》中做過“曰諱、曰字、曰姓氏、曰鄉邑、曰族出、曰行治、曰履歷……”等十三事的總結,其體例在歷代沿革中逐漸被完善、規范化。概要而言,我們可以大致將行狀、墓志類傳記的結構總結為:開頭交代死者的世系,正文記錄其生平、職業、功績等,結尾表明寫作目的。以本文論之,文章第二段開頭交代了外祖母家的世系,然后記錄了外祖母在婚后生活中的行為,表達了對她的頌揚,最后以“慨惠之銘,以肉百年骨”表明了寫作目的。
二、規律突破
基于行狀、墓志與史傳類文本的不同之處,我們在閱讀行狀和墓志時可以重點關注以下幾點:首先,由于行狀與墓志的文本結構相對固定,我們可以在整體理解文章的基礎上,依據其體例劃分結構,然后重點關注記敘生平行跡的部分;其次,由于行狀與墓志的內容常常展現生活細節,因此我們要注意以小見大,從細微之處總結概括出人物的整體形象;最后,行狀、墓志的抒情性還要求我們關注文章中帶有情感色彩的敘述,其中或許也含有作者展現人物形象的內容。具體到本篇文章中,我們可依以下思路進行分析。
(一)借助文體特征,整體把握文本。
分析文本可知,本文首段抒發作者對去世的外祖母的切切深情,次段開始轉入對其生平的敘寫,末段則表明了撰寫行狀的目的。根據上文分析,在概括人物形象時,我們首先要關注文章中間兩段的敘述,并且剔除掉其中表述趙太夫人姓字、家世等方面的內容。其次,也不可忽視首段抒情性的表達中隱藏著作者對外祖母形象的塑造。
(二)立足人物身份,細節入手分析。
本文中,“趙太夫人”這四個字表明了狀主的多重身份,其“識大義”的特點應當在其多重身份中均有所體現。從這一點出發,結合題目中“平居言語”的提示,我們可以從趙太夫人言語的細節處分層分析其“識大義”的表現。
首先,她有著悲天憫人、淡泊名利的情懷。在作為執法者的丈夫尚未意識到毆打犯人的問題時,“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難續”的話語展現出她的寬仁善良;當丈夫為了工作廢寢忘食時,“即不能爇琴燔鶴以飽,夫豈其無雙田之毛,東湖之水”的勸誡又體現了她的淡泊名利。其次,她有著許多崇高的美德。從“子孫無忘先姑哉”中我們能體會出趙太夫人對婆婆的至孝,從“且休矣”中我們能看到其對丈夫的關心。最后,作為長輩(母親、外祖母),其對子孫的教育關懷也是作者表達的重點。基于此,我們便可以理解“若所以有茲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子孫無忘先姑哉”一句表現的是她對兒孫推惠及人的教育,“念祖父之余,不可專食也”則表露出她對旁支親屬的友愛。
(三)不忘抒情句段,結合事與情。
前文提到,行狀、墓志類文本的抒情語段中也可能包含著作者對人物形象的呈現。因此,在對文章正文的敘事內容進行分析過后,我們還需要關注其中的抒情文段,也即本文的第一段。從外祖母“兒饑否?將無寒乎”的話語,“淚涔涔下,且泣且拊”的動作,我們不難看出其對于稚年喪母的作者的疼愛。將這一特點與從正文中總結出的各方面相整合,整理作答即可。
答案解析
1.CGI(C處“日”名詞作狀語,意為“每日”,形容的是贈中憲公“偕諸酒人游”的行為而非“嗜飲”的性格,故應在前面斷開;G處“顧”作副詞表轉折,前面應該斷開;“生計蕭疏”為因,“不無阻酣暢”為果,中間應該斷開,故I處斷開)
2.C(A項中“阿母大拊掌”的“拊”意為“拍”;B項中“能以神卜”的“卜”意為“占卜”;D項“風乎舞雩”中的“風”意思為“吹風”。C項“少無適俗韻”中“適”意為“適應”,文中“適”為使動用法,二者用法不同,故選C)
3.B(原文“贈中憲東谷公……因悉太夫人勤慎狀,曰:‘是真我家婦。’遂命方伯公委禽焉”,是說趙太夫人父親的好友東谷公欣賞太夫人勤勉謹慎的性情,因而命其子前來求親。“燒得一手好菜,父親的好友十分欣賞”屬于無中生有)
4.(1)不久,婆婆錢恭人患病且日趨嚴重,(太夫人)就拿出所有的首飾交給丈夫,讓他去請醫生,不管醫生是遠是近。(無何,不久; 嬰,被……纏繞; 亟,危急;俾,使、讓)
(2)你們要把這個意思記在家譜中,杜絕后世子孫的其他念想,讓我們族人能世世代代依靠這些土地生活,不也很好嘛! (識,記錄;孫曾,孫子和曾孫,泛指后代;他腸,其他的念想;食,以……為食,以……為生)
5.心系稚童,疼愛后輩;不忘祖德,推惠及人;珍惜生命,寬仁善良;關心丈夫,淡泊名利。(第一段寫趙太夫人對“我”的疼愛體現“心系稚童,疼愛后輩”;第二段寫趙太夫人懷念婆婆及第三段寫趙太夫人告誡子弟體現“不忘祖德,推惠及人”;第三段趙太夫人勸說方伯公寬大為懷體現“珍惜生命,寬仁善良”;第三段趙太夫人勸說方伯公退休體現“關心丈夫,淡泊名利”)


[注]①藉手:借助他人之力。②末減:從輕論罪或減刑。
1.簡要概括信豐縣的賦稅得以快速收繳的原因。
答案解析
1.張琯能實地探訪,深入群眾,而不是高高在上只顧發號施令;他能為百姓著想,幫助他們給出解決辦法,從而提高了百姓繳納賦稅的積極性。
【解析】關于“收稅”的事件集中在第二段。從“馳至近村,憩僧廬中,以善言招其鄉之為士者及父老,與之酒食,從容曰……”可以得出第一點原因。根據第二句“稅賦豈可終負,然已失時,姑使吾得十七藉手,若何”可以概括出第二點原因。
(編輯: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