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霸總文學”作為曾經爆火的言情文學亞文類,因其千篇一律的生產模式和受眾自我需求的升級而一度陷入沉寂。如今隨著新傳播媒介的應用和普及,“霸總文學”以視頻化的方式再次回歸受眾視野,通過構建沉浸式觀影、生產“反套路”內容、強化劇情節奏等方式抓住受眾眼球,滿足受眾的情感需求,但我們也要警惕其帶來的風險,不斷提升審美品位。
【關鍵詞】傳播心理學;霸道總裁文學;短視頻;抖音短劇
一、“霸總文學”的發展與沉寂
互聯網的應用與普及顛覆了傳統文學精英化的生產模式,網絡文學以大眾化賦權的方式模糊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界限,迅速發展出一支足以與精英文學分庭抗禮的網絡文學大軍。其中,“霸道總裁文學”作為言情文學的一個亞文類逐漸抬頭,強化了豐富的文本創作基礎,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迅速打開了受眾和創作市場。
“霸道總裁文學”(以下簡稱“霸總文學”)作為言情小說的一個分支,基本以“霸道總裁”“狗血情節”“甜寵戀愛”為特征,主要講述在現代都市背景下,富裕且霸道的男主角與平凡純真的女主角或甜或虐的戀愛故事。[1]其起源和發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的臺灣言情小說,這類小說的作者以古靈和席絹為代表。后者的作品通常以溫馨歡快的喜劇氛圍為主基調,文筆清新流暢,故事簡單溫暖,語言活潑俏皮,女主角多是美貌而智慧,男主角總是帥氣且深情。在席絹看來,“愛情是一場征服的游戲”,這種看法同樣也融入了她的作品之中,奠定了后來霸道總裁文學的基礎語境。
隨著市場的擴張,“霸總小說”逐漸演變成為網絡小說的一種特定類型,并開始進軍影視領域,在當時掀起了一股偶像劇熱潮?!读餍腔▓@》中的道明寺,《王子變青蛙》中的單均昊都是一代人心目中經典的“霸道總裁”角色。臺灣這類偶像劇熱播后,創作和改編風潮也開始影響到大陸市場,以明曉溪的《泡沫之夏》,顧漫的《杉杉來吃》和《微微一笑很傾城》為代表。這類作品的風靡,大多與當時社會的文化癥候密不可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許多讀者對完美愛情和絕對物質保障抱有一定的幻想和期許,而兼具財富、權力、性格魅力和情感關懷的“霸道總裁”,無疑是基于受眾心理需求衍生出來的“完美戀人”,觀眾通過代入男女主角來獲得心理上的慰藉。
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發展變化,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結構趨于多元化,這種圈層文化創造出來的單一產物缺乏內在創新驅動力,相比市場上類型越來越豐富的男主角形象,“霸總”脫離真實的懸浮屬性愈發凸顯,受眾對于“霸總”的想象開始祛魅,對這一模式化的角色產生厭倦,對千篇一律的故事情節感到閱讀疲勞,于是“霸總文學”逐漸被“逆襲的小人物”角色所取代。
二、“霸總短劇”的興起
2016 年 9 月,抖音作為一款致力于為網絡移動用戶提供短視頻制作和播放的社交軟件正式上線,發展勢頭迅猛,迅速引領短視頻社交應用潮流。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為10.67億,占網民整體的97.7%;短視頻用戶規模為10.53億,占網民整體的96.4%,[2]充分說明短視頻應用已成為全民應用。
2019 年開始,隨著豎屏時代的到來,短視頻創作有了新方向——劇情類短視頻(短劇),這也讓部分使用者從單純“記錄美好生活”的用戶轉變為專業化、規模化的創作者。2020年下半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備案系統新增“網絡微短劇”板塊,將其定義為“單集不超過10分鐘的網絡劇”,這意味著微短劇被正式納入視頻劇集賽道,因此2020年也被稱為“網絡微短劇元年”。[3]作為短視頻市場的頭部應用,抖音于2020年2月啟動了“百億劇好看計劃”,鼓勵原創短視頻創作,截至2024年6月,該話題累計閱讀量超1900億次;2022年下半年,又推出了“短劇新番計劃”等多種激勵項目,引導創作者進行短劇創作,建立短劇生態,該計劃上線第一個月就吸引了110家MCN機構和1400位個體創作者。[4]
根據飛瓜數據年度報告《2023年短視頻直播與電商生態報告》,2023年抖音短劇新增作品數相比2022年增長了238%,關聯達人數增長225%,作品播放熱度增長了186%,以“霸道總裁”“短劇”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有999+條相關內容,多以視頻付費、品牌合作、廣告投放等方式實現商業變現。除此之外,在海外,以ReelShort為代表的中國微短劇平臺也逐漸抬頭,其提供的內容大多是“霸總”“豪門”這類爽文題材,高度濃縮的劇情、超現實的敘事與頻繁的精神刺激同樣滿足了海外受眾的精神需求。[5]在美國App下載榜上,ReelShort自2022年8月推出,截至10月的下載量已突破1100萬次;到了11月,更是在ios美國娛樂類App排行榜上從400多名躍升至第一,熱度甚至超過TikTok。[6]
不難看出,短視頻的全民應用為微短劇提供了繁衍平臺和受眾市場,而這種短劇的發展促使“霸總文學”以視頻化的形式重回受眾視野,并于2022年開始進入繁榮期。
三、“霸總文學”視頻化回歸的受眾心理分析
(一)構圖嬗變:沉浸式豎屏觀影
最早從電影開始,橫屏畫幅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從電影發展到電視,橫屏畫幅有了各種比例的變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從4:3到16:9的變化。[7]智能手機的出現則顛覆了傳統的畫幅比例,特別是短視頻軟件的應用,使9:16的豎屏畫幅逐漸為受眾所接受并適應良好。這種豎屏化的畫幅比例,是對宏觀群像內容的解構,為網絡短劇的普及和興起勾勒了呈現框架。
“豎屏”意味著鏡頭更聚焦于具體內容,一個人、一個物品或一個角落,講述的內容十分有限。因此,在豎屏的敘事框架下,網絡短劇更多聚焦于微觀場景,以特寫鏡頭講述碎片化的生活情境,迎合了當下短視頻內容短、平、快的風格,同時對制作團隊和設備的去專業化,賦予了草根創作者更多的表達可能性。如擁有400萬粉絲的抖音博主“王豪豪”,以單一的教室場景為背景,一人分飾多角完成每集時長兩分鐘左右的短小劇情演繹。
有研究指出,媒介結構性特征對在場的影響,屏幕尺寸會影響受眾的注意力和畫面水平,近景的特寫能夠產生更高的真實感。[8]短劇的大量近景和特寫構圖,突出劇中人物而模糊背景環境,使觀眾的注意力高度聚焦于人物行動,加之窄化的視野結構和過近的手機觀看距離,人物在畫面中會產生一種擴張感,從而使旁觀者產生強烈的參與感和沉浸感。
(二)“反套路”內容:替代性滿足與情感共鳴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將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氨疚摇笔潜灸艿脑⑺?,它按“快樂原則”行事,[9]即我們會下意識追求欲望和需求的滿足,以此逃避痛苦而追求愉悅。但在許多時候,“本我”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所希望的滿足感,我們會感到焦慮和沖突,這時候追劇就很好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代入情境,通過代入劇作中的角色和人物行為,使自我欲望得到滿足,從而減緩現實生活帶來的負面情緒和壓力。
“霸總短劇”的核心在于一個“爽”字,通過欲揚先抑的敘事手法,壓抑受眾情緒到一個極點,再通過各種反轉情節進行情緒的迅速釋放,讓受眾沉浸在這種期待和滿足中獲得心理上的愉悅。而像《重生之我在霸總短劇里當保姆》這種“反套路”劇情,不再聚焦于傳統的男女主角形象,而是跳脫出傳統的零聚焦型敘事,轉而采用視野更加狹窄的內聚焦型敘事,跟隨保姆王媽的目光,將原本高高在上、脫離現實的“霸總文學”情節,還原為普通人之間的日常瑣事。這種創作思路的轉向,提高了普通受眾的代入感,同時“反套路”帶來的荒誕劇情,加劇了預期與現實的落差,使得受眾對套路的負面預期被反差的劇情所解構,更能引發受眾共鳴。
(三)圈層傳播:歸屬感和社交需求
美國學者馬斯洛在“需求層次理論”中把人類的基本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尊重需求、自我實現五個層次。其中“歸屬和愛”即人們的社交需求,指個人渴望與同類建立紐帶,渴望被社交群體接納,否則就會深感孤獨,甚至產生社交隔離的痛苦?!鞍钥偠虅 备淖兞藗鹘y“霸總文學”和影視的傳播方式及接收習慣,將原本個體的、私密的觀看行為嵌入了大眾傳播渠道中,通過技術分發手段形成了一定意義上的文化圈層傳播?!叭印币馕吨鴾嗜腴T檻,閱讀“霸總文學”的讀者和觀看“霸總短劇”的觀眾作為“圈內人”掌握著特定的“文化和語言”,因此能夠參與圈層內的交流與討論,但不接觸這類網絡文學和短劇的人就會被排擠在外。短視頻平臺基于點贊、轉發、評論等模式而構建起的便捷的人際互動,使得“霸總短劇”的受眾更容易在這種互動中找到同類群體,[10]進行劇情的評價討論,獲得歸屬感和社交滿足。
(四)間歇性強化:密集劇情刺激大腦獎賞回路
一集短劇時長為10分鐘左右,這意味著區別于電視劇、電影和小說的細致刻畫,短劇要盡可能地濃縮劇情,將一部劇作最關鍵的情節提煉出來呈現給受眾,滿足受眾“看到即得到”的心理。在原本的“霸總文學”中,人物的性格已經非常固定且鮮明,而脫胎于此的“霸總短劇”,受制于劇集時長,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因此呈現的劇情邏輯簡單,塑造的人物也十分臉譜化,霸道總裁、天真女主角等,受眾沒有理解障礙,甚至對接下來的劇情發展都爛熟于心,正好迎合了如今碎片化傳播下通俗娛樂的現狀,即不需要深入思考就能獲得滿足。
而為了持續吸引受眾,在劇情轉折設置上,“霸總短劇”更是高潮點頻現,從“設置懸念”到“沖突爆發”再到“收束結尾”,幾乎隔幾分鐘就能完成一次。細看目前爆款短劇,90%的題材仍然以“爽”為主,且多是豪門落難、扮豬吃虎、復仇雪恥、穿越重生等“大開大合”劇情。我們沉浸在這種間歇性強化里,頻繁的“爽點”會不斷刺激大腦的獎賞回路:追短劇——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繼續追劇——繼續分泌多巴胺。這種密集化的高潮點設置,去除了傳統劇集中的邏輯推理,減少了漫長的鋪墊對白,開門見山的懟臉鏡頭和不斷刺激的反轉劇情帶來較好的情緒體驗,讓“下一個更有趣”的念頭充滿了確定性,持續強化我們對故事發展的渴求。
四、“霸總短劇”過度繁榮的思考
(一)“擬態環境”麻醉客觀現實
美國學者李普曼認為,傳播媒介對事件和信息的呈現并不是“鏡子”式的再現,而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后向人們提示的擬態環境,會影響人的認知和行為,從而對現實環境產生影響?!鞍钥偠虅 背3в小澳嬉u”“重生”“復仇”等橋段,為受眾構建了一個“無所不能”的擬態環境,以排解部分受眾在現實生活中的無力感,達到“使用與滿足”的目的。[11]如果過度沉溺于這種“電子象牙塔”,會失去對現實環境的客觀考量,反而對生活和社會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從而失去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一旦面對現實生活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就容易產生逃避行為,甚至出現崩潰心理。特別是青少年,作為短視頻平臺的主要使用群體,尚未形成正確的三觀認知和心理防御機制,在這種“擬態環境”的長期影響下會產生對世界和自身的錯誤認知,從而導致錯誤行為的出現。
(二)資本運作復制“文化工業品”
抖音本身作為短視頻平臺,通過大量的“爆款復制”來追逐流量,內容同質化程度較高。現階段的大量“霸總短劇”也是以“爆款”為模板,同類題材過度開發,在情節人設、畫面布局、語言風格,甚至濾鏡色彩等方面都千篇一律,缺乏匠心獨運的劇作,容易使受眾產生觀影倦怠,再次重復“霸總文學”的老路。當作品在資本的運行邏輯下被當作商品兜售,就會像被預先裝進罐子里的罐頭食品一樣,成為封閉的、機械化的單一產物,缺乏獨特性及審美價值,而受眾和一味追逐利益的“流量先鋒”也將被異化為沒有思考能力的“單向度的人”。
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社交平臺的廣泛應用,改變了傳統文學的傳播方式,也改變了用戶的閱讀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傳統文學的“逆轉”與“回歸”,正如“霸總文學”以視頻短劇的方式再次華麗轉身,但這種“回歸”也引發了一系列爭議?!鞍钥偽膶W”通過短視頻的影像強化,只會愈發凸顯其臉譜化和模式化的特征。因此,我們在獲得心理滿足的同時,要警惕這種不間斷的情感刺激帶來的風險,也要堅持和培養我們的審美品位與獨立思想。文娛作為社會現實的投影,在“霸總短劇”的炒作熱潮中,我們更應該冷靜思考其背后所投射的現實問題。
注釋:
[1]柯倩婷.霸道總裁文的文化構型與讀者接受[J].婦女研究論叢,2021(02):97-107+128.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4,33(02):104.
[3]劉璟.網絡微短劇發展現狀及前景初探[J].現代視聽,2022(11):45-47.
[4]徐亞萍.規避風險與尋求增值:2023年短視頻行業發展[J].現代視聽,2024(01):34-40.
[5]陸洪磊,王予時.超越本質主義:轉文化傳播視域下霸總短劇文化出海的意義重構[J].現代視聽,2024(05):34-39.
[6]韓林.微短劇出海,“霸總”是一招鮮?[N].環球時報,2023-11-23(012).
[7][8]張興.基于豎屏微短劇視覺特征的傳播策略研究[J].傳媒評論,2024(04):39-41.
[9]王懷春.從“替代性滿足”看個體對大眾傳媒的精神性依賴[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0(04):126-129+150.
[10]徐寧.心理學視角下的短視頻成癮機制及主流媒體應對建議[J].傳媒評論,2023(06):59-60.
[11]周思灼.短視頻平臺“微短劇”傳播特征、困境與對策——以“快手小劇場”為例[J].傳媒,2022(10):55-57.
(作者:青海師范大學新聞學院新聞與傳播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