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許多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來說,面對抗病毒治療,內心常常會充滿糾結與顧慮。一方面,乙肝病毒長期在體內潛伏,一旦從潛伏(攜帶)狀態變為激活狀態,便會引起肝臟反復的慢性炎癥。長期反復的慢性炎癥可能導致肝硬化、肝癌等嚴重后果。另一方面,抗病毒治療似乎又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藥物的副作用、長期治療的經濟負擔、治療效果的不確定性……這些因素都讓患者在是否開始抗病毒治療這個問題上猶豫不決。那么,究竟哪些慢乙肝患者真正需要進行抗病毒治療呢?在治療過程中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關鍵事項呢?這些問題的答案,對于每一位慢乙肝患者來說都至關重要。
2022年我國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提出抗病毒治療的目標,即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乙肝病毒復制,減輕肝臟炎癥壞死及肝臟纖維組織增生,延緩和減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償、肝細胞癌和其他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生命質量,延長生存時間。
那么,是否所有乙肝病毒感染者都需要進行抗病毒治療呢?
并不是所有的乙肝病毒感染者都需要進行抗病毒治療。但是隨著醫學專家對乙肝病毒感染及其危害、預后等情況認識的加深,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的適應證在不斷地進行擴大,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慢乙肝人群會被建議進行抗病毒治療。我國2022年版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如滿足以下任意一條,建議立即啟動抗病毒治療:
第一,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的肝硬化、肝衰竭、肝細胞癌患者,以及接受肝移植、化學治療、靶向藥物、免疫抑制治療、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患者。第二,乙肝表面抗原和HBV DNA皆陽性,且肝功能異常(需排除其他導致肝功能異常的原因)的患者。第三,乙肝表面抗原和HBV DNA皆陽性,雖然肝功能正常,但有以下情況之一者,也需要啟動抗病毒治療:①有乙肝相關肝硬化或肝細胞癌家族史者;②年齡超過30歲者;③無創指標或肝組織學檢查,提示肝臟存在明顯炎癥或纖維化;④有乙肝病毒相關的肝外表現。
另外,還有些特殊人群,需綜合判斷是否需要啟動抗病毒治療。
育齡期和備孕期女性均需要篩查乙肝表面抗原,對于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需要檢測HBV DNA。這些人群開始抗病毒治療的時機和普通乙肝人群抗病毒治療時機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藥物選擇上需要考慮對孕婦和胎兒的影響。對于妊娠中晚期高病毒載量的孕婦,也建議進行抗病毒治療??共《局委熆梢赃M一步提高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阻斷率。對于免疫耐受期口服抗病毒藥物的孕婦,在產后即刻或3個月內可考慮停藥,但應嚴密監測,警惕出現活動性肝炎,一旦發現有炎癥活動,需要再次進行抗病毒治療。
對于慢乙肝患兒,如果出現以下活動性肝炎或肝硬化的表現,比如谷丙轉氨酶(ALT)升高,或者雖然ALT沒有升高,但是肝組織學、無創檢查指標提示有一定程度的炎癥活動或(和)纖維化情況,也應及時接受抗病毒治療。
對于ALT正常、肝組織學無炎癥活動和纖維化的兒童、青少年及30歲以下的成人患者,可以不必啟動抗病毒治療,但應定期檢查,一旦發現有炎癥活動,應及時抗啟動病毒治療。
對于僅有乙肝核心抗體陽性的患者,在接受化療、免疫治療、抗病毒治療等過程中,依然有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風險,應定期監測HBV DNA和乙肝表面抗原,一旦乙肝表面抗原呈陽性,應立即進行抗病毒治療。
哪些情況下可以停藥?
抗病毒治療需要規律服用藥物,不能擅自中斷治療,中斷治療可能導致乙肝復發。一些中斷治療的患者甚至會出現重度肝炎、肝衰竭,危及生命,需要引起足夠重視。對于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患者,一般需要長期服藥,如果出現HBV DNA檢測不到,乙肝表面抗原消失,且出現了乙肝表面抗體,再治療半年后可嘗試停藥觀察,但仍需要密切監測,警惕復發的可能性。對于使用干擾素治療的患者,如果出現HBV DNA檢測不到,乙肝表面抗原消失或血清學轉換,可以嘗試停藥,但仍要嚴密監測,警惕復發的可能性。
抗病毒治療過程中,仍然需要定期檢查
雖然抗病毒治療可使大部分慢乙肝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存在耐藥、病情進展(如出現肝硬化、肝細胞癌)等風險。定期檢查能及時發現以上情況從而快速調整并完善治療方案。
定期檢查的項目包括血常規、HBV DNA定量、乙肝血清學標志物、肝功能指標(ALT、AST、總膽紅素等)、甲胎蛋白檢測等,檢查頻率建議每3 至6個月一次。對于無肝硬化的患者,建議每6個月檢查一次肝臟超聲,對于有肝硬化的患者,建議每3個月檢查一次肝臟超聲。必要時可進行增強CT或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可以發現早期的肝細胞癌。對于服用可能影響腎功能或骨代謝藥物的患者,建議每6個月檢測一次腎功能、血清磷和尿微球蛋白。
本文編輯 李永歡
審核專家 李世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