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有機整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德育的重要路徑之一,是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性學科。在新課程標準視域下,培育核心素養已然成為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這就更加突出了課程整體性設計的重要性,需要教學設計的新思路與新方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寶貴的精神“富礦”,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富礦”,對傳播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培育青少年積極向上的精神品質有著關鍵作用。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需要深刻認識到在初中這一“黃金期”培養學生思想品質的重要性,從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有效融合,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樹立起正確積極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基于此,筆者立足于新課程改革縱深發展的大背景,詳細論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必然性以及具體的實踐路徑,以期拋磚引玉,進一步落實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價值。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必然性
(一)德育目標契合
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導向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道德與法治課程同樣肩負著德育重任,是塑造學生人格與道德品質的沃土。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根本目標在于讓學生建立健全的人格,樹立崇高的道德修養,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關修養與人格培養的內容更是不計其數,如《大學》中所點明的教育目的“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荀子所主張的“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由此可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實踐能夠實現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互相作用的意義價值,提高教學的效率與成果,讓課堂教學活動更具深刻性與文化底蘊。
(二)教育路徑相似
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方法的分析與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其在方法上存在著較強的共通性——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言傳身教等教學方法不僅是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路徑,更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率與成果發展的重要保障。正因為教育路徑的相似性,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融合才能夠渾然天成,發揮出“1+1>2”的實際效果。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路徑
(一)堅持目標導向,立足核心素養,深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靈魂,指引著教師如何教與學生如何學,是貫穿教學全過程的重要主線。因此,要想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課程教學內容深度融合,教學目標的設計就顯得格外重要。科學的教學目標能夠為教學活動規劃方向、預設教學成果,已成為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因此,在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制訂出相對應的融入目標,為后續的教學規劃奠定基礎。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圍繞核心素養中不同學段的具體要求展開目標設計,其中初中階段在政治認同這一核心素養中,明確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自豪感,這一具體要求為后續的教學設計提供了指導方向,也是教師制訂融入目標應當遵循的綱領與方向。在此基礎上,教師在確立融入目標時需要立足于新課程標準的宏觀指導,并結合教學內容,制訂課時目標。
以《家的意味》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在制訂本課的課程目標時,教師就需要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路徑,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制訂相對應的教學目標(如表1所示)。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實踐活動中,教師需要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制訂相對應的融合目標,為后續教學活動奠定基礎,促進教學活動順利落實開展。
(二)深研教材內容,聯系課內課外,深化學習成果
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托,也是學生進行學習的關鍵工具,因此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需要認真研讀教材文本。通過對部編版初中教材的分析與深研,我們可以發現教材中蘊藏著不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與切入要點,如果教師能夠悉心發現并開發利用,便能夠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內容自然融合,使其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深化學生最終的學習成果。同時,教師不能只著眼于課內資源的開發,還需要結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與教學要求,適當引入課外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友誼之樹常青》的教學為例,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教材中運用了《論語》中關于有益的朋友和有害的朋友的論述,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交友識人之道。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進一步的探討,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讓學生感受中國古人交友的智慧與友誼的深刻。例如:教師可以引入“桃園三結義”“高山流水”“管鮑之交”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友誼的故事,讓學生更具象化地理解交益友的重要性,并且感受友誼在人生長河之中的重要價值。這一教學設計從課內出發,向課外延伸,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故事深化了學生對友誼的理解與領悟,進一步提高了教學的效率與水平。同時,教師還可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篇章引入教學活動,用文字的力量與精神烘托教學氣氛。例如:在學習七年級《奏響中學序曲》這一課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王之渙《登鸛雀樓》激勵學生在新的學習階段再接再厲,不斷前行;在《做有夢想的少年》這一課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入鄭燮的《竹石》,鼓勵學生執著夢想,堅定信念,奮勇向前。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融入讓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具歷史厚重感與文化氛圍,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又進一步深化了學生的感受與理解。
除此之外,教師不能只著眼于理論教學,更應該拓展自身的教育眼界,推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真正讓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核引領學生的發展、升華學生的感悟,讓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成為指導學生成人成才的精神力量。在此目標指引下,教師需要著眼于開發本地的教學資源,利用好本地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基地,讓學生從教室走出去,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應用感悟水平。以福州市為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假期時間,走進福州市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福州林則徐紀念館、中國船政文化景區、福州市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等,在感受歷史底蘊與現代氣息的過程中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與民風民俗,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思想情感。
(三)創設主題活動,豐富教學手段,引發深度思考
在教學活動中,深化學生的思考與感悟,教師就需要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翁。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理論性較強,容易形成“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樣態。在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域下,為讓教學設計真正發揮效能,教師需要樹立創新意識,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設計上更多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與思考,積極開展辯論、分享、演講、探討等凸顯學生主體性的主題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實現教學效率與成果的雙重性發展。
在《國家利益至上》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管仲相齊”“張騫出使西域”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讓學生跨越時空的距離,結合歷史背景,感受不同時代背景下偉大歷史人物將國家利益置于首要地位的共同選擇,讓學生理解“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重要意義,并在此基礎上補充歷史人物為維護國家利益所作出的重要舉措。在完成教學活動后,教師可以再將關注點轉回到歷史人物身上,讓學生分為兩組,分別站在管仲與張騫的角度,就“國家利益至上”的話題展開討論,結合人物的時代背景、歷史選擇以及所學知識,對人物的行為進行分析、對思想進行揣度,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國家利益至上的重要性,既深化了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內涵本身的思考與理解,又強化了對教學內容的體會與感受。
再如:在《尊重他人》這一框的教學中,教師以儒家思想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理念為立足點,引發學生討論與思考,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學活動后,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課后實踐活動的方式,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環境入手,設置“校園尊重日”主題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發現并演繹校園中的不同角色,并結合所對應的特定情境展示如何對該角色表示尊重;在活動結束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總結并分享如何對校園中不同角色表現出尊重以及表達尊重的重要性。在《誠實守信》這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先引入“一諾千金”“立木為信”的傳統故事,并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如果你面臨這樣的問題,你會怎么做呢?”“在生活中,我們有沒有遇見過類似的情況?又該如何選擇呢?”諸如此類的問題情境能夠讓學生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進一步深化體驗,從傳統文化故事中領悟誠信的價值,并充實其現實生活。
(四)豐富評價體系,貫穿教學過程,優化評價成果
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確定學生學習成果的關鍵方式,更是教師優化教學設計的有效依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融合,既是內化過程,又是外化過程,因此教師的教學評價就需要打破局限性,不能僅關注筆試分數,而要兼顧學生“知情意行”的各個方面。
首先,教師需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考核納入評價內容,在教學中通過提問等方式及時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其次,教師還需要拓寬自身的教學視野,著眼于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評價,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與價值觀。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課堂反應與表現,評價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感興趣程度,并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后,教師可以拓展課堂活動、課外實踐活動,豐富評價活動與手段。例如:在《幸福和睦的家庭》一課中,教師向學生滲透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就可以在課后布置實踐作業,檢驗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
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評價中還需要積極使用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以及終結性評價,以此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提高教學的效率與成果。以《以禮待人》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你是如何評價楊時和游酢的行為的?”教師通過學生的課堂回答生成形成性評價,及時向學生反饋其學習狀況。
在新課程改革縱深發展的大背景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相結合既順應了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助力學生思想品質的正向發展,這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的重要著眼點。因此,教師需要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策略,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切實有效的教學手段,讓道德與法治課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渾然天成。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不斷拓寬自身的教育視野,從宏觀與微觀著眼,確定融入目標。同時,教師也要學會挖掘與延伸課內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讓學生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師還需要設計主題活動,優化課堂氛圍,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跨越時空,感受傳統文化的意義價值,深化對課程內容的思考與理解。最后,教師還要注重教學評價的創新與發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滲透“保駕護航”,使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活動更上一層樓。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