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誰”是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臨床
治愈的優勢人群?
第一,長期接受核苷(酸)類似物治療、已經獲得HBV DNA陰性、乙肝e抗原(HBeAg)陰性,并且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水平較低(小于1 500 IU/mL,甚至小于500 IU/mL)的患者。
第二,那些乙型肝炎發作、谷丙轉氨酶(ALT)水平明顯升高的患者,通過核苷(酸)類似物與干擾素的聯合治療,往往能取得較高的治愈率。
第三,非活動期HBeAg陰性的乙型肝炎患者,HBsAg 小于 1 000 IU/mL,HBV DNA 小于 2 000 IU/mL,谷丙轉氨酶持續正常(小于40 U/L)。經干擾素單藥或聯合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TAF)治療后,能取得較高的治愈率。
第四,HBV DNA高載量、HBsAg和HBeAg水平也相對較高的慢乙肝患者。如果這類患者的肝組織病理檢查提示肝組織內有明顯炎癥,這表明機體的免疫系統正在努力清除病毒。對于這類患者,我們可以通過核苷(酸)類似物與干擾素聯合治療,幫助他們獲得慢乙肝臨床治愈。
第五,兒童慢乙肝患者,尤其是年齡小于7歲的兒童。發病年齡越早,其臨床治愈率越高。
第六,對于產后肝炎發作且曾經接受核苷(酸)類似物治療的孕婦,產后可能是追求臨床治愈的好時機。
第七,已經獲得乙肝臨床治愈的人群,停藥后復陽再治療者。
二、非優勢人群如何“晉升”為優勢人群?
慢乙肝臨床治愈非優勢人群,可以通過口服核苷(酸)類似物抗病毒藥物,經過一年至數年后,當其HBV DNA陰性,HBeAg轉陰,HBsAg水平低于1 500 IU/mL甚至500 IU/mL時,患者就“晉升”為了乙肝臨床治愈的優勢人群。
HBeAg陽性的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后雖未達到臨床治愈,但當其獲得HBV DNA轉陰和HBeAg血清轉換后,符合我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停藥指征,選擇了停藥。部分停藥后的患者機體免疫被重新激活,肝炎再次發作,這時患者也轉化為了乙肝臨床治愈優勢人群。
當前,我們的目標是盡可能將慢乙肝臨床治愈非優勢人群轉化為優勢人群。通過口服安全有效的核苷(酸)類似物抗病毒藥物,經過一到數年不等的治療后,部分患者能轉化為優勢人群。此時,再聯合使用干擾素,獲得臨床治愈的患者概率就會顯著提高。
三、優勢人群的治療方案
慢乙肝患者的治療方式為抗病毒治療。目前已進入市場的抗病毒藥物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口服的核苷(酸)類似物,另一類是聚乙二醇干擾素。我們特別強調這兩種藥物的聯合治療,或者在核苷(酸)類似物治療到一定階段后序貫/聯合聚乙二醇干擾素。慢乙肝臨床治愈的優勢人群只有接受以聚乙二醇干擾素為基礎的治療方案,其臨床治愈率才能超過30%。近年來,我國開展了多項關于慢乙肝臨床治愈的大型臨床研究,這為優勢人群的治療方案及成效提供了數據支撐。
“中國慢性乙型肝炎臨床治愈(珠峰)工程項目”的研究數據顯示,核苷(酸)類似物治療超過 1年、 HBV DNA 低于100 IU/mL 、HBeAg陰性且不超過 1 500 IU/mL的慢乙肝患者,通過序貫/聯合聚乙二醇干擾素治療48周或最長至96周,其48周的HBsAg清除率達30%以上。
“乙肝臨床治愈星光計劃”數據顯示,基于聚乙二醇干擾素治療,可有效實現非活動期、HBeAg陰性慢乙肝患者的臨床治愈,治療48周時HBsAg清除率為32.2%,累計HBsAg清除率為71.6%。
“破冰計劃”研究數據顯示,通過聚乙二醇干擾素治療HBeAg陰性、ALT正常的慢乙肝患者,治療48周時HBsAg清除率為35.8%。核苷(酸)類似物經治的慢乙肝孕婦,產后接受聚乙二醇干擾素和替諾福韋酯(TDF)聯合治療48周,HBsAg清除率高達41.7%。
然而,即使聯合使用聚乙二醇干擾素和核苷(酸)類似物,也并非所有優勢人群都能達到臨床治愈。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我們還需要不斷評估患者的狀態。在采取聚乙二醇干擾素治療方案時,對于HBsAg下降進入平臺期的患者,可以通過間歇治療提升臨床治愈率,即暫停聚乙二醇干擾素治療,繼續口服核苷(酸)類似物治療,并在 3 至 6 個月后再次評估患者狀態,以決定是否再次聯合聚乙二醇干擾素進行治療。
對于HBsAg陰性,但未獲得HBsAg血清學轉換,即抗-HBs陰性的患者,需要將聚乙二醇干擾素治療療程延長 12 至 24 周,也可以給予乙肝疫苗注射,以便獲得HBsAg血清學轉換,減少停藥后復發。
四、獲得臨床治愈后有哪些注意事項?
優勢人群接受以聚乙二醇干擾素為基礎的治療后可獲得臨床治愈的機會。非優勢人群患者可口服核苷(酸)類似物抗病毒藥物,經過一年至數年的治療轉化成乙肝臨床治愈的優勢人群。
基于聚乙二醇干擾素為基礎治療方案的慢乙肝患者,獲得臨床治愈后持久性較好。但是停藥后仍需要監測HBV DNA和乙肝五項,注意臨床治愈后復發。以往臨床數據表明,取得臨床治愈后復發的患者,在應用聚乙二醇干擾素治療到24周時,HBsAg清除率可達85%以上。此外,還需要定期進行彩超和甲胎蛋白檢查,盡管獲得了臨床治愈,但仍有發生肝細胞癌的可能,因此,定期復查是保障健康的重要措施。
本文編輯 李永歡
審核專家 王 娜
專家簡介
竇曉光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
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 "副主任委員
中華預防醫學會感染病防控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肝炎學組" "組長
遼寧省醫學會肝病學分會" "前任主任委員
遼寧省醫師協會傳染病分會" "會長
遼寧省肝病治療與研究中心" "主任
遼寧省傳染病醫學研究中心" "主任
遼寧省重大傳染病(肝病)轉化中心" "主任
遼寧省病毒性肝炎重點實驗室" "主任
遼寧省感染性疾病專業質控中心" "主任
《中華肝臟病雜志》《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副主編
首屆遼寧名醫
丁" 洋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 感染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
亞太醫學生物免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 "副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感染病學分會" "青年學組委員
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 "重型肝病和人工肝學組委員
遼寧省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 "候任主任委員
遼寧省醫學會肝病學分會" "副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