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國家間貿易往來不斷深入,就業市場對物流專業人才的要求逐漸提高。本項研究中以“晉江經驗”為指導重塑《物流英語》課程定位及培養目標,通過結合BOPPPS模型與“智慧樹”教學平臺建立切實可行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融合思政元素,保證人才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的一致性及教學模式的指向性、操作性和完整性,以期豐富跨學科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為同類課程的設計及應用實踐提供參考,培養國家切實所需的復合型物流人才。
[關鍵詞]一帶一路;晉江經驗;BOPPPS模型;物流英語" "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5.02.003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我國與共建國家貿易往來不斷加深。復合型人才是當前高校物流管理專業的主要培養目標。但就目前我國物流人才的培養現狀來看,存在高校培養與企業需求脫軌,物流英語人才供給不足等問題[1],而《物流英語》作為高校復合型物流人才培養的主力課程之一,其教學模式可以作為人才培養的著力點,因此本文將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對此展開探討。
一、基于“晉江經驗”《物流英語》教學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國際物流行業中主要的人才需求崗位包括報關員、外銷員、國際貨代等,物流企業對于招聘人員的外語要求也在同步提升。然而傳統《物流英語》課程的教學模式仍存在眾多短板,如李舒(2023)指出的忽視語言實踐鍛煉、教學形式方法單一以及雙師型師資短缺等[2],因此傳統模式已無法滿足當前社會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為貼合人才發展需求,《物流英語》可根據“晉江經驗”的指導對教學模式進行調整。但就目前已有研究來看,“晉江經驗”與教育的融合大部分體現在教育體系的構建上,課程的教學模式僅指出需要改革創新的大方向,缺少對于課程建設、教學設計等方面的深入探討,因此《物流英語》課程可以“晉江經驗”為出發點,明確定位及培養目標,并結合BOPPPS模型重新構建教學模式,從而豐富物流課程教學理論研究,并為跨學科教學改革研究提供參考,有助于實現對“一帶一路”和新文科建設的倡導響應,為國家培養國際性涉外復合型人才,推動產教融合[3]。
二、基于“晉江經驗”和BOPPPS模型的《物流英語》教學模式設計
(一)基于“晉江經驗”的課程定位及人才培養目標
1.“以實業發展人才為導向”的課程定位
《物流英語》有別于其他物流專業課程,涵蓋了物流與英語兩項專業知識,是一門跨學科課程,屬于ESP(專門用途英語)。ESP學習者的目的是把英語作為促進專業學習或完成工作的手段,因此《物流英語》課程可以“晉江經驗”為指導,以市場及實業發展人才需求為導向,結合語言學習和物流專業學習的教學方法,選擇符合物流專業學生的教學方式,培養誠信頑強、勇于拼搏、具有專業知識儲備及較強英語溝通能力的國際物流人才。
2.“知識、能力、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
①知識目標
通過課程學習,以英語形式令學生能夠掌握物流基本理論,理解倉儲、配送、運輸、國際貨代、物流信息管理等專業知識在物流行業中的應用方式,形成物流成本管理與安全作業意識,了解國際物流行業中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講解國際物流業務中常用的信函文件,設置場景加以練習,鞏固學生所學的專業及語言知識。
②能力目標
通過實景模擬、案例討論、小組協作等教學方式,使物流專業學生具備良好的英語“聽說讀寫譯”技能,提高學生在擁有對外業務磋商中的專業知識應用能力與英語交際能力。在課程學習過程中,促使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創新實踐、自我發展及團隊協作能力。
③素質及思政目標
課程從溝通、團隊協作、表達、學習與自我發展等多角度入手,融合課程思政元素。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培育其自信自強、愛崗敬業、具備社會責任感等職業素養,同時基于“晉江經驗”,培養具有誠信頑強的拼搏精神以及廣闊的國際視野的國際復合型物流人才。
(二)智慧樹平臺與BOPPPS模型融合的混合式教學設計
BOPPPS模型中的六個階段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教學目的與方法采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智慧樹作為全球大型的學分課程運營服務平臺,通過資源分享、練習考試、課堂工具等功能,協助教師實現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串聯及互動。本文在融合智慧樹平臺的條件下,以物流七大基本功能之一的“包裝”為例,對90分鐘的課時進行混合式教學設計,模型如圖3.1所示。
1.導入(B)
導入環節是課程的起點,導入得當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為課程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將導入環節的開始節點前置到課前,借助線上平臺與學生建立聯系,有良好效果。如在包裝一課的設計中,教師通過智慧樹平臺的學習任務功能發布雙語案例“汽車零部件的運輸包裝”,并預留思考題:(1)包裝與運輸之間是否存在關系?(2)應如何改進運輸包裝?學生在鍛煉英語閱讀能力的同時,發展其全面思考及創新完善的素質能力?,F場授課時通過智慧樹的頭腦風暴工具收集并展示學生思考結果,引出學習目標。
2.學習目標(O)
在此階段,教師可以直接點明學習目標以及重難點,幫助學生明確核心知識以及學后的必備能力,結合當前行業人才需求背景,建立學生作為未來國家復合型物流人才的責任感及使命感。
3.前測(P)
前測環節主要測試學生的詞匯認知及專業知識掌握情況,該測驗題型設置為單選和判斷,在課中通過線上平臺發布并要求學生獨立、快速作答。師生在測驗結束后共同回顧答題情況,教師可在學習目標的基礎上,依據測試結果著重講解生詞及模糊知識點,并調整后測及課后練習進行檢驗,學生可依據自身答題結果進行反思,明確自主學習方向。
4.參與式學習(P)
作為教學的主體部分,參與式學習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強化教學效果。在課文的講解上,以預設問題的方式驅動學生閱讀課文,對專業知識及重難點語句進行講解,并在講解過程中串聯案例。如包裝中對于服務功能(service function)的解釋,課文前段說明包裝可為顧客提供信息,但結尾句“The package may also perform a further function once the contents have been used.”未進一步說明其延伸功能,導致部分學生無法理解包裝對于回收物流的作用。在此處引入德國的外包裝回收系統介紹,以“德國人日常回收流程”和“中國博主體驗”兩個簡短視頻,基于不同視角地展現西方國家在物流行業中的制度規范及實施方式,并通過荷蘭、法國等國家的借鑒,引發學生思考我國未來回收物流的發展方向。而根據課堂注意力曲線可知,開課后10-15分鐘學生注意力開始逐漸下降,持續的講解教學效率低下,為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可結合學習金字塔理論,通過小組討論、實際演練等方式提升學習效能。在學生注意力下降的時間段中,依據當前國際物流人才需求設置虛擬崗位,學生雙人組隊分角色飾演外貿員與客戶,模擬磋商場景,進行業務咨詢對話。這一教學活動中,學生既可以體驗未來就業場景,又能夠同步鍛煉其英語會話能力,幫助學生走出“啞巴英語”的困境。
5.后測(P)
參與式教學階段主要對學生英語的聽、讀、說能力進行訓練,而后測環節可布置商務函電撰寫任務,使學生通過模仿信函范例,扮演貨代角色對客戶需求及訂單履行方式進行回復。在任務執行的過程中,推動學生主動模仿并應用課本所學單詞及物流專業術語,加深學習記憶且提升翻譯的準確性與英語寫作能力。
6.總結(S)
總結階段作為課程的結尾,主要用于梳理歸納本課所學內容,幫助學生完善知識框架構建。在此環節,學生按課程小組分組進行討論,盤點課程知識點,對學習目標的完成進行回顧,通過團隊協作完成自主探究,加深學習印象。
重塑后的《物流英語》教學模式貫通課前、課中、課后,融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培養持續性學習的習慣,同時在參與式學習與后測的過程中,使學生對當前市場人才需求有了初步了解,明確自身與行業所需復合型人才差距,激勵學生不斷自省拼搏。
(三)創新考核及課程反饋
相較于大學英語課程,《物流英語》更注重英語在物流專業領域上的應用,強調學生在專業場景中英語使用的能力,考核方式則應圍繞課程定位與培養目標調整。最終評價結果可結合學生日常課堂參與度、后測練習結果等過程性考核及結課任務進行綜合考評。結課任務可設定商務主題場景,學生依據客戶需求制定方案并進行全英匯報,整體考核模擬企業對外交流情境,幫助學習者將已學知識遷移運用至真情實景,提升學生分析判斷創新等高階思維能力以及自我表述能力。
課程可在中期和結課兩個時間點向學生發放問卷,建立反饋機制,了解學生對于當前教學的接受程度,實時適當調整教學方法,實現因材施教。結課后對比新舊模式下學生成績,基于科學數據分析教學效果,評估下一步調整方向。
三、結語
“一帶一路”背景下,為打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復合型國際物流人才,《物流英語》課程可基于“晉江經驗”的內涵思想,重塑課程定位與培養目標,依據BOPPPS模型設計教學環節,以豐富的教學方法、多元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強化技能掌握度,通過課程體質與模式創新推動跨學科人才培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姚國玉,吳洋.“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物流行業英語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2(04):50-53.
[2]李舒.“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院校物流英語復合型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中國物流與采購,2023(19):69-70.
[3]王冰冰.中職電商專業“客戶服務”課程BOPPPS教學模式應用研究[D].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