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良好的師生互動是保證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也是活躍語文課堂教學氣氛、增進師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之時,可以通過“旁敲側擊,讓學生說出正確答案;故意說錯,試探學生的理解程度;添枝加葉,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刨根問底,讓學生真正理解要義”等師生互動策略,來提高學生的思考、學習積極性與課堂參與度,從而獲得良好的課堂互動體驗與課堂知識生成。師生的每一次良性互動都能使單純的文本閱讀與課堂閱讀教學向“師生心靈溝通”與“師生思想碰撞”邁進、向“深度思維與深度學習”的語文課堂邁進。
旁敲側擊,讓學生說出正確答案
“旁敲側擊”即語文老師在自己的課堂上不要大包大攬、大講特講,而是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課堂引導與課堂暗示,促使學生有效地完成語文課堂學習任務。語文老師在使用旁敲側擊這一方法時,要學會“偷懶”、學會“遲緩思維”、學會“慢半拍”。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讓學生經過充分思考之后,自己說出問題的正確答案。
在《陋室銘》一課的課前導入環節之后,老師就作者“劉禹錫”的相關信息對學生進行提示和強調。因為“劉禹錫”是學生之前已經接觸過的唐代著名詩人,那么,在作者簡介的時候,老師就可以通過“旁敲側擊”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說出“劉禹錫”的相關信息。多數學生都提到了“唐代詩人、字夢得、詩豪、哲學家、進士、被貶官、劉賓客、被刁難之后寫出《陋室銘》”等信息。這當然都是有關劉禹錫的一些最為基本的信息,也是在學習該課時必須被學生所掌握的信息。但是,針對這樣重量級的詩人,只讓學生了解這點信息是遠遠不夠的。這個時候,語文老師只需要在剛才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適當地進行延伸性提問,就能讓這個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比如,“唐代?能不能具體一點?”學生經過查閱資料,發現是“唐代中晚期”;“字夢得,三國時期的曹操不是字孟德嗎?怎么回事,他們兩人的字是一樣的嗎?”細心的學生,一下子就發現了“夢得和孟德的字是不一樣的”。類似的問題,都可以用這種“旁敲側擊”的方式去提問,比如,“詩豪是劉禹錫,那么,唐朝的詩人那么多,其他詩人的雅號是什么?”引導學生說出“詩仙、詩圣、詩魔等”;再比如“劉禹錫是哲學家,可是我卻連他的一句有哲理的詩句都想不起來呀,誰能想起來,幫幫老師吧?”這種“裝模作樣”式的發問,更容易將學生引導到思考熱浪之中,更易激發起師生互動的熱情。
在《愛蓮說》一文的教學中,有這樣一段師生互動:
師:文章開篇就說,有人愛菊花,有人愛牡丹,這是不是脫離“愛蓮”的主題了?
生:沒有,這是對比。
生:通過菊花與牡丹,來反襯蓮花。
生:不對,用菊花來正襯,用牡丹來反襯。
師:說得好!反襯和正襯,是因為蓮花色澤更鮮艷,香味更濃郁嗎?
生:我想應該是精神層面的東西。
師:花的精神層面,如何理解?
生:我覺得作者是賦予了這三種花一定的象征意義,某種品質或品格。
師:什么品格?
生:菊花象征著清高避世,牡丹象征著雍容華貴,蓮花象征著遺世高潔。
師:這樣說來,老師似乎明白了,作者愛蓮花,并不僅僅是因為蓮花的外形和香氣吧?
生:還因為蓮花是君子。
生:還因為蓮花有高潔的品質。
師:蓮花只有高潔這一種美好的品格嗎?文中還有提到其他的品格嗎,從哪里能看出來?
生: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句,可看出蓮花生性高潔,不隨流俗。
生: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看出蓮花有通達事理、行為方正或正直的品質。
生:“香遠益清”,說明蓮花美名遠揚。
生:“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可看出蓮花清高、獨立的品格。
老師以這種旁敲側擊的方式,引導學生一步步靠近正確答案,并最終說出正確答案,完成了課堂學習生成和知識消化的教學目標。
故意說錯,試探學生的理解程度
中學語文課堂是十分注重學生的學習生成與學習效率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學語文老師來說是一種考驗;對語文老師的課堂把控能力要求更高,對師生互動的效率要求更高。中學學生對語文課文的學習,特別是像《陋室銘》這樣的名篇,絕不能停留在“會背誦全文、知道個別文言實詞的含義、會默寫名句”等淺層水平上,而是要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對文本進行深度學習與挖掘,讓名篇中的名句感染學生、讓劉禹錫等名家的思想感情熏陶學生,讓學生的思想境界、胸懷格局、思維方式等都相應地發生改變。為了達到這種教學境界,語文老師除了扎實備課之外,還需在課堂上善于進行師生互動,以故意說錯的方式,去試探學生對某問題的理解程度或對某觀點的另類看法。
我們來看看下面的這幾個師生互動片段:
片段一:
師:《陋室銘》中的“銘”字,這個出現在題目中的字,是什么意思呢?
生:銘記吧!
師:是銘文、銘刻還是銘記?或者其他的意思?(故意說錯)
生:銘刻。
生:座右銘。
生:刻骨銘心。
師:同學們覺得哪一個答案更準確一點?書上沒有提到是不?(故意說錯)
生: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后來就成為一種文體。
片段二:
師:“無絲竹之亂耳”,同學們,是什么讓他亂耳?
生:絲竹。
師:是絲線和竹子嗎?(故意說錯)
生:是的。(部分學生還是沒有仔細看書)
生:不是。這里的絲竹指一些琴瑟、簫管等樂器。后來也代指“音樂”。
師:代指“音樂”,這是比喻的修辭手法嗎?
生:不是,是借代。
師:非常好!絲竹這種樂器一般會出現在哪里?是窮苦農家嗎?(故意說錯)
生:不是窮苦農家,應該是出現在比較熱鬧的地方。
師:比方說,集市?(故意說錯)
生:宮廷里面。
師:那么“絲竹”代表哪種類型的生活呢?
生:權位高,地位重,比較富有的生活。
在師生互動交流中,語文老師通過故意說錯的方式,就可以很輕松地試探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雖然學生們的發言不盡相同,但“要允許學生發言有層次”。有層次的發言,才更能凸顯出學生的思考深度與學習真實性;同時,也更能促進語文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與深度交流學習。
添枝加葉,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
一堂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必須有足夠的課堂容量才行;課堂容量的大小,在于語文老師的課前設計,也跟老師的課堂臨場發揮密切相關。中學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環節,讓課堂交流不斷發生、讓師生互動隨時發生、讓質疑探討隨時發生,讓語文課堂靈動而活泛。整個互動交流、質疑探究的過程,對語文老師的課堂駕馭能力、學生把控能力以及教材活化能力,都有著諸多的考驗。
“語文和生活是緊密聯系的,教師只有將語文和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語文的魅力。”如劉禹錫《陋室銘》一文,我在教學中就使用了“添枝加葉”的方式,讓語文和生活產生了聯系,通過一段師生臨場發揮的原創對話,讓學生來當一回劉禹錫或者和州縣的策知縣,把劉禹錫當年在陋室所經歷的某個場景或片段進行了再現或還原,讓學生們更深刻地去理解當年劉禹錫的處境及內心真實的志趣。作為語文老師,我扮演的是策知縣的角色,在班里先后找不同的學生來當劉禹錫,對話就這樣開始了。
師:劉大詩人在不在呀,這間陋室住著可還習慣?
生:習慣啊,這有啥不習慣的?
生:隨遇而安。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生:挺好啊,哪里簡陋了?
師:青苔和青草都快要從臺階上長到房子里了,還不簡陋?
生:苔痕濃綠,草色映簾。這是一種難得的幽雅。
生:苔蘚裝點著階梯,青蔥的草色映入簾內,您來到這么清幽的地方,竟然還覺得簡陋?
師:哈哈哈……我也不跟你貧嘴。你說你這陋室幽雅,那除了我再有人來嗎?誰會與你這種窮酸之人為友呢?
生: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生:呵呵,在這間陋室里,我只和博學之人談笑風生,很少與沒有學問的人往來。
生:我交友不看數量,重在質量。不屑于結交那些酒肉朋友,更不像有的人,看起來朋友很多,但凈是些酒肉朋友。
師:哼,一個被貶之人,又僅有三兩朋友,生活還有什么樂趣(備用語句:我都不知道,你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如果我混成你這副模樣,我都沒臉見家鄉父老了,哈哈哈……)?
生: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這有什么呢?
生:我還有健康的身體、懂我的知己、溫馨的居室、高雅的愛好,夫復何求?
生:我覺得我自己的生活挺好呀,哪里不好了?
生:人活著,心情是最重要的。我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心境,沒有官府文書勞形傷身,我每天都過得快樂而愜意,不像你整天愁眉苦臉的!
在師生對話互動中,我和學生都能夠快速地進入所扮演的角色,并將眼前情境想象成對話場景,能夠在準確把握人物性格與處境的基礎之上,進行模擬對話,讓班里其他學生在觀看對話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的同時,也對劉禹錫的處境及遭遇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也幫助他們準確把握《陋室銘》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整個的對話互動中,老師與學生都是在充分理解與尊重原文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想象與聯想來進行添枝加葉,讓對話內容變得充實飽滿,讓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
刨根問底,讓學生真正理解要義
中學語文教師在自己的課堂之上,除了精妙簡潔的講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們動起來。通過良好的師生互動交流,讓學生們的眼睛動起來,讓學生們的嘴巴動起來,讓學生們的思維動起來,這樣之后,語文課堂才會充滿活力,才會有學習生成,才會讓學生的各種能力都得到有效的鍛煉。想要達到這種效果,就不得不提及師生互動的另一個重要手段,那就是刨根問底。語文老師通過刨根問底式的持續追問,會讓學生們的思維力專注起來,讓課堂提問和學生的思維空間更有層次感,會讓師生互動由淺易逐漸走向深難。
來看看我在《陋室銘》的教學中,是如何嘗試“刨根問底式”提問與學生進行良好互動的。
師:同學們,思考一下,劉禹錫寫《陋室銘》到底是想要寫什么?
生:寫“陋室”。
師:僅僅只是為了讓大家知道“陋室”嗎?
生:是為了讓我們記住“陋室”。
生:為了讓后人記住他在陋室里度過的那段經歷。
師:記住那糟糕的經歷還是艱苦的環境?沒有正能量,記住又能怎樣?
生:有正能量呀!
生:是為了讓我們記住:無論身處何種困境之中,都要保持一顆積極樂觀的心。
生:像劉禹錫一樣樂觀地生活。
師:像劉禹錫一樣在艱難的環境中保持樂觀,說得非常好。你能不能用一個成語來概括一下?
生:淡泊明志。
生:安貧樂道。
師: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劉禹錫是真的準備一輩子都安于貧困嗎?
生:當然不是。
師: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生:文中一開始就把自己和龍、仙人相比。
生:還把自己與諸葛亮、揚雄相比。
師:這能說明什么呢?
生:這說明他志向遠大。
師:一個被一貶再貶之人,卻仍能有如此豪氣,難怪被稱為“詩豪”。
總之,“師生互動是順利開展教學活動,優化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中學語文老師在自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多積累師生互動經驗,探究可操作性強且適合自己學生實際學情的師生互動策略,提高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頻率與質量,進而達到培養學生互動思維與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作者簡介:
黃禮發,男,漢族,甘肅省慶陽市環縣思源實驗學校教師。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學習任務群視角下的中學閱讀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3】GHB092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