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依據2000年至2023年全國及八大經濟區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營業成本、利潤總額和企業數量數據,從企業回報率和匹配度的研究視角出發,對八個區域工業企業的投入效率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首先,大西北、黃河中游和東北地區的回報率波動最為顯著,而南部沿海、東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區的回報率波動相對較小。其次,南部沿海、黃河中游和大西北地區的匹配度總體與全國水平持平,長江中游、東部沿海和西南地區的匹配度總體則超過了全國水平。最后,東北地區和北部沿海地區的匹配度總體為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基于這些發現,建議在大西北地區推動資源的多元化開發,在黃河中游建立資源深加工產業集群,并在東北地區發展新興產業和引才措施。同時,建議東北地區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人口吸引政策,在北部沿海推動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以提高成本控制與利潤增長的協調性。
關鍵詞:工業企業;八大經濟區域;投入效率;回報率;匹配度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區域協調發展已上升為國家的重要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須“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和國土空間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報告強調要堅持實體經濟為核心,推進新型工業化。從工業企業角度研究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現有研究文獻來看,主要是從常規分類區域(六區)或五大區域或三大經濟帶的角度來進行區域劃分和區域經濟研究。有學者從稅收視角分析了五大區域的工業發展水平和質量,發現五大區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1]。還有學者通過對工業企業的R&D投入與績效產出之間關系研究中東西三大區域的差異,發現中西部工業企業的R&D投入的長期產出彈性更高,但是其R&D投入尤其是人員投入嚴重不足[2]。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經濟問題的核心是投入產出的效率。投入產出效率不僅關系到個體企業的經營成效,也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和發展軌跡[3]。研究普遍認為南方沿海地區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較早的開放政策,受益于全球貿易的加速增長,經濟效率顯著提升。而北方地區,由于其產業結構以重工業和資源型經濟為主,未能在全球化背景下獲得同等的收益。這一現象主要體現在經濟效率、資本流動以及產業競爭力等方面的差異。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西部地區應加速提升經濟結構和勞動力就業結構之間的匹配度;東北地區應提升技術水平,有效吸收國外直接投資帶來的經濟效應;東部及中部地區應完善市場監管,鼓勵民營經濟發展,那么,中國各區域的經濟效率近年來發展趨勢如何、“十五五”期間應當采取哪些對策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4]等問題普遍受到關注。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本文使用2000年至2023年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數據,從工業企業營業成本平均回報率和成本利潤及其相互匹配程度來展開研究。
一、回報率及匹配度分析
基于2000年至2023年31個省份的營業成本、利潤總額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以八大經濟區域為研究范圍,計算全國及各經濟區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平均營業成本(各區域營業成本總額除以各區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和平均利潤總額(各區域利潤總額除以各區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并進一步研究各區域回報率(回報率:平均利潤總額與平均營業成本的比值)和匹配程度(平均利潤總額增長率與平均營業成本增長率的比值)。
(一)平均回報率整體趨勢
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南部沿海、長江中游以及西南地區的平均回報率趨勢與全國平均回報率保持基本一致,波動范圍也相對集中。相比之下,大西北地區的平均回報率顯示出與全國水平相比更為顯著的波動性。黃河中游地區的平均回報率大多數時段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其波動趨勢依然較大。而東北地區的平均回報率雖然展現出一定的規律性,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明顯的差異。
1.大西北地區。在2002—2013年,大西北地區的平均回報率總體上高于全國水平,特別是在2002—2007年,呈現出持續上升趨勢,2007年達到峰值16.91%。這一期間內,該地區的自然資源開發力度有所提升,這或為區域經濟提供了增長支撐[5]。2007—2015年,回報率表現出下降趨勢,尤其是在2008年、2009年,回報率明顯回落,到2015年達到最低點2.12%。從2013—2020年,大西北地區的回報率多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以下,伴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大西北的資源型經濟模式或面臨結構性調整壓力。2019—2022年,回報率呈現回升趨勢,并在2022年達到該時間段內的高點13.41%,2023年回報率有所回落。
2.黃河中游。2000—2003年,黃河中游地區的平均回報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顯示出相對較低的盈利效率。隨后在2001—2007年,回報率呈現出持續上升趨勢,并在2007年達到峰值12.79%。在2007—2015年,盡管2010年回報率出現短暫上升,但整體回報率呈下降趨勢。在2015—2018年,回報率再次回升,表明區域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增長動力。然而在2018—2020年,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對部分行業(光伏和鋼鐵)產生了壓力,回報率下降。從2020—2022年,回報率重新上升。到2023年,回報率雖有所回落,但依然保持在全國平均水平之上。
3.東北地區。2000—2023年,東北地區的回報率呈現出波動性下降的趨勢。具體來看,在2000—2009年,盡管東北地區的回報率總體高于全國水平,但在2000—2002年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趨勢。此后,2002—2007年回報率波動較小,基本保持穩定。然而,2007—2009年,回報率再次下滑。2009—2013年,東北地區的回報率逐漸趨近全國水平。此期間伴隨著“十二五”規劃的實施,東北地區開始推動結構調整。然而,2013—2023年,東北地區的回報率持續低于全國水平。特別是在2016年,回報率降至最低值4.47%。在2021—2023年,回報率繼續處于較低水平并表現出波動性。盡管2021年和2022年回報率有所回升,但在2023年再次下降至5.15%。
(二)平均匹配度整體趨勢
為了便于分析,匹配度好用“1”表示,匹配度不好用“-1”表示。
1.長江中游、東部沿海、西南地區。在2001—2023年,長江中游匹配度與全國總體水平大體保持一致,僅在2001年、2004年、2005年和2008年出現與全國匹配度相反的情況。在這些差異年份中,長江中游的匹配度在2001年、2005年和2008年為“1”,而全國為“-1”。2004年,長江中游的匹配度為“-1”,而全國為“1”。在2001至2023年間,東部沿海匹配度與全國總體水平大體保持一致,僅在2001年、2004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8年和2021年出現匹配度與全國相反的情況。在這些差異年份中,東部沿海的匹配度在2001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表現為“1”,而在2004年、2018年和2021年則表現為“-1”。總體來看,東部沿海與全國的匹配度趨勢較為一致。東部沿海在2001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匹配度為“1”。2004年、2018年和2021年,東部沿海的匹配度為“-1”。在2001至2023年期間,西南地區匹配度表現總體上與全國水平保持一致,僅在2001年、2015年和2016年出現不同情況。在這些年份中,西南地區在2001年和2015年的匹配度為“1”,而全國的匹配度則為“-1”。在2016年,西南地區的匹配度為“-1”,而全國為“1”。
2.東北地區、北部沿海。2001—2023年東北地區匹配度為負數的年份多于為正數的年份,具體來看,2001年、2002年、2005年、2006年、2008年、2009年、2011—2016年、2019年、2020年以及2022年、2023年,匹配度均為“-1”。特別是2011—2016年,匹配度連續為“-1”。在2003年、2004年、2007年、2010年、2017年、2018年以及2021年,匹配度為“1”,表明這些年份中成本增長相對得到控制。2001—2023年間北部沿海地區的匹配度為“-1”的年份多于為“1”的年份,與東北地區相比,其表現略為穩定。具體來看,北部沿海地區的匹配度在2003—2007年、2009年、2010年、2016年、2017年、2020年以及2021年匹配度為“1”。然而,在2001年、2002年、2008年、2011—2015年、2018年、2019年、2022年以及2023年,匹配度為“-1”。2011—2015年,匹配度連續為“-1”,盡管該區域的經濟總體較為發達,但在政策調整和市場波動時,仍受到明顯影響。2016年和2017年匹配度轉為“1”,然而,自2018年開始,匹配度再次轉為“-1”,并持續至2023年。北部沿海地區的匹配度匯總為-3,雖然好于東北地區,但同樣顯示出該區域在成本控制與利潤增長協調性上的問題。
二、總結及政策建議
(一)研究總結
本文通過回報率和匹配度的雙重視角,揭示中國八大經濟區域在工業企業投入效率方面的差異。第一,回報率表現的區域分化。南部沿海、東部沿海和北部沿海等經濟發達區域的回報率表現較為穩定且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一致。這些區域依托于完善的工業體系、較高的技術水平和較好的政策支持,能夠在多數年份中保持較高的投入產出效率。西南地區表現出極具潛力的增長態勢,其回報率在2023年達到8.52%,顯示出在近年來區域內工業企業實現了顯著的盈利效率提升。第二,匹配程度的經濟波動適應性。南部沿海和黃河中游地區的匹配度與全國水平高度一致,顯示出該區域在大多數年份中具有較高的成本與利潤平衡能力。南部沿海的這一表現主要歸因于其對外貿易和創新驅動的經濟模式,使得該區域在成本壓力和市場波動下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投入效率。長江中游和西南地區在匹配度上表現優于全國水平,尤其在少數年份中表現出更強的利潤增長能力。第三,不同區域的結構性挑戰。北部沿海和東部沿海地區的匹配度在2020年以后表現不佳。黃河中游地區雖然回報率和匹配度表現出色,但其依賴資源開發的模式在資源枯竭和環境政策限制下可能會受到沖擊。大西北地區的匹配度在2022年表現較好,但這種區域的經濟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以減少對能源價格波動的依賴性。東北地區則面臨勞動力流失和傳統重工業低效發展的困境。
(二)政策建議
南部沿海地區設立專項智能制造補貼,特別針對電子和科技制造業,推動企業引入自動化與大數據分析技術,從生產、庫存、物流各環節實現精準成本控制。同時,鼓勵“智能制造+大數據”模式,借助工業互聯網采集并優化生產數據,減少材料浪費和人工成本。東部沿海可以引入“碳信用交易”機制,允許企業在實現減排后出售碳信用,獲取額外收益。激勵企業向供應商施加環保要求,從供應鏈源頭控制碳排放,實現全鏈條綠色轉型。北部沿海可通過數字化轉型專項資金,支持傳統企業升級至數字監控、預測維護和智能排程系統,降低人力和維護成本。部署“預測性維護+區塊鏈”方案,利用傳感器和區塊鏈技術監測設備運行狀態并預測故障,減少停機時間。黃河中游地區建立資源深加工產業集群,推廣智能水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減少對煤炭依賴。長江中游可在長江中游設立智能物流中心,建立供應鏈管理系統,鼓勵企業利用統一平臺共享物流資源,實現資源高效配置。西南地區創建農業與旅游融合示范區,支持本地企業通過數字化營銷平臺推廣產品,提高農產品和旅游資源的市場認知度。
參考文獻:
[1]李暉,苗詩揚.我國五大區域工業稅收分析及比較[J].地方財政研究,2019(06):75-79.
[2]霍明,邵宏宇,朱建軍.我國工業企業Ramp;D投入績效作用與區域差異分析[J].商業研究,2015(08):21-30.
[3]范欣,劉偉.全要素生產率再審視——基于政治經濟學視角[J].中國社會科學,2023(06):4-24+204.
[4]趙放,劉一騰.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因素的效應差異研究——基于中國四大經濟區域的面板數據分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3):41-50+168.
[5]吳登凱,王滿倉,成依陽.中國金融高質量發展與實體經濟的耦合機制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24,39(07):42-55.
〔基金項目:2024年度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NO:242400410245)〕
(作者簡介:楊靜,洛陽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