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孝是道德的根本,是教育的源頭,是家國的紐帶,是天地之大道。“在家盡孝、為國盡忠”的家國情懷在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中深遠持久。對大學生而言,孝德既是其養成良好品德的重要素材,也是對其進行道德評價時所依據的主要參照標準。而忠誠又是人民警察之魂,同時警官類院校肩負著培養忠誠警務人才的使命,因此,探索出一種符合警官類院校大學生孝德培育特征且行之有效的培育體系迫切而有必要。
[關鍵詞]警官類院校大學生;孝德;培育;路徑" "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5.02.030
孝德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主要篇章,代表著中國傳統倫理體系的起點。天下至德,莫大于忠,警官類院校大學生自身所具備的忠誠意識與我國人民公安隊伍的職責擔當密切相關。因此,在警官類院校開展忠誠教育的背景下,挖掘傳統孝德之精華,涵養大學生的忠誠理念與職業信仰是每一位警官類院校教師都需要深思的問題。
一、大學生孝德培育的內涵
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民族的未來,是最具時代性的社會群體。他們肩負著民族振興的神圣使命,他們的品德修養直接關乎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學生孝德培育的內涵也在不斷更新,由最初注重事親養老,轉換為現在提倡的將個人對父母的尊敬、感恩推及至他人,從而推動整個社會友善和諧氛圍的營造。
(一)孝的相關概念界定
1.孝道的涵義
傳統意義上的孝道是建立在君主制與家長制基礎之上的,基于父母與子女在人格上的不平等,孝道更多體現的是子女對父母尊長單方面的義務,它的重心在于強調子女對父母尊長無條件的順從。傳統孝道的基本意蘊主要包括:(1)護己立身;(2)返本報恩;(3)養親尊親。
當前我們所倡導的孝道是立足于對傳統孝道的揚棄這一基礎之上的,它依然以親子感情作為倫理基礎,只是鼓勵人們應將其衷孝心與敬養父母的實際行動相結合,使父母真正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2.孝道與孝德
在目前關于“孝文化”的相關研究中,我們發現,對于孝道與孝德這兩個概念存在著一定的界定不清以及混用的現象,因此在本文中專門就這兩個概念進行了一個簡單的界定。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三才》)認為人得天之性,則為慈為愛。得地之性,則為恭為順。慈愛恭順,與孝道相合,故為民之行。因此,孝是取法天地之道的法則、規則,立為文字而成“孝道”。以其具有客觀意義,故此可以稱孝為“道”,是為“孝道”。孔子稱孝為“至德要道”,且他又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以強調孝的重要地位。(《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與此同時,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道德經·王本三十八章》)可見在儒家與道家兩位鼻祖式人物的思想中,他們都在強調以道為先,并將“合乎道”而又不背離道稱為“德”。
3.孝德的內涵
自古以來,我國就十分注重孝和德。早期的經典文獻中,有很多關于孝德解釋的記載。孝,即善于侍奉父母長輩。德,升也,境界以善行而升華。[1]“孝德”是“孝”的具體化,更側重于以“孝”為載體的德行規范,突出了在“孝”基點上的“德”的要求,更具有指向性。[2]
當代孝德在批判繼承傳統孝德的基礎上,以提升人們的孝德認知和培育孝德行為能力為核心,遵循社會主義道德標準,提倡對父母長輩盡心、對他人友善。
(二)大學生孝德培育的內涵
大學生孝德培育的內涵是立足于孝德培育涵義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所謂大學生孝德培育是指社會個體或團體運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培養和教育大學生形成在家盡孝、為國盡忠的品德的實踐活動。
二、當代大學生孝德培育的基本特點
(一)由私德擴展為公德的中國特點
1.中華孝德培育最具世界特色。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曾說過:講到中國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先是“忠孝”,其次是“仁愛”,再次是“和平”。而講到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現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的這么完全。[3]西方著名思想家馬克斯·韋伯曾把中國儒家倫理與西方基督教做過比較分析后說,中國人“所有人際關系都以‘孝’為原則。”
2.孝德是中國特色“和合文化”的核心體現。周公制禮以來,特別注重用“德”尤其是“孝德”對各方面關系的協調與和諧,這使得“孝”的理念在血緣關系、一般社會關系以及政治關系這三大系統中逐步延伸:最初是由感恩父母的“孝”擴展至代表兄友弟恭的“孝悌”,進而把孝的適用范圍擴展向自己的血親群體,最后推衍至整個社會群體中,由最初的人倫道德領域至最后的政治關系領域。
(二)行孝趨于自律化的實踐特點
1.行孝要清白。傳承和發揚以孝為先的中華傳統美德,既是我們的榮耀,也是我們的義務和責任。作為警官類院校的大學生應當明確,為父母盡孝一定要清清白白、干干凈凈、光明正大,不增父母之累,不陷父母不義。只有在合法的范圍內對父母盡自己力所能及的孝心,才能算是真正的行孝。其次,行孝要尊重父母。這里所說的尊重父母,即要對父母報以理解與體諒之心,并全力支持他們去實現那些他們自己所做的既合理又合法的決定。
2.行孝不能盲目順從。傳統孝德強調子女對父母“順則為孝”,要求子女對父母要言聽計從,絕對順從。而在警官類院校大學生孝德培育中,針對這一觀點大學生一定要辯證的使用。對父母的決定,合理合法的要聽;而他們所做的決定如果存有清晰的錯誤或與社會規范不大相符時,身為子女的大學生要對父母進行耐心地勸解,進而幫助父母認識到自己決定的錯誤之處。
(三)盡孝趨于人性化的時代特點
生活方式的轉變必然帶來人思想觀念上的改變,與父母輩相比,大學生在盡孝理念上更傾向于靈活且富含人性化的盡孝方式。
1.傾向于“空間分離,親情不分離”的現代盡孝模式。受益于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當今社會大多數適婚子女都傾向于與其父母分開居住,這并不是說子女完全獨立于父母,而是“空間分離,親情不分離”。子女只是在空間上與父母相分離,但是彼此之間的親情聯系卻并未割斷。這種傾向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據調查分析有90%的大學生都樂意接受這種盡孝模式,他們認為相較于傳統的共同居住、隨侍在側,這種現代盡孝模式可以很好地規避兩代人因生活方式的差異而導致的生活小摩擦。
2.認同于由社會機構代己盡孝的方式。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傳統的“四世同堂”早已被“四二一”式的核心家庭模式所替代,這里的“一”代指一個子女。而等到這個“一”成年,憑借他一己之力來贍養和照顧身后的四位祖父母、二位父母顯然是有困難的。刨除經濟負擔這個最大的問題,諸如生活上的日常照料以及精神上的關懷慰藉等,都足以讓這個單薄的“一”感覺到疲憊不堪。而在目前的大學生群體中,獨生子女占比較大,因此,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認同于,當今社會子女盡孝的部分功能可以借助專門性的社會機構代己盡孝。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免卻他們的后顧之憂,也能有效緩解個人有心盡孝卻力不從心的尷尬境地。
3.趨向于獨立自主化的盡孝態度。全球化趨勢的日益明顯,對我國社會與家庭結構的雙重改變產生了深刻影響。加之,西方社會倡導追求民主、自由、平等以及個人本位等價值觀念的不斷滲透,使得深受這些價值觀念所影響的大學生群體對傳統孝德中那些充滿守舊意味的愚孝方式,諸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重喪葬”“守喪三年”以及不能直呼或是沿用長輩名諱等不再絕對認同與服從。就盡孝態度而言,他們渴求獲得長輩們對其自由意志與人格的尊重,希望親子間的關系是處于平等狀態的。
三、警官類院校大學生孝德培育的有效路徑
(一)突出孝德培育的課程創新
在警官類院校中開設的現有思政課程雖然可以幫助培養學生的忠誠擔當意識,但就人民警察的職業素養提升來說,仍需要在思政課程中引入孝德元素。就高校現開設思政課而言,思政課教師可以選擇在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時,帶領同學們體悟中國共產黨始終不變的為民情懷;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堂,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有機融合,立足專業特長和職業規劃,立志在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中貢獻青年擔當。另外,針對專業課教師而言,則需要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孝德文化,比如針對《警察職業道德》課程,教師可以著眼于人民警察的核心價值觀,切實提升學生“對黨忠誠、服務人民”的職業責任感;《大學語文》課程可以帶領學生深學細研古代圣哲之經典,于潛移默化中浸潤其心靈,提升其孝德文化認同。
(二)構建孝德培育的交流平臺
便捷的互聯網技術給高校開展孝德培育工作帶來了新機遇新挑戰,特別是在建設校園網站時,應當要有針對性地增設部分德育版塊,增設孝德培育專欄,為學生提供自由談論與交流孝德認知的平臺,實現孝德資源共享互通。同時,校園網頁內容的及時更新與豐富也應準確到位,網站負責人應第一時間將社會上最熱最新的孝德資訊補充更新,力求大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到最新的孝德資訊,以增強其孝德意識,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孝德困惑及問題,從而強化高校孝德培育工作的實際成效。
(三)營造孝德培育的文化氛圍
校園作為大學生生活的主要環境之一,對大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以及正確價值觀的樹立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有意識地營造崇孝倡禮的校園氛圍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利用好校園內的多種載體來及時傳遞倡孝尊禮的孝德觀念。除了囊括各類有形的文化設施,還要包含各類無形的載體,軟硬結合之下向學生傳遞孝德觀念。如學校的圖書館、教室及學生寢室的走廊、墻壁等都可以成為弘揚孝德的有利媒介,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孝德認同感與孝德踐行的積極性。其次,培植良好的校園孝德參照對象,借助身邊孝德榜樣的力量感染和帶動大學生崇孝倡禮,尋找相關的典型人物,組織向孝德榜樣學習,營造出一個濃厚的孝德輿論氛圍。
(四)創新孝德培育的實踐方式
孝德培育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長期工作,要與時俱進,引導學生不斷踐行落實。一是情感體驗。一方面,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家長,要以身作則,從小事入手,向學生展示孝之心、孝之行、孝之道;另一方面,家長要與孩子一起觀看、閱讀有關孝德教育的影視片或書籍,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孝德觀;二是養成教育。在警官類院校開展大學生孝德培育,尤為凸顯培育的實踐性,鼓勵學生將課堂學到的孝德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充分利用警官類院校嚴格的警務化管理制度,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訓練、學習和生活規范制度,加強警校生忠誠為民的職業使命感和擔當意識。
四、結語
百善孝為先,孝為人之本。對每個中國人來講孝德是必須要去培育和踐行的優秀品質,它是我們家國責任、義務意識的象征與體現。因此,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提孝德培育,詳細解讀有關孝德及孝德培育的基本理論,傳授當代大學生以孝德方面的主要知識,引導其提升自我孝德素養,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去踐行孝德。
參考文獻:
[1]王引之校.《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216.
[2]賀才樂,胡志群.中國傳統孝德及其現代轉型探討[J].理論與改系,2010(05):110.
[3]孫中山.《孫中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