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瑣事指的是日常生活中需要處理的一些小事情,主要有以下兩種表現形式:
一、從人物自身的角度出發
1.人物在特定背景下所做的事情。這里的背景指的是人物或事件所處的環境。如《背影》中“買橘子”這一情節,作者是這樣進行交代的:“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變賣典質”“又借錢辦了喪事”。但在這樣特殊的背景下,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依然堅持送“我”到車站,依然去給“我”買橘子,這就使父親的形象一下子高大了起來。
2.人物在特定狀態下所做的事情。這里的狀態指的是人表現出來的狀態。如《背影》中父親去柵欄外買橘子這一情節,作者是這樣寫的:“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這“一穿一跳一爬”,如果對于身手敏捷的年輕人或對于一個身形勻稱的人來說,可能是一件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情;可父親不僅年紀大了,還體態偏胖,這樣狀態下的父親為“我”買橘子,他對“我”的關心,足以觸動讀者的心。
二、從“我”的角度出發
1.別人在“我”特定的狀態下,為“我”做的事情。如魯迅在刻畫藤野先生時,就寫了他批改作業、幫助“我”解決問題等瑣事,但他是在別人都對“我”有偏見的時候為“我”做事,摒除了民族偏見,給予“我”最無私、最真誠的幫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的行為是偉大的。
2.以“我”的身份為主導角色。每個人在生活中往往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如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我”不僅記錄了擁有作家、長者、父親、丈夫等不同身份的魯迅,而且“我”筆下的魯迅,和別人筆下怒目圓睜的魯迅也不同。“我”寫的魯迅常常是笑的,他的笑明朗、會心、歡喜,這就為讀者展現出了一個集勤勉的作家、呵護孩子的父親、體諒年輕人的長者、尊重妻子的丈夫于一身的魯迅,令人印象深刻。
那么,我們要如何借助日常瑣事來展現人物特征呢?
1.語言幽默:幽默的語言可以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讓讀者易于把握人物的個性特征。如臧克家在《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寫道:“聞先生的書桌,零亂不堪,眾物騰怨”。這里的“眾物騰怨”便寫出了聞一多先生專心致志、不為外事分心的特點。
2.妙用修辭:一篇文章中,修辭是最好的調味品。如臧克家的《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這里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聞一多先生撰寫《唐詩雜論》時的情形,表現出了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
3.刻畫細節:即對人物的肖像、語言、行動等做細致入微的刻畫。如臧克家的《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他從唐詩下手,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兀兀窮年,嘔心瀝血”。通過寫聞一多先生研究唐詩的細節,表現了其專心致志、刻苦研究的精神。
4.欲揚先抑:即在描寫人物時,想褒揚某個人物,卻先從貶義處落筆,使人物更顯豐滿立體。如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中,先寫了阿長說話切切察察,寫她的睡相不好,后寫她給“我”買《山海經》,滿足“我”的愿望,體現了她對“我”的關愛。
有人說:為使人生幸福,必須熱愛日常瑣事。是的,瑣事便是文學創作的絕佳素材。讓我們帶著對生活的熱愛去探索日常瑣事,在瑣事中發掘人性與生活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