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必聽的播客”“這期播客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近幾年,“播客”這個詞逐漸“破圈”,從小眾走向大眾視野,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播客這片神奇宇宙里,聲音成為將我們的生活關聯在一起的重要媒介,構建起一幅幅當代文化生活的新圖景。在新的數字媒介不斷涌現的時代,傳統的播客為什么能重新進入主流市場,成為音頻領域中閃閃發光的存在?
視線聚焦一 播客的“前世今生”

素材鏈接1 播客的歷史與“復興”
播客 是一種數字媒體形式,其傳播模式大致可概括為:制作者將音頻、視頻、電子電臺或文本文件發布在互聯網上,聽眾通過電子設備訂閱這些內容,進行收聽。2004年,首個播客節目《每日源代碼》的推出,被認為是播客正式形成的標志。然而,由于技術限制,早期播客的收聽過程極為煩瑣,因而未得到廣泛認可。直到2014年,播客才真正迎來了“嶄新黃金時代”。由于技術的進步,播客的訂閱過程得到了簡化,甚至出現了專門的播客APP。同年,美國公共廣播公司《美國生活》節目推出衍生的犯罪調查報道類播客節目《系列劇》,播出后火爆網絡平臺。該播客節目的成功引發“系列劇效應”,成為推進播客走進黃金時代的一大動因。隨后,其他廣播公司紛紛開始投資推出敘事類播客節目,電視臺則以播客為腳本拍攝電視劇,出版商也紛紛轉戰播客領域,播客不再囿于“廣播的網絡版”,其“新聽覺文化”特征開始彰顯。
近年來,隨著注意力紅利的逐漸消失,聲音媒介的重要價值日漸凸顯,“耳朵經濟”逐漸成為互聯網行業發展中被關注的重點,播客“強情感、慢節奏、富內容”的特點,更是引發了一場播客“復興”的浪潮。中文播客回到大眾視野,行業快速發展。
素材鏈接2 走入生活的播客
打開一個播客APP,我們可以看到種類繁多的主題,包括新聞、科技、商業、文化、生活等,主頁推薦功能會幫助我們篩選出各種有意思的節目,讓我們不斷發現新事物。在這里,聽眾能夠收聽到的內容除了主播的單人講述,還包括主題明確、以閑談形式進行的多人聊天,以及邀談、訪談類的節目等。
不知不覺中,播客已然融入我們的生活,中文播客的聽眾數量已經超過2.2億。根據《耳朵時間就是現在——2024年播客行業報告》,超過80%的受訪用戶每周收聽播客時長達到了3天及以上,76.2%的用戶每日收聽播客的時長在半小時以上。在日常通勤、工作和學習的間隙以及睡前時光里,收聽播客已經成了很多人的習慣。聽眾們通過播客消煩釋悶、獲取知識,享受私人化的“聲景”,在傾聽中產生共鳴。
每周收聽播客天數N=2064

適用話題:播客“復興”、科技與生活、私人化的“聲景”
視線聚焦二 播客,一場聽覺的盛宴
素材鏈接1“以聲會友”,聽覺媒介的社交魅力
“播客讓我覺得我這個人還是有價值的,讓我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人愿意聽我講話的,也讓我知道我還有一技之長?!蹦巢タ椭鞑ト缡钦f道。隨著播客用戶群體規模的不斷擴大,這種“以聲會友”的在線社交形態變得更加豐富多元,不少學者都對播客的社交潛能進行過深入考察。
當代德國哲學家沃爾夫岡·韋爾施認為,視覺將世界凝固成了對象,它將各就其位的事物保持在一定的距離之外,自始至終生產著一種客觀化的感覺,換言之,視覺媒介對“你我之分”“主客之分”的強調,會造成身處互聯網世界的個體常常處于離群索居的狀態。與視覺媒介相比,聽覺媒介更具聯結屬性,“如果說視覺是距離的感官,聽覺就是結盟的感官”。從現實層面看,我們必須接納語言,才能自我言說,因此,聽覺聯系著我們的社會存在。人與人之間經由聯結形成羈絆,羈絆的加深培育情感,從該意義出發,情感驅動是聽覺媒介社群運作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播客為用戶的情感社交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它給用戶帶來更多的情感陪伴與更強烈的情感共鳴。
(摘編自許加彪、梁少怡《播客復興:聽覺媒介社交化發展的價值優勢與理性反思》,《當代傳播》,2023年3月)
適用話題:視覺與聽覺、重建“附近性”、虛擬與真實、情感陪伴
素材點撥 重建“附近性”
社會學家項飆曾提到“附近的消失”這一概念,他用這個概念闡述這樣一個現象:在互聯網時代,人類對生活周邊的場景和事物的關注越來越少,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入關于公共事件的宏大敘述上,卻常常忽略了自己身邊的變化。如今,在現實生活中失去“附近性”的都市人,可以通過自己感興趣的播客內容,在互聯網中構建起新的“附近性”。播客構建的是一個心理距離被拉近的平等交互環境,聽眾與主播互動、與其他聽眾互動,大家用自由簡單的“說”的方式,深入地表達觀點、交流感情,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社群關系。這種開放的姿態和特有的溫度,能讓聽眾與世界連接,感受到虛擬環境中的真實,為重建“附近性”提供了可能。
素材鏈接2 打破信息繭房
數據顯示,播客用戶樂于探索新節目,勇于打破信息繭房。

適用話題:信息繭房、反算法、主動選擇
素材點撥 把對內容的選擇權重新交給用戶
在當前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網絡平臺在掌握大量用戶信息的基礎上,根據用戶畫像,向其精準“投喂”許多內容和觀點相似的視頻、文字,用同質化的語境、相似的底層邏輯、千篇一律的內核將用戶困于重復信息的囹圄中。而播客的推送模式,則是嘗試把對內容的選擇權重新交給用戶,讓聽眾有逃離信息繭房的可能。很多播客平臺會根據播客內容進行分類,熱播榜、精品榜、主播榜等榜單占據著首頁的主要位置,用戶可以充分發揮主動性,在播客平臺探索并收聽不同領域的內容。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用戶都對新節目表現出了較高的收聽興趣和接受程度。同時,比起十幾秒一條的短視頻,圍繞某個主題展開的、時長能達到一到兩個小時的播客,明顯在表達上更完整,也更有利于用戶獲取更多元的信息、縮小信息差。播客主持人暢談各種領域的話題,串臺、閑聊,既給用戶提供了表達的空間,也提供了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的機會。對于用戶而言,“輕松”和“深度”在播客里可以兼得。
視線聚焦三 “耳朵經濟”的未來
素材鏈接1 中文播客的單一化趨勢
近年來,隨著播客的復興與“走紅”,有部分資深播客聽眾反應,中文播客的內容呈現出“注水”的趨勢:話題同質化、內容缺乏創意、案頭工作不完善、后期制作粗糙......不僅僅是內容質量下降,中文播客的形式似乎也變得越來越單一。目前的中文播客中,聊天、對談等形式占據了很大的比重,而敘事等類別的播客越發少見。敘事類播客為何數量越來越少?最直接的原因是制作此類題材的人力和時間成本太高:一期常規的談話類播客,制作流程大致是撰寫提綱、采訪、錄制、剪輯;敘事播客則要復雜得多,也更講究內容編排和后期制作。敘事播客傳達的內容和訪談播客、新聞播客都不一樣。如果用文字報道來類比,訪談播客更接近問答體報道,新聞播客是每天更新的新聞摘要,敘事播客則像特稿,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去策劃。然而,無論是從商業的角度還是從創作者的角度,多元化都是播客需要追求的方向。這不僅是為了避免行業內卷,也是為了探索新的發展空間。
適用話題:單一化與多元性、創造與想象
素材點撥 創造與想象,讓故事變身
播客作為一種典型的聽覺媒介,天然就帶有想象與創造的成分:對于聽眾而言,由于播客創作者的“不可見”,聽眾獲得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也因個體想象的私人性與獨立性獲得了獨屬于自身的情感體驗;對于創作者來說更是如此——要想滿足聽眾對獨特性的需求,自身的創造力與想象力至關重要。然而,如今大量同質化的播客涌現,呈現出同樣的質感、單調的底色,這無疑會給聽眾帶來審美疲勞。
當然,也有不少播客節目正借助想象力與創造力,試圖讓故事“變身”。這些制作者或是從內容主題上進行突破,用靈敏的觸角探尋未被講述的角落,發掘“新的故事”;或是為“舊的故事”打開新的解讀視角,用多元思考拓展思辨空間;或是增強對聽覺審美的洞察力,尋找新的呈現方式,為聽眾帶來新穎的聽覺體驗……中文播客對商業化的追求不應拋開創造與想象,只有在內容選擇、討論深度、傳播方式等方面進行持續創新,才能回應一個個豐富的心靈。
素材鏈接2 當AI“入侵”播客
利用AI就可以生成十幾分鐘的雙人對談播客,這聽上去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但隨著AI的不斷發展,這已成為現實。實際上,AI早已進入播客圈。2022年,美國知名播客主持人喬·羅根與蘋果公司已故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的一段對話音頻在外網引發熱議。在長達20分鐘的播客節目中,兩人探討了包括喬布斯的大學經歷、對計算機的見解在內的多個話題。為了生成這段內容,制作者使用了喬布斯的傳記和網絡上關于他的所有錄音,通過人工智能語言模型進行了大量訓練。此外,播客主持人羅根的語音也是由AI生成的。2023年,國內某播客節目發布了一期完全由AI生成故事情節和語音的播客,在平臺上獲得了超過5000次的收聽。從喬布斯“復活”錄播客到某播客節目的AI播客實驗,AI語音一再進化,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是否還能聽出AI和真人的差別?有人認為,利用AI制作播客提高了內容生成的效率 ,其中蘊含著未來播客內容創作與分發的新范式;也有人覺得,AI播客缺乏真實的情感互動,無法提供與真人播客相似的情緒價值,同時,過度依賴AI技術可能會限制播客的多樣性和創新性,影響播客內容的獨特性和深度。
適用話題:AI技術的利與弊、情感互動、獨特性和深度
素材點撥 人類在AI時代的獨特性
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下,AI能夠讓播客的內容創作變得更加便捷、智能,提高播客的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播客的技術門檻,但AI未必能直接產出創意。播客的獨特性體現在它所承載的“私有數據”——不同個體的經歷、情感體驗、思考方式,以及人聲特有的情緒感染力。因此,“真實、獨特、深度”是播客節目的核心追求與競爭力。個人敘事中的自我袒露,交談過程中出現的個體間的隔閡與共鳴,隨性而生的幽默感或嚴肅感,不可預測的思想交鋒……這些多元性和多變性都是播客魅力的所在,它們在無數聽眾心間留下了獨特的情感標識,宣告著個體生命的價值。獨特性是保證個體在技術浪潮中能夠不被吞噬的特質,因此,當AI時代到來時,我們需要把握住自主選擇權,要明確,技術作為工具,是服務于個體獨特性的展示的。

素材 1 聲音,是一種認知記號
在廣告營銷中,聲音一直是一項重要因素。許多品牌通過聲音成功提高了品牌辨識度,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英特爾處理器廣告中都會加上“噔——噔噔噔,噔”的旋律,大家一聽就知道這是裝有英特爾處理器的產品,這便是聲音的力量。
其實,在不少戲劇影視作品中,聲音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莎士比亞的戲劇《麥克白》,通過麥克白夫人的聽覺敘事和因弗內斯城堡的鐘聲,不僅增強了舞臺演出的緊張感,還探討了聲音的文化和政治含義。這些聲音元素模糊了真實與虛假之間的界限,增加了劇作的復雜性和深度。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主人公安迪不顧監獄長的警告,將廣播室的門緊緊反鎖,用廣播放起了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在監獄沉悶壓抑的環境中,悠揚的古典音樂伴隨著微風響起——“在這短暫的一刻,肖申克監獄里的所有人都感覺到了自由。”
適用話題:認知記號、聽覺體驗、聲音的力量、聽覺敘事
素材點撥 “聽見”的力量
經典廣告與戲劇影視作品,均通過巧妙的聲音設計,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深化了主旨。相比視覺上的直觀刺激,聲音傳遞的信息往往更為抽象、含蓄,它要求聽眾調動自己的想象力,充分發揮認知能力,重拾思維自主權。美國詩人朗費羅曾將人類的聲音稱為“靈魂器官”,認為聲音所傳遞的信息,會比視覺信息更真切、更富有情緒,聲音里哪怕最細微的變動也會產生不同的意義。而播客正是一種通過聲音來傳遞信息的媒介。當前,各類短視頻平臺火爆,視頻占據了人們的感知世界,增加了人們視覺上的負擔,在“目不暇接”中,我們時常感到思維渙散、注意力難以集中。只有當耳朵重新受到重視,與眼睛一樣成為我們感受世界的主要途徑,我們方能緩解長期被視覺刺激裹挾帶來的精神疲勞。在播客平臺上,主播通過聲音輸出知識、價值觀等,展現聲音人格,聽眾主動聆聽,參與線上對話,加深對自我的認知與建構。播客延伸著大眾的聽覺,向人們展現“聽見”的力量。

素材 2 感受世界的方式不止一種
《聽見天堂》這部影片根據意大利盲人音效師米可·曼卡西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一個失明的孩子如何成為世界一流音效剪輯師的故事。意大利男孩米可雖然出身平凡,但從小就夢想成為一流的電影大師。然而上帝跟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一支走火的槍奪走了米可的視力,從此他的眼里只剩下模糊的光影。而后,米可被家人送進盲人寄宿學校。在失去光明,離開親人、朋友和熟悉的環境后,米可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讓他感到痛苦而迷茫,看不到未來的出路。然而盲校的唐老師對米可說的一番話讓他產生了觸動:音樂家在彈奏樂曲的時候,為什么要把眼睛閉上?因為他們在感受音符,讓音符變得更有力量。除了眼睛之外,人類還有其他的感官,即便失去視力,人們仍舊可以感知這個世界。于是,米可選擇了用耳朵代替眼睛,去感受生活的點點滴滴。這時,他才發現,當他敞開自己的心靈去感受這個世界,他就能夠聽見、看見、觸摸到天堂。
適用話題:感受世界的方式、生命的韌性
素材點撥 感官突圍,認識世界
感官是我們認知、理解世界的起點,它們可以幫助我們觸及理性思維無法企及的心靈領地。然而,人們在潛意識中狹隘地認為失去視覺幾乎就代表著與外界隔絕。事實上,我們身體的感官潛能是無限的,感知世界的維度是豐富的,視覺僅僅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途徑之一。當你試著閉上眼睛,通過聽覺感受外部世界,你會發現新的天地。當我們聆聽簌簌秋風的“紋理”,傾聽情感的“吶喊”、個性的表達,我們認知世界的維度隨之不斷拓展。科技時代,形形色色的高清屏幕究竟是在強化著我們的感官體驗,還是在弱化我們的感知能力?我們不妨試著返璞歸真,回到孩童時認識世界的方式,讓身體的聯覺指引我們看到世界的不同側面,重新找回自己的獨特感覺和體驗。
(編輯: 王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