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年編輯的知識結構和實踐認知于短期內難以滿足綜合性學術期刊本體綜合性、應用型選題的工作要求,導致其工作初期難以快速進入編輯工作角色,難免產生畏難和急躁的焦慮情緒。然而,許多綜合性學術期刊卻并未根據其期刊特色和青年編輯的群體樣態,對其編研結合的工作機制、科研實踐資源的供給機制做相應的調整優化,反而為青年編輯焦慮情緒的紓解制造了梗阻障礙。綜合性學術期刊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優秀的青年編輯隊伍,建議明確以編立業、以研立身的青年編輯職業發展定位;構建個人主動、單位推動的青年編輯科研實踐路徑,積極為青年編輯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關鍵詞】綜合性學術期刊;青年編輯;現實困境;機制梗阻;焦慮情緒
青年編輯隊伍建設是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2021年5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發布《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要求相關各方在青年編輯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要“深入開展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教育實踐,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高水平辦刊隊伍”。2023年12月,中國編輯學會主辦的“深耕繼續教育 聚焦人才培養”高峰學術論壇在廣州召開,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長楊芳在論壇上強調,“要把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作為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進行系統謀劃,積極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環境,為出版發展注入全新活力。”[1]如何培養出優秀的青年編輯,已成為出版業近年來的熱議話題。
綜合性學術期刊相較于專業性期刊,其選題范圍更廣,實踐針對性更強,跨學科研究更多,對編輯綜合能力的要求更高。但對青年編輯而言,上述綜合性學術期刊的特點使其在編輯業務和學術科研的開展過程中,難以實現準確的發力以迅速進入工作角色,從而導致青年編輯滋生焦慮情緒。因此,本文將詳細分析綜合性學術期刊青年編輯焦慮情緒生成的現實原因,分析現有編輯人才培養機制存在的問題,并尋找紓解焦慮情緒的得當之法。
一、綜合性學術期刊青年編輯成長的現實困境
客觀來看,雖然當前綜合性學術期刊的青年編輯普遍具有較高的學歷,但“年輕且高學歷”的優勢也同時附隨知識結構受限、實踐經驗闕如以及學術能力稚嫩等現實不利因素,[2]可能與綜合性學術期刊對編輯綜合能力的基本要求有偏差。
(一)綜合性本體特征對青年編輯知識結構的考驗
綜合性是綜合性學術期刊區別于其他學術期刊的主要標識,是綜合性學術期刊的重要本體特征。綜合性期刊的綜合性主要表現在:第一,學科覆蓋領域的綜合性,即綜合性學術期刊刊發的文章范圍涉及多個不同的學科領域;第二,學科研究方向的綜合性,即綜合性學術期刊在單一學科下的欄目設置,少有對研究方向的限制;第三,學科研究方法的綜合性,即綜合性學術期刊對使用跨學科研究方法的文章相對包容。因此,綜合性學術期刊對于欄目編輯的知識廣度要求較高,必然需要編輯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知識拓展和學習,以避免綜合性學術期刊受編輯個人的知識結構影響,出現學術偏見等現象。
除通識、選修課程以外,碩士以上學歷的青年編輯在先前的學歷教育中一般會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授業導師的研究和指導領域之中,不可避免地會疏于對其他領域學術研究成果和趨勢的學習。但作為綜合性學術期刊的編輯,如果學科背景較為單一,所接受的專業訓練不夠豐富,知識結構不夠全面,那么在日常工作的處理過程中不免時常出現力有不逮的感覺。[3]申言之,青年編輯知識結構的“偏科”現象與綜合性工作要求之間的矛盾短期內難以消解,這是綜合性學術期刊青年編輯成長焦慮生成的重要現實原因之一。
(二)應用型選題導向對青年編輯實踐認知的問難
綜合性學術期刊的選題導向偏重應用型的學術研究。比如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對于依托學科基礎理論闡釋國家政策、回應社會熱點、解決現實問題的學術文章較為青睞,而綜合性科技期刊的選題策劃和組稿約稿也時常會聚焦國家重大科技戰略需求,對破解“卡脖子”技術的學術文章較為重視。綜合性學術期刊應用型的選題導向在地方性社會科學院、科學院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主要原因是這些地方性科研機構的首要職能乃是為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服務,其院辦期刊多會受此影響而更傾向于應用型的選題。
青年編輯在校學習期間普遍少有深入和結合社會實踐的科研訓練,難以完全滿足綜合性學術期刊對編輯實踐認知的要求,尤其是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期刊。我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與國家的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的發展具有同步性和同構性,而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的重要任務就是要與各領域的學者專家對重大現實問題協同攻關,防止學術研究因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導致過度內卷化和形而上學。[4]但實際情況卻是,綜合性人文社會期刊青年編輯的工作資歷和社會實踐經驗尚淺,對綜合性學術期刊偏向應用的選題導向往往把握不夠,難以對重大現實問題作出準確的認知、判斷以及評價。
二、綜合性學術期刊青年編輯成長的機制梗阻檢視
綜合性學術期刊的綜合性本體特征、應用型選題導向以及專業化發展趨勢與青年編輯高學歷、年輕化優勢之間難以在短期內達致契合,因而需要系統、專業、高效的成長機制來引導青年編輯盡快走出前期的職業困境。然而,當前關于青年編輯成長機制的研究普遍缺乏基于期刊類型的針對性探討,未能細致考察綜合性學術期刊的辦刊思路與特色。
(一)編研結合下雙重工作責任影響青年編輯的知識拓展
編研結合原指編輯的業務工作與學術發展相互結合、促進、發展的工作機制,但在現實中卻多表現為除編輯業務之外,還要抽出額外時間和精力進行學術研究的“雙職型”工作疊加。綜合性學術期刊要求青年編輯盡快形成豐富的知識結構,以滿足綜合性的工作要求,而期刊主管單位對“雙職型”編輯的業績考核和職稱評定卻經常要與同單位的研究人員或教師共同進行,等量齊觀,導致不少具有高學歷的青年編輯僅把編輯業務當做謀生飯碗,內心卻想著如何抓緊著書立說,將自己畢業時的研究“專業”作為自己的“主業”,編輯業務反而成為了“主業”之下的“副業”。[5]
綜合性學術期刊青年編輯憊于拓展知識結構的淺層原因是編研結合的工作機制增加了青年編輯的工作負荷,深層原因則是“編”與“研”的定位模糊引起的職業倦怠。在“雙職型”編輯評價體系之下,青年編輯不得不在“編”與“研”之間作出取舍。需要明確的是,編研結合的工作機制對綜合性學術期刊青年編輯成長的指導意義毋庸置疑,“編”與“研”二者均不可偏廢。
(二)科研實踐資源供給側薄弱掣肘青年編輯的實踐學習
綜合性學術期刊青年編輯的個人科研工作需要以實踐為指引,以契合期刊應用型的選題導向,但現實中可供青年編輯進行科研實踐的資源供給卻明顯不足。在編研難以結合的工作體制之下,綜合性學術期刊青年編輯的工作負擔較重,于工作之外從事科研實踐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參與科研實踐的意愿普遍不強,而即便青年編輯在繁重工作之余,竭力想要通過科研實踐來增強其個人的實踐認知能力,也缺乏資金、場域、指導等方面的資源支持。綜合性學術期刊科研實踐資源的供給側之所以薄弱,主要原因在于其在隸屬高校、研究院所、學術組織中的定位是“教育輔助部門”或“科研輔助部門”,[6]主管單位科研實踐資源的供給多向“教育部門”或“科研部門”傾斜,對綜合性期刊青年編輯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視相對不夠。
青年編輯需要更多的科研實踐經驗,以支撐綜合性學術期刊應用型選題的科學性與合理性,而將綜合性學術期刊定位于同單位其他部門的“輔助部門”,可能難以為青年編輯爭取到充足的科研實踐資源。過去很長的時期,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被視作其隸屬單位學術科研成果的展示與交流平臺,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學術研究質量的持續提升,綜合性學術期刊辦刊的“自主性”逐漸得到凸顯,“輔助性”不再是其唯一的職能定位。[7]令人遺憾的是,許多綜合性學術期刊在其隸屬單位中的職能定位卻并未因勢而變,其單一的“輔助性”職能定位使青年編輯在本職工作之外,難以獲得像專門從事學術研究人員一樣的科研實踐資源,難以參與本單位重要的學術調研和社會實踐活動。
三、綜合性學術期刊青年編輯成長的焦慮情緒紓解
綜合性學術期刊青年編輯面臨的現實工作困境造成了其焦慮情緒的生成,而現有的編輯人才培養體系不僅未能有效紓解青年編輯心中的焦慮情緒,反而因其自身存在的機制性梗阻,徒增青年編輯的心理負擔。是故,綜合性學術期刊應多關注青年編輯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情緒和心理變化,遵循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及時更新人才培育理念,為青年編輯創造優質的成長環境。
(一)明確以編立業、以研立身的青年編輯職業發展定位
綜合性學術期刊青年編輯職業的基礎定位是編輯,編輯業務能力是其立業之本。在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綜合性學術期刊的編輯業務不再是過去簡單的重復性技術工作,一方面,隨著我國出版專業學科建設日臻完善,青年編輯需要掌握的編輯業務知識越來越多;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到來,青年編輯需要充分做好應對挑戰的準備。可以預見的是,青年編輯如若忽視編輯業務能力的學習,則必將會對其個人的職業生涯與期刊未來的發展造成嚴重的風險隱患。因此,綜合性學術期刊必須要重視青年編輯的編輯業務學習,定期對青年編輯進行業務培訓。
事實上,綜合性學術期刊對青年編輯知識結構的考驗極少會超出一個學科領域,而同學科領域不同研究主題在研究思路和方法、邏輯結構以及規范性表達等方面的差異性并不大,青年編輯若能沉下心來對這類稿件進行認真的學習和處理,依然能夠獲得有益于個人成長的寶貴經驗。另外,豐富的知識結構對于個人宏觀學術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即便青年編輯要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但這種努力于長期來看一定是有意義的。
(二)構建個人主動、單位推動的青年編輯科研實踐路徑
青年編輯可以利用綜合性學術期刊提供的學術交流平臺,主動尋求外部科研實踐的參與或合作機會。綜合性學術期刊青年編輯在編輯業務的開展中能夠接觸到不同的研究方向,乃至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能夠以期刊為紐帶建立起與作者的互動關系。綜合性學術期刊的選題側重應用,那么其作者群體也必然具有一定的科研實踐資源來支撐其學術生產。因此,青年編輯可以根據綜合性學術期刊工作與個人科研實踐的需要,通過聯合申報課題、線下學術交流、參與主題調研等方式,主動向作者及其隸屬單位尋求科研實踐參與或合作的機會,充分發揮綜合性學術期刊學術交流平臺的價值。
綜合性學術期刊在其隸屬單位的職能定位亟須更新,以為青年編輯爭取更多的科研實踐資源。實際上,許多專業性學術期刊與同單位研究、教學部門的關系非常緊密,科研實踐資源共建共享的程度較高,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主辦的《經濟管理》,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主辦的《政治與法律》,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主辦的《城市規劃學刊》。反觀綜合性學術期刊,“輔助性”的職能定位只會導致青年編輯與科研實踐的疏離,使綜合性學術期刊與專業性學術期刊的專業化差距越拉越大。因此,綜合性學術期刊已不宜再作為其隸屬單位的“輔助性”部門,青年編輯使用單位科研實踐資源的壁壘應被盡快打破。
四、結語
優秀青年編輯隊伍是支撐綜合性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綜合性學術期刊則是青年編輯快速提升自我的優質平臺,兩者本應是共同進步、相互成就的契合關系。但是,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目標的提出和青年編輯群體樣態的變遷,并未能同頻引起綜合性學術期刊對人才培養新形勢、新問題的關注和重視,人才培養的思維窠臼和機制梗阻,無法幫助青年編輯紓解其在面臨工作現實困境時生成的焦慮情緒。以是,本文在提出機制性解決方案的同時,也呼吁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辦方多多深入到青年編輯群體當中傾聽他們的煩惱,理解他們的困難,積極為青年編輯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注釋:
[1]馬伊頎.深耕繼續教育" 聚焦人才培養——中國編輯學會2023年學術年會綜述[J].中國編輯,2024(01):93-96.
[2]陳珊珊,梁奕瑀.媒體融合時代高校學報青年編輯的培養策略[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23,41(05):109-113.
[3]劉京希.深耕厚植,篤行致遠——簡談《文史哲》的辦刊經驗[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24(01):148-154.
[4]葉祝弟.綜合性學術期刊評價困境蠡測——綜合性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建構略論[J].學術界,2019(08):101-111.
[5]田衛平.學術評價中的職業編輯定位[J].社會科學文摘,2024(02):115-117.
[6]楊麗華.融媒體時代學術期刊人才隊伍構建的思考[J].傳播力研究,2020,4(08):76+79.
[7]馮書生.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視域中的學術期刊與知識生產[J].科技與出版,2024(02):10-16.
(作者: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法學博士,研究方向: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