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群眾文化藝術在內容、形式、傳播方式等方面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在當前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除了需要與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適應,還需在傳承與創新中尋求平衡。因此,群眾文化藝術必須加快創新步伐,緊隨時代潮流。基于此,本文主要立足于當前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現狀,就其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并進一步探討群眾文化藝術的創新發展對策,以期為相關領域的研究供以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一、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創新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活動形式單一
在群眾文化藝術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存在活動形式和內容刻板、單一的問題。首先,活動形式重復。多數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往往局限于唱歌、跳舞、書畫展覽等傳統形式,缺乏創新。群眾長期面對相似的活動形式,容易審美疲勞,導致參與熱情下降。其次,內容單一。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主題往往局限于傳統節日、慶典等,缺乏針對不同年齡、不同興趣愛好群眾的多樣化內容。這使得很多群眾無法在活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項目,限制了群眾文化藝術的普及和推廣。再次,地域特色不明顯。在很多地區,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缺乏地域特色,導致活動同質化嚴重。這使得群眾文化藝術失去了原有的魅力,難以吸引更多群眾參與。最后,互動性不足。部分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組織者過于注重表演效果,忽視了與群眾之間的互動。這使得群眾難以真正融入活動中,降低了活動的吸引力。
(二)人才短缺
群眾文化藝術的創新發展需要高素質、專業化的創作人才作為支撐,而人才短缺問題正是群眾文化藝術工作面臨的緊迫難題。受工資待遇、發展前景的影響,群眾文化藝術創作工作對于優秀人才的吸引力有限。且由于缺乏系統化的培訓體系與專業化的創作指導,現有創作人才的知識結構固化,創新意識及能力均有待提升。
(三)資源分配不均
群眾文化藝術在創新發展的進程中,還存在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現象。一方面,經濟發達地區的群眾文化藝術場地和設施相對完善,如文化館、圖書館、體育館等一應俱全,而一些偏遠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有待完善,設施陳舊、功能單一,甚至缺少固定的群眾文化活動場所,導致群眾的文化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另一方面,一些地區的群眾文化藝術場地和設施集中在主城區,服務覆蓋面有限,降低了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加劇了資源分配的不均衡。這種狀況不利于群眾文化藝術的普及和創新發展。
二、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創新發展的有效對策
(一)創新人才的培養與引進
創新作為推動群眾文化藝術發展的動力與活力,其實現需要以高素質、專業化的創新人才隊伍為支撐。因而,緊抓創新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工作,是當前形勢下促進群眾文化藝術繁榮發展的關鍵所在。
1.創新人才培養,夯實群眾文化藝術發展基礎
素質高、能力強的創作人才、表演人才是群眾文化藝術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必須注重提升現有人才的創作與表演水平。首先,可以依托學校教育、社會培訓等多元化途徑,系統提升人才的藝術素養及專業技能,繼而創作出更多時代特色鮮明、民族風格突出,且為群眾喜愛的優秀作品。其次,人才培養除了要注重其基本技能的提升之外,還要激發其創新思維和內在創新潛力。鼓勵、支持、引導人才深入生活實踐、挖掘民間文化,潛移默化地激起他們的內在創新潛力,為群眾文化藝術的創新注入更多靈感與活力。在持續性的人才培養中,可以打造層次多元的群眾文化藝術人才梯隊,為群眾文化藝術的不斷創新、長效發展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礎。
2.創新人才引進,為群眾文化藝術發展注入新活力
首先,要積極吸取先進經驗,優秀的文化藝術人才通常具有豐富的創作經驗與獨到的創作視角。積極引進這些優秀人才,可以從他們身上汲取先進經驗,創新群眾文化藝術的創作理念及表現手法。其次,要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國內外文化藝術人才的引進,可以為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注入新活力,也可以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與融合,進一步豐富群眾文化藝術的內涵。最后,要提升整體影響力,優秀文化藝術人才的引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帶動地區群眾文化藝術水平的提升。在這些優秀人才的引領與示范下,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群眾關注并加入到群眾文化藝術的創新發展中。
(二)推動群眾文化藝術創新宣傳
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要結合互聯網和新媒體,開拓新的宣傳推廣形式,為群眾文化藝術的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首先,構建線上群眾文化藝術平臺,整合各類文化資源,為群眾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藝術內容。利用網站、App等載體,發布最新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信息,提供在線報名、作品展示、互動交流等功能,讓群眾能夠便捷地參與到文化藝術活動中。其次,充分利用社交媒體,提高群眾文化藝術的知名度。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臺,發布群眾文化藝術的創新短視頻、圖文資訊,利用平臺的分享和轉發機制,迅速擴大宣傳范圍。再次,開展線上直播活動,讓群眾文化藝術走進更多群眾的生活。定期舉辦文化藝術直播活動,邀請藝術家、文化名人開展線上講座、表演,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文化藝術的魅力。或利用網絡互動性強的特點,舉辦線上文化藝術比賽和評選活動。鼓勵群眾上傳自己的文化藝術作品,通過網絡投票、專家評審等方式,選出優秀作品進行展示和推廣,激發群眾的創作熱情。同時,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精準宣傳。分析群眾的文化藝術興趣和行為習慣,有針對性地推送相關內容。相關部門還可以聯合社區平臺上的優秀創作者以及較有影響力的線上媒體公眾號進行宣傳推廣。與他們合作,借助其影響力,將群眾文化藝術的創新內容傳播給更廣泛的受眾。最后,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宣傳模式。通過線上活動吸引群眾參與,再引導他們參與到線下的文化藝術活動中,實現線上線下的良性互動,增強宣傳效果。
(三)增加資金投入,優化資源配置
1.建立健全資金投入機制,加大支持力度
打造以相關部門為主導、社會力量參與其中的多元融資體系,為群眾文化藝術項目的推進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一方面,文化機構應設立群眾文化藝術專項基金,用于扶持一些重點項目、創新活動,同時接受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等的資源捐贈。另一方面,配備與之相應的資金監管機制,確保資金使用公正、透明,并通過多種方式,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讓資金落到實處。
2.整合場地及設施資源,提高使用效率
加快群眾文化藝術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促進各類場地、設施資源的有效整合,致力于相應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依托這一平臺,可以便捷、快速地使用各類資源,降低資源的閑置率與浪費率。強化對現有設施的升級改造,增強其使用功能、提高其舒適度,還要注重設施的維護、保養事宜,延長設施的使用壽命,縮減運營開支。
3.強化政策引導和扶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推行相關激勵政策,對于積極參與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企業、社會組織、個人,給予一定精神獎勵或者資金補貼,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力。相關部門可以利用購買服務的方式,支持、引領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群眾文化藝術項目的日常運營與管理工作中。這樣既能減輕相關部門的負擔,也有助于競爭機制的引入,提升服務質量與效率。鼓勵相關部門同社會力量合作共建、共同推進群眾文化藝術項目,推動資源共享、信息共用、優勢互補。在通力合作中充分彰顯各自的優勢,促進群眾文化藝術事業繁榮發展。
(四)推動跨界融合,開拓國際視野
1.加強藝術創作者之間的合作
傳統藝術門類之間通常存在較為明確的界限,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藝術創作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要想促進跨界融合,就要打破邊界,鼓勵、支持、引導各藝術門類創作者之間進行積極交流與深度合作。在交流過程中,創作者可以將不同的藝術語言、表現手法融合在同一作品中,創造全新的藝術效果與獨特的審美體驗,大大豐富了群眾文化藝術的表現形式。各個藝術門類有其鮮明的藝術特色和表現手法,創作者可以在互學互鑒中汲取不同藝術門類的優點,并以此豐富自身的藝術創作語言,推動群眾文化藝術創新發展。
2.積極引入前沿科技手段
引入前沿科技手段能夠有效推動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創新。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的融入不僅豐富了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還提升了群眾的參與度和體驗感,為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傳統文化藝術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首先,虛擬現實技術能夠讓觀眾在虛擬環境中體驗不同的文化藝術場景,這種沉浸式體驗能夠讓群眾更加深入地理解藝術作品的內涵。同時,還能夠將虛擬元素疊加到現實世界,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了新的互動方式,觀眾可以通過移動設備與藝術作品進行互動,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
其次,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應用,為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和推廣提供了數據支持,通過分析群眾的參與行為和反饋,活動組織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群眾需求,優化活動內容,提升活動效果。還可以根據群眾喜好,為群眾推薦合適的藝術活動,使其享受到個性化的藝術體驗。這些前沿科技手段的引入,豐富了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形式,促進了群眾文化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為群眾提供了更加多樣、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務體驗,推動了群眾文化藝術的創新發展。
3.深化同國際文化藝術界的交流
首先,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國際文化藝術界在跨界融合與創新方面經驗豐富、成果突出。在同國際文化藝術界的交流與合作中,可以汲取其先進經驗與成功做法,推動我國群眾文化藝術創新發展。其次,彰顯民族文化魅力。在汲取、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之余,同樣要注重對民族文化魅力的展示。將民族文化元素同現代藝術手法融合在一起,創造兼具民族特色與國際影響力的群眾文化藝術新形式。最后,深化同國際文化藝術界的交流與合作是助推群眾文化藝術國際化發展進程的關鍵之舉,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組織國際藝術展覽,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吸引更多群眾關注、欣賞群眾文化藝術,擴大其國際知名度、提升其整體影響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只有與時俱進、除舊布新,才能推動群眾文化藝術創新發展。在具體實踐中,應從培養與引進創新人才、優化資源配置、推動跨界融合與創新等方面入手。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我國文化建設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丁宇,劉波.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創新發展問題與對策[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4,8(20):
106-109+163.
[2]張虹.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創新發展方向與對策[J].中國文藝家,2018(09):276.
[3]劉殿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創新發展方向與對策[J].傳播力研究,2018,2(23):19.
[4]宋麗.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探討[J].參花(上),2023(05):131-133.
[5]高曉春.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普及機制創新[J].三角洲,2024(10):217-219.
[6]楊燦.新時代文化館推進全民藝術普及工作的對策探究[J].參花,2024(23):110-112.
[7]潘衛東.論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在當代社會的重要作用與實施途徑[J].大眾文藝,2024(24):
4-6.
[8]康瑞宸.群眾文化建設中新媒體平臺的運用策略探討[J].參花,2024(35):134-136.
[9]王昆.群眾文化活動與媒體融合推廣——以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為例[J].記者搖籃,2024(12):12-14.
[10]毛杰.新時期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創新發展策略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4(22):70-72.
[11]唐心儀.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中音樂創作的突出問題及解決措施[J].戲劇之家,2024(32):109-111.
(作者簡介:張娜,女,本科,濟南市文化館,中級,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