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當下,我國已形成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潮,而中國戲曲作為最具民族品格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得到良好傳承。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外來文化藝術的沖擊,一些地方劇種,尤其是小劇種、稀有劇種面臨著瀕臨消失的困境。傳承和發揚中國戲曲文化已成為中國文藝界和教育界必須重視的一項重要課題。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提出,“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民歌、器樂、歌舞音樂、戲曲、曲藝和民間舞蹈等傳統藝術,匯聚了中華文化的精華,是民族音樂文化的根脈,理當是音樂課程的重要內容。”將傳統戲曲融入現代音樂教育,不僅有助于探索傳統戲曲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傳播路徑,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且能夠有效培育學生的審美素養,陶冶、溫潤學生心靈,潛移默化地提升育人實效,可謂一舉兩得。有鑒于此,筆者選擇正字戲這一傳統劇種,在中小學音樂課堂開展正字戲教學,實施美育浸潤行動。
一、正字戲的歷史淵源與藝術特色
正字戲是廣東省汕尾市地方傳統戲劇,屬于閩南語系的傳統地方戲劇之一,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字戲以中州音韻官話(正音)唱念,系南戲遺響,距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歷來被中外戲劇界專家、學者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
正字戲的歷史淵源深厚而悠久,在長達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正字戲不斷吸收各地戲曲藝術的精華,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表演風格和音樂體系。正字戲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劇目是“三國”戲以及兩漢、隋唐、楊家將、說岳、水滸等“大傳戲”,凈行通常是正劇角色,為正字戲諸行當中之“重角”[1]?!叭奔匆騼艚牵t臉)扮演的關公、國公(尉遲恭)、包公所唱而得名。正音曲劇目《金貂記》《草廬記》《金锏記》《古城記》《金釵記》《袁文正還魂記》等,其曲詞、情節、行當應工等與江西弋陽腔(高腔)同名劇目相近。傳統上,正音曲向無曲譜,全靠師承,藝人更有“曲無框強,在人好唱”的戲諺。其幫腔和大鑼大鼓伴奏,也與弋陽腔特點相類[2]。
正字戲的藝術特點獨具一格,演唱因其腔調的多樣化而風格各異。其中,以昆腔為獨立腔調的演唱,更表現出情感表達的細膩委婉,深受觀眾喜愛。昆腔劇目的同一首曲牌在不同角色的演唱中,可出現幽怨和憤怒兩種不同的情緒,角色可通過演唱技巧來表達不同的內心世界。這種唱腔的多樣性使得正字戲在塑造人物形象時更加生動鮮活。除了唱腔外,正字戲十分注重表演,承傳了南戲載歌載舞、古樸優雅的藝術精華,文戲粗中有細,細中有粗,雅俗共存,優美細致;武戲粗獷雄渾,豪放瀟灑,氣派宏大,粗細結合。從粗線條、色彩濃郁到細膩柔麗、載歌載舞的表演,以及人物的情緒渲染,都透射出正字戲獨特的表演藝術特色[3]。
正字戲作為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瑰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為中小學美育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正字戲融入中小學音樂課堂,有助于拓展音樂教學的廣度與深度,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與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培育學生的民族認同與文化自信。
二、正字戲融入中小學音樂教學的策略
(一)課堂導入:利用正字戲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
正字戲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他們對傳統戲曲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利用正字戲表演片段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例如,在教授正字戲的基本唱腔時,教師可以播放《劉文龍》《漁家樂》等精品正字戲的片段,讓學生感受其獨特的音樂韻味和表演風格。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下,學生對課堂內容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教師還可以結合正字戲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講述其背后的故事和傳說,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共鳴。
(二)教學示范:演示正字戲“唱念”與“做打”基本功
在教學示范環節,演示正字戲的“唱念”與“做打”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示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正字戲的表演基本功,為他們在后續的學習和實踐中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正字戲的戲曲藝術特色,教師需要精心準備示范內容,并注重示范的生動性和準確性。在唱腔示范方面,教師可以通過現場演唱或播放視頻的方式,展示正字戲獨特的聲腔特點,并以細致的講解,引導學生了解正字戲行腔的發聲技巧、咬字吐字等。
在“做打”示范方面,較有實效的方式是現場表演或視頻展示,在此環節,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仔細領會正字戲演員的“手眼身法步”和身段表演技巧。正字戲舞臺表演的身段動作豐富多樣,教師應著重分解動作、慢速演示,讓學生逐步掌握表演要領;同時,結合知識講解,讓學生了解正字戲“唱念”“做打”和身段表演的起源、發展及其在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三)音樂分析:解析正字戲的音樂元素與結構
正字戲的音樂元素豐富多樣,其唱腔高亢激昂,旋律優美動聽,節奏明快有力,樂器伴奏則多采用傳統民族樂器,如笛子、二胡等。正字戲的曲式結構通常采用起承轉合的方式,通過不同的唱腔和表演形式來展現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例如,在《楊家將》這一經典劇目中,激昂的唱腔和生動的表演,將楊繼業的英勇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正字戲還注重伴奏音樂與劇情的緊密結合,通過伴奏音樂的變化來推動劇情的發展,使觀眾在欣賞的同時,也能深入理解劇情和人物。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唱腔、旋律、節奏以及樂器伴奏等音樂元素進行細致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正字戲的藝術特點。
(四)實踐演練:學生親身參與正字戲的表演
在實踐演練環節,學生親身參與正字戲的表演,不僅是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更是對傳統文化的深度體驗。通過角色扮演、唱腔模仿和身段學習,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正字戲的藝術魅力。教師還可以在音樂課堂上組織一次小型的正字戲表演活動,引導學生分組進行排練和演出,在實踐演練中認真揣摩角色性格和唱腔特點,提升自身的表演技能,加深對正字戲的藝術特點和文化內涵的理解。
三、結語
正字戲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是對中小學音樂教學內容的豐富與拓展。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正字戲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中小學音樂教學的推動。通過中小學音樂教學,正字戲得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傳播和普及,為更多人所了解和喜愛。學生通過學習和實踐,不僅掌握了正字戲的表演技能,更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戲曲的熱愛和尊重,這種情感認同和文化自信將成為他們未來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動力。
作為新時代實施美育浸潤的一種方式,正字戲融入中小學音樂教學仍需繼續深化和拓展。我們應重視正字戲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讓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參考文獻
[1]劉懷堂.正字戲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2]《中國戲曲音樂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廣東卷[M].北京:中國ISBN出版中心,1996.
[3]彭美英.正字戲[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157.
【本文系2024年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專題研究項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字戲’普通高中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建設成果與廣東省惠州市教育科研課題項目“地方傳統戲曲‘正字戲’融入高中音樂課堂的實踐研究”(2023hzkt294)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惠州市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