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需定期檢查肝功能,了解肝臟基本情況,判斷肝硬化嚴重程度及治療效果。肝硬化程度持續加重可能會導致肝硬化失代償,引發諸如腹腔積液、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等并發癥,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威脅生命。抽血化驗肝功能是最方便、快捷了解肝臟狀態的檢查項目。那么,肝硬化患者僅僅檢查肝功能就足夠了嗎?
肝臟作為人體最大的實質性臟器,具有分泌、解毒、代謝、合成、轉運等多種功能,而傳統的肝功能檢測并不能全面了解肝臟功能,尤其是對于肝硬化患者而言,肝功能檢測遠遠不夠。待患者發生腹痛、腹脹等癥狀時,可能已經出現了肝癌等嚴重情況。故肝硬化的檢查需配合多種檢查項目綜合判斷病變程度。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肝硬化患者需要進行的常規檢查項目及意義。
1. 肝功能檢查
肝功能檢查是評估肝臟性能的一個常規檢查項目,包含轉氨酶、白蛋白、膽紅素、膽堿酯酶等指標,可初步判斷患者有無明顯的肝細胞損傷、膽汁淤積,或是否已出現低蛋白血癥等情況。需注意,部分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可能完全正常,但并不能說明該患者肝臟功能良好。因為肝臟具有強大的代償能力,部分肝硬化患者即便已存在大量肝細胞壞死,但剩余肝細胞仍能夠滿足機體基本代謝需求,此時肝功能檢測的各項指標可能均在正常范圍內。故需結合其他檢查項目,進一步評估肝臟受損程度。
2. 血常規檢查
血常規是了解肝硬化有無合并脾功能亢進的一個重要檢查項目。醫學常說的肝硬化患者容易出現的“三系減低”就是指血常規檢查中的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水平和血小板計數這三個檢測指標低于正常水平。如果存在“三系減低”,常常表明已存在一定程度的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及脾功能亢進。部分早期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進的患者,肝功能基本正常,可能僅表現為血小板計數降低,而白細胞計數及血紅蛋白水平正常。隨著肝硬化的進展,脾功能亢進逐步加重,部分患者的血常規檢查就表現出典型的“三系減低”。
3. 凝血功能檢查
肝臟是合成凝血因子和纖維蛋白原的重要臟器,肝硬化患者的肝臟合成功能減弱,導致上述物質合成減少,出現凝血功能障礙。此類患者容易發生牙齦出血、鼻出血,或者輕微磕碰一下即可出現皮膚大面積瘀斑且不易消退等情況。凝血功能是反映肝硬化損傷程度的重要指標,其中凝血酶原活動度這一指標尤為重要。如果凝血酶原活動度小于40%,則提示肝臟合成功能很差,可能已發展至肝功能衰竭期。
4. 甲胎蛋白檢查
“肝炎-肝硬化-肝癌”是肝臟病變三部曲,肝硬化患者中約有10%至25%可能會發展為原發性肝癌。甲胎蛋白是檢測肝癌的一個常用指標。定期監測甲胎蛋白有助于盡早發現早期肝癌從而實現及時治療,以獲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肝硬化患者是發生肝癌的高危人群,通常需6個月做一次甲胎蛋白檢查。但并不是所有肝癌患者都表現為甲胎蛋白升高,約有30%至40%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仍保持在正常范圍內。因此,醫務工作者不能僅僅通過甲胎蛋白檢查來判斷肝硬化患者是否發生肝癌,同時需結合腹部超聲、腹部CT或腹部核磁等影像學評估來協助診斷,還可通過一些新的腫瘤標記物檢測進行綜合分析。
5. 肝膽胰脾超聲檢查
通過肝膽胰脾超聲檢查,可以觀察肝臟體積、門靜脈及脾靜脈直徑、膽囊壁厚度、脾臟大小,同時可觀察有無門靜脈血栓形成、腹腔積液等。肝硬化早期肝臟體積可能表現為正常或者腫大,形態基本正常,肝臟表面光滑。隨著肝硬化進展,肝臟逐步失去正常形態,表現為肝臟體積縮小、肝臟左右葉比例失調、表面凹凸不平或呈鋸齒狀,且膽囊腔逐步縮小,并出現膽囊壁增厚呈雙邊征。肝硬化中晚期常有門靜脈及脾靜脈增寬、脾臟增大、腹腔積液等。另外,肝硬化患者可定期行肝膽胰脾超聲檢查以監測肝癌的發生,肝臟超聲可發現直徑≥2cm的肝癌。肝膽胰脾超聲檢查無創、價格較低,患者接受度高,常作為肝硬化患者定期檢查項目,建議每6月檢查一次。目前,原發性篩查指南建議肝硬化患者每6個月常規進行一次腹部超聲聯合血清甲胎蛋白監測。
6. 肝臟彈性超聲檢查
肝臟彈性超聲檢查可以簡單理解為肝臟硬度檢查,肝硬化越嚴重,肝臟硬度就越大,相應的肝臟彈性值越高。正常的肝臟非常柔軟,肝臟彈性值一般小于7千帕。肝硬化的肝臟彈性值一般大于17.5千帕,并且隨著肝硬化進展,肝臟彈性值也隨之增大。定期行肝臟彈性超聲檢查,通過動態監測肝臟彈性值,可關注肝硬化有無進展。若肝臟彈性值在短期內增加明顯,常常提示肝損傷嚴重程度有所加重。此時,應迅速查明具體原因并采取相應措施加以糾正,以有效延緩肝硬化進展。肝臟彈性超聲檢查容易受到肋間隙狹窄、腹腔氣體、腹腔積液、腹部脂肪厚度等因素的影響。
7. 腹部增強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
相較于腹部超聲檢查,腹部增強CT和增強MRI檢測肝癌的靈敏度更高,可發現直徑小于或等于2厘米的肝癌,并且可以觀察有無門靜脈癌栓、肝癌有無轉移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程度等。對于直徑大于2厘米的肝癌,CT與MRI診斷的敏感度相似。但對于直徑小于或等于2厘米的高級別不典型增生結節,采用核磁特異性對比劑釓塞酸二鈉進行增強掃描,可顯著提高早期肝癌的診斷敏感度和特異度。建議肝硬化極高危患者每6個月至1年內行一次腹部增強CT或MRI檢查。符合下述任一條件可定義為肝硬化極高危患者:腹部超聲檢查發現肝臟中存在結節(直徑為1至2厘米);乙肝/丙肝相關肝硬化結節(直徑小于1厘米);乙肝/丙肝相關肝硬化伴糖尿病;直系親屬有肝癌家族史。
8. 胃鏡檢查
胃鏡檢查也可用于觀察肝硬化是否合并食管胃底靜脈曲張,但胃鏡檢查為侵入性檢查,通常不作為首選方法。無創且非侵入性的腹部增強CT檢查通常是更優先的選擇。若已確診存在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可進行胃鏡檢查,并在必要時進行胃鏡下曲張靜脈套扎治療,以預防食管胃底曲張靜脈破裂出血。
9. 針對肝硬化病因的一些檢查
多種病因可導致肝硬化,及時控制或消除病因是預防肝硬化進展的有效手段。對于乙肝相關肝硬化患者,需及時復查乙肝病毒載量,監測有無藥物耐藥、病毒反彈等情況。如果為丙肝相關肝硬化且既往未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患者,則需檢測丙肝病毒載量,并及時啟動抗病毒治療。如果為自身免疫性肝炎,則需定期復查免疫球蛋白G水平,若免疫球蛋白G水平逐步降低,則表示治療方案有效;若無變化或升高,則可能需調整治療方案。
10. 肝臟活組織穿刺檢查
該檢查屬于有創性檢查,存在一定風險,因此不作為肝硬化的常規檢查項目。它主要適用于短期內肝硬化進展迅速且原因不明,或肝硬化發病機制不明確的患者。目前建議,對于自身免疫性肝硬化且有停藥需求的患者,可以進行肝臟活組織穿刺檢查,以評估停藥指征。
雖然上述檢查項目均與肝硬化相關,但并非每次隨診都需完成上述所有項目檢查,具體需要復查的項目應根據病情變化、上一次的檢查結果以及既往的檢查歷史來決定。一般病情穩定的肝硬化患者,無腹脹、頭暈、乏力、嘔血、黑便等不適癥狀,建議每1至3個月可進行一次血常規、肝功能、凝血功能、甲胎蛋白檢查;每3至6個月進行一次肝臟彈性超聲、肝膽胰脾超聲檢查;每6個月至1年內進行一次腹部增強CT檢查;而針對肝臟病因的檢查及肝臟活組織穿刺檢查需根據具體病情由臨床醫師決定。
因此在肝硬化的常規檢查中,不能僅檢查肝功能來判斷肝硬化嚴重程度及病情是否穩定,需要綜合多項檢查,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你明白了嗎?
本文編輯 任美琪
審核專家 雷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