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學習困難生(以下簡稱體育學困生)的定義具有多維度特性,主要是指在體育學習進程中,與同年齡段的學生相比,在掌握體育知識、技能以及參與體育活動方面有顯著困難的學生。面對此類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首先給予正確引導,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幫助其達到初級標準。研究影響體育教學中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調整方法,對于提升體育教學質量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針對這些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幫助體育學困生形成積極鍛煉的體育觀,促進小學生在人格和身體機能方面實現健全發展。
一、體育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通過對學困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我們發現,體育學困生的形成往往有以下原因:
(一)學校因素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未將體育課置于應有的位置,對體育課的重視程度不足,無法保證體育課的課時量,致使教師和學生對體育課產生誤解,進而出現輕視的心理。特別是農村地區的學校,師資力量較為薄弱,多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體育教學,這些都制約著學生體育素質的發展。
1.教師關注不全面。
在以往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容易忽略體育學困生。經常有教師覺得在指導體育學困生的時候耗時又費力,在短時間之內看不到成果,于是大部分教師開始有了放棄這部分學生的念頭。事實上,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創新教學手段,不僅能提高體育學困生的體育成績,還能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科研能力。
2.課程設置不合理。
教學內容設計缺乏多樣性,枯燥的學習模式導致學生產生單一的學習成長心理。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指導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致使體育學困生總是得不到適合他們水平的教育指導。從內容上來看,技術難度大、枯燥的運動項目往往會引起學生的畏難情緒,學生練習不積極,甚至不愿意行動起來。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模式化,不關注學生的興趣,忽視學生的年齡、情感特征,也影響了學生在練習中的積極性。
(二)家庭因素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往往是家長的縮影。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引導起著重要作用。一個家庭的體育鍛煉氛圍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習慣養成。因此家長在家庭日常教育中,也應更加注重對孩子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
1.家長的受教育程度。
家長的受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筆者所任職的學校地處偏遠,學生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往往容易忽視孩子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
2.對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
長期以來,部分家長一直存在著重學習成績而輕體育鍛煉的觀念。健康的身體是孩子成長之路上至關重要的基石,更是其生活與學習的根本保障。一方面,在個別家長的認知里,體育課等同于做游戲,他們擔心孩子會“玩物喪志”,故而將文化課視作重中之重,認為體育課只會讓孩子分心。另一方面,家長懼怕孩子在運動場上受傷,憂慮會因此耽誤孩子學習。誠然,參加體育運動確實存在受傷的風險,然而不能因為風險的存在就對其加以禁止,否則孩子將成為溫室里的花朵,身體機能得不到發展。
(三)個人因素
1.生理因素。
隨著時間的緩緩流逝以及年齡的不斷增長,學生的身體機能也在持續地發生著變化。普遍而言,體育學困生主要是因為身體素質欠佳、肢體協調性不足,故而對課上練習難以提起興趣。此外,還有一部分學生因不良飲食習慣致使身體偏胖、偏瘦,進而在體育活動中力不從心。體育運動是借助人體運動參與系統完成的,影響運動技能的因素由靈敏、反應、耐力、力量、協調性、空間感等多種能力有機綜合構成。因此,一些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會面對更大的困境。
2.性格因素
體育學困生在課堂練習中通常欠缺積極性,意志相對薄弱,遭遇困難時容易退縮,缺少克服困難的頑強毅力。對于像耐久跑之類較為枯燥的運動,學生學習興致不高,并且常常對自身能力心存疑慮。此外,有一小部分學生性格較為內向,在課堂上表現得不夠活躍,容易被教師忽視,當遇到不懂或不明白的技術動作時,他們不敢向教師請求幫助,在集體活動中的適應能力較弱。長此以往,這些學生便會缺乏自信心,對體育活動知難而退。
3.動機因素。
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活動的內部動力,同時也是激勵與指引學生開展學習的內在需求。它與學生的學習興趣、需求、個人價值觀、態度、志向水平以及外來鼓勵緊密相關。有些學生對體育學習和鍛煉目的認識比較模糊,不明確為何要參加體育鍛煉,也不清楚體育鍛煉的益處有哪些。他們對體育課的態度僅僅局限于對結果的追求,而非真正投入其中并熱愛體育運動。
二、轉化體育學困生的對策
(一)創建師生良好課堂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構建良好的師生課堂關系,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關鍵意義。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態度以及與學生的相處方式也是提升學困生參與鍛煉積極性的重要因素。教師若在課堂上不茍言笑,會拉開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產生恐懼心理。教師應利用課余時間,更多地親近學困生,以觀察、交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消除彼此的陌生感,建立師生間的信任,嘗試與學生成為朋友,探究學生學習困難的緣由,如是不喜歡教學內容,還是某些項目存在薄弱處等。教師要善于挖掘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貼近學生內心,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二)借助體育游戲增強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生鍛煉的積極性
體育游戲作為教師體育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在小學生體育課堂教學中應用廣泛,是小學生頗為喜愛的活動形式。低年級學生在課堂上維持注意力的時間往往較短,采用游戲的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練習興趣。教師在選擇游戲時,應根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自行設計游戲內容,以實現教學目標,增強學生的練習興趣。
(三)采用激勵性評價方式,提升學生心理素質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表揚和鼓勵能夠有效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不安與恐懼心理。一句表揚鼓勵的話語,能讓體育學困生在學習運動技能或參與體育活動時,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認可。這不但能給予學生勇氣和信心,甚至還能加快學生學習掌握動作技能的進程。然而,在教學中運用激勵性評價需注重方式方法,正確的鼓勵和引導絕不是一句簡單的“你真棒”“做得好”,而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有效且恰當的評價。
(四)尊重學生差異,樹立體育鍛煉的自信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全力保護并培養體育學困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教師應協助學生切實有效地分析自身的優勢與不足,通過正確的引導方法,探尋學困生擅長的學習領域。在進行一些學生存在“短板”的技能項目練習時,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保護與幫助,以提升學生的安全感,鼓勵他們嘗試多樣化的體育活動。
(五)加強家校聯合,共同促進學生轉化
家庭教育是落實體育教育的重要途徑。教師需通過多種方式與家長保持緊密聯系,了解體育學困生的日常行為習慣,探尋家庭環境是否能夠為提升體育技能提供指導。教師要協助家長解決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遭遇的難題,并引導家長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同時為體育學困生制訂合適的家庭體育鍛煉項目,幫助學生有效提高身體素質。家長還可以開展家庭趣味游戲、家庭競賽等活動,在培養孩子體育鍛煉意識的同時,增進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關系。
在“五育并舉”的教育大背景下,身為青年教師,我們應轉變對待學困生的態度,接納他們的不足之處,以善于發現的眼光探尋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包容并理解學生,推動這一群體的進步與發展。轉化學困生、提升教育質量乃是一項長期、復雜且艱巨的教育系統工程。對于體育學困生的教育問題,不僅家長、學校、教師需要付出努力,學生自身也要努力配合并克服。只有教師以笑臉面對學生,學生才會以笑臉回應;只有教師給予學生縷縷陽光,學生才會成長為參天大樹。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