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制造業是國家經濟的基礎,是國家強盛的基石。在數字經濟的洪流中,制造業的數字化與智能化升級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是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目標的關鍵所在。本文深入探討了肥西縣在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與智能化升級方面的現狀,并針對資金、技術、人才和政策等關鍵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優化方案和改進路徑。具體建議包括:完善財政金融體系以支持企業,建立數字化與智能化的共享平臺以促進設備互聯,構建融合引進與培養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以及拓寬制造業數字化與智能化升級政策的覆蓋范圍。
關鍵詞:制造業;數智化轉型;肥西縣
引言
在數字經濟浪潮席卷全球,智能制造已成為戰略制高點的當下,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制造業數智化轉型是時代所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中提出,以智能制造為契機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既是制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也是發展數字經濟、構筑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
肥西縣以“工業立縣”聞名,然而近年來在從“制造大縣”向“智造強縣”的轉型進程中,工業企業發展中產業層次不高、競爭力較弱,畝均效益有待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有待加強等問題凸顯,推進制造業數智化轉型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研究肥西縣制造業企業數智化轉型路徑,可為企業發展進一步明確方向,也是助推肥西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之舉,意義重大。
一、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研究綜述
(一)數智化轉型
一是數智化轉型的概念研究,數智化是對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融合(戚聿東等,2022)[1]。數字化轉型通俗的解釋就是貫徹數字理念,將數字技術與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充分融合,推動多層次、多角度的變革。但是,數智化不是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數字+智能”的形態與邏輯達到的一種新的、融合發展的階段,推動企業的變革與發展。二是數智化轉型發展的動因研究,傳統制造業通過數智賦能,日益成為企業轉型發展、實現價值再創的主要引領力(張秀娥等,2024)[2],面向中國制造業的全球化布局,數智化轉型是實現“中國智造”的迫切要求(張志元,2020)[3]。
(二)制造業數智化轉型
首先,關于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的關鍵要素研究,涵蓋了目標要素、主體要素以及影響因素的探討(孫小強等,2024)[4]。其次,研究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的路徑,目前主要集中在基于制造業企業的案例分析。例如,張恒瑜(2023)探討了制造業企業如何通過數智化轉型克服“服務化困境”,而王宗水等(2024)則專注于在數智化轉型變革時機下,制造企業服務化路徑的研究[5]。
二、肥西縣制造業及數智化轉型現狀
(一)制造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肥西縣致力于發展新能源、高端智能制造以及“產學研”一體化的大健康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截至目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497家。在產業規模方面,產值超過百億元的龍頭企業包括江汽、聯寶、格力等3家,而其他企業多為汽車和家電行業的下游配套企業。產值超過10億元的工業企業數量為10余家,產值排名前十的企業占據了全縣工業總產值的70%以上,同時產值低于5000萬元的企業占比達到40%。
(二)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現狀
通過積極推動企業參與“合肥市中小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相關政策的宣貫活動、數字化轉型企業對接會及典型案例申報,精心挑選了一批轉型成功且具有代表性的企業,例如泰禾智能、瀾軒光電、云路聚能、瑞德智能等,作為數字化轉型的示范單位。這些企業為同行業其他企業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目前,已有部分龍頭企業在數字化生產、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成為行業的標桿。截至目前,肥西縣第一、二批數字化轉型試點企業累計達到95家,其中精選5家企業,鼓勵其參與申報工信部2024年度中小企業數字化典型案例。對于一般技術改造項目,將根據設備投資額度的10%比例提供補助,上限為1000萬元。在企業智能化項目改造方面,將根據整條生產線、整個車間、整個工廠的改造,分別提供最高12%、15%、20%的設備投資補助,但補助上限同樣為1000萬元。此外,將增加對生產線和生產車間局部智能化的技術改造投入,引導企業智能化覆蓋范圍逐步擴大,向全工廠智能化方向發展提升。截至2024年9月,肥西縣已認定省級智能工廠3家,省級數字化車間26家,市級智能工廠16家,市級數字化車間208家。
積極促進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肥西縣目前有兩個工業互聯網平臺成功入庫百育平臺,分別是TCL家用電器(合肥)有限公司和合肥泰禾智能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其平臺名稱分別為TCL智能工廠5G+工業互聯網平臺和TAI+智造互聯平臺。目前,這兩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都在穩步進行中。共有15家企業被批準為2023年合肥市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示范項目。2023年,已經組織了10多次縣內工業企業的“智賦合肥”系列培訓活動,推動了100家以上規模以上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
三、肥西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存在的問題
(一)資金層面:中小企業轉型成本高,意愿不強
就目前制造業水平來看,肥西縣制造業整體還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這些中小企業依附于龍頭企業,為其供應配套產品,大部分還處于自動化、半自動化的水平,距離智能化還有很大差距。經過調研,發現中小企業普遍認識到數智化轉型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且轉型的必要性不容忽視。然而,由于轉型所需投入的成本過于龐大,導致企業面臨顯著的資金缺口,從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這些企業對轉型的積極性并不高。盡管省市政府已經推出了一系列針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扶持政策,包括提供免費的“智改數轉”診斷服務和價值萬元的軟件服務消費券,惠及近千家企業。但即便在享受了免費體驗之后,愿意繼續投資于數智化改造升級的企業比例仍然不足10%。
(二)技術層面:數據不統一,設備聯網率不高
如前所述,肥西縣在數智化轉型方面取得的成效主要體現在少數龍頭企業上。經過調研,發現這些企業普遍面臨設備聯網率不高的問題。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制造現場的物聯終端眾多,但對數據格式、數據接口類型以及數據訪問方式等具體要求缺乏統一標準,導致產生的數據格式和類型不一致,這給平臺數據的互聯互通帶來了障礙;其次,網絡數據公開泄露的風險較大,出于對數據安全的考慮,企業不愿意將生產、管理、供應鏈等關鍵數據全面數字化,以確保數據安全。至于中小企業,數智化轉型面臨的技術壁壘較高,現有的技術積累無法滿足轉型需求。
(三)人才層面:管理技術復合型人才短缺,缺口較大
從肥西縣的現狀來看,制造業從業人員總體素質普遍不高,智能制造高端人才缺口較大,無論是專職技術工程人才,還是行業領軍人才資源儲備都相對匱乏稀缺,工程技術人員的信息化、網絡化專業技術掌握程度不足,滿足不了數智化轉型需要,專職服務于企業的外部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商的隊伍構建也不完備。同時,肥西縣現有住房、醫療、教育等現有配套體系也難以滿足數智化轉型高端人才需求。
(四)政策層面:政策扶持范圍有待進一步覆蓋
數智化轉型的政策方面,肥西縣主要以固定資產投資、企業技改設備投資的補助、技改金融產品及運營貸款的貼息補助,以及對于取得各類認定產品及榮譽的獎勵進行。總的來看,肥西縣主要聚焦于單個企業在數智化轉型后的補貼補助,對標長三角先發縣,肥西縣在整個數智化轉型的生態鏈環節政策覆蓋面有待完善。例如,昆山、慈溪、海寧先發地區在工業物聯網服務支持、產業大腦推廣應用、軟件和信息服務商的委托推廣方面出臺了詳細規范要求,與此相比,肥西在這些生態鏈的政策構建方面尚不完整全面,存在完善空間。
四、肥西推進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的路徑
(一)資金層面:優化財政金融體系,為企業紓困
一是建立政府、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對接機制,通過創建制造業數智化擔保貸款基金,利用政府的擔保支持,以企業的“動產”和“不動產”作為抵押物,按照合理比例共同承擔風險,從而緩解企業的融資壓力。二是發揮財政資金的扶持作用,充分利用無還本續貸過橋資金池,為資金周轉困難的企業提供服務,緩解企業流動資金壓力,引導過橋資金以更優的費率、更高的效率服務企業。統籌財政資金,加快貼息資金撥付進度,確保政策紅利及時兌現。三是通過開展數智化幫扶金融試點服務活動,在掌握制造企業信用基礎上,對信用好的企業,進一步簡化貸款流程,緩解轉型資金壓力。如通過開展企業數智化標桿評比活動,對上榜企業開展設備更新、技術改造,進行數智轉型的經營投資活動時加大獎補力度及稅費減免,鼓勵引導加入數智化轉型隊伍中。
(二)技術層面:搭建數智化公共平臺,實現設備網聯化
針對制造業數智化轉型過程中的“設備連通不暢”“數據連而不通”、信息安全等問題,企業一方面應規范統一數據標準、以數據兼容性為導向開發數智化系統架構,不斷降低數據采集難度,使其兼顧各類制造業場景應用,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提高海量制造數據的采集效率和處理應用能力。另一方面應高度重視數據的安全問題,通過開發和應用安全防御系統,適時進行風險評估,對可能存在的數據泄露和入侵行為加大識別檢測力度,對重要資產加強防御。
政府方面,應持續加強數智化公共平臺的建設。通過建設數智化公共平臺,實現制造業創新服務的體系化和生態化,打通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的全鏈條,發揮為企業轉型政策咨詢、典型案例推介應用、診斷服務的功能,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錨定制造企業轉型需求,積極培育并引進技術強口碑好的數智化轉型服務供應商,以行業為分類,為同行業內制造企業提供數智化轉型的解決方案。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加強與中小微企業的協同互助,特別是在中小企業轉型發展的共性技術難題方面,加大合作力度,進一步破解壁壘,形成“龍頭+中小微”企業轉型目標聯合體和技術共享平臺,上下協同共進,為中小企業的數智化轉型進行技術賦能。
(三)人才層面:打造“引育結合”的數智化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人才引進方面,首先,應重點圍繞“數智化+制造業服務”的人才需求定位,加強市場分析調研,對肥西縣制造業數智化轉型重點領域的人才需求制定緊缺人才目錄,制定更為靈活、有吸引力的人才引進政策,助力企業完善符合其要求的人才引進計劃。其次,應持續優化數智人才政策、財稅金融政策、公共服務供給政策等,在住房、醫療、子女教育方面優化服務、加強保障,為引進的復合型人才提供完善且高質量的工作與生活保障服務。
人才培育方面,一方面,企業要加大對于員工的培訓力度,尤其在員工技能提升、數智化戰略思維的培養方面超前謀劃,幫助其樹立數字化、智能化的戰略發展理念,滿足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的需要,提高生產經營過程中各項智能設備和車間的使用效率。政府方面要進一步升級人才資源,建立掌握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物聯網、云計算、制造業供應鏈、管理等專業知識的智囊團隊和復合型人才數據庫,在企業數智化轉型戰略構建、組織框架和管理模式的優化調整需求時加強溝通咨詢,提供扶持。另一方面,積極開展與高校間的校企合作,打造校企共建共享的人才培養模式。肥西縣背靠合肥,地理位置優越,高校教育資源優越,擁有培養數智化人才的雄厚基礎。可通過建立校內數智化建設人才培養基地、高校畢業生實習基地的形式,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精準對接,不斷豐富與拓展人才的供給渠道,通過企業、政府、高校之間的多方主體共同努力滿足肥西縣制造業數智化轉型人才的需求。
(四)政策層面:擴展制造業數智化轉型政策覆蓋面
繼續對標長三角先發地區制造業發展政策,補齊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的生態鏈環節的政策短板,進一步擴展政策覆蓋范圍。一方面,應及時梳理現有政策文本,在精準把握肥西縣制造業發展階段基礎上,有針對性吸取先發地區政策經驗。另一方面,應按照產業政策“適度超前引領”的原則,針對薄弱環節,如工業平臺、產業大腦、企業數智化轉型共性短板方面加強研究,制定出更具有競爭力、更為普適的文件政策,推動肥西縣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加快進行。
五、結束語
制造業數智化轉型是大勢所趨,同時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努力才能實現轉型目標。本文在回顧歷年來關于“數智化”文獻綜述基礎上,對肥西縣制造業數智化轉型問題進行研究,主要以實地調研的定性分析進行,局限明顯。后續可進一步完善提升,尤其在理論闡述、實證方面繼續加強,并綜合運用多種分析方法,繼續為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研究提供學術增量。
參考文獻:
[1]戚聿東,郝越,侯娜,等.裝備制造企業數智化轉型的模式與路徑探索——基于山河智能的案例研究[J].經濟管理,2022,44(11):25-45.
[2]張秀娥,王衛,于泳波.數智化轉型對企業新質生產力的影響研究[J/OL].科學學研究:1-19[2024-06-13].
[3]張志元.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邏輯與現實路徑[J].理論探索,2020(02):87-92.
[4]孫小強,高秀云,王玉梅.制造業數智化融合轉型發展的關鍵要素、機理分析及評價指標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4,39(2):323-332.
[5]張恒瑜.制造業企業如何通過數智化轉型突破“服務化困境”?[D].山東大學,2024.
(作者簡介:張全權,中共肥西縣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