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重慶市九龍坡區民主村的街巷間,可見鱗次櫛比的嶄新店鋪,復古霓虹燈牌閃爍著光芒。居民馮文初老人悠閑地走在寬敞平坦的街道上,臉上洋溢著笑容:“這里現在煥然一新,真是我心中向往的生活!”
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是在這里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
隨著民主村二期改造項目的全面竣工,這個承載著幾代建設廠人記憶的社區再次展現“熱氣騰騰”的新年圖景。從協商議事機制的創新到民生工程的高效推進,從文化記憶再生到完整社區生態構建,民主村在持續深化“居民參與式治理”中探索出基層自治的鮮活樣本。
慢——
11次征詢只為改造10余步梯坎
一張桌子、幾把椅子,黨員干部、設計師與居民代表圍坐在一起,改造藍圖在一次次院壩會的討論中愈發清晰。
在二期改造中,九龍坡區繼續將一期改造經驗——“三師進社區”和“五議工作法”落實落細,讓居民全程參與家園建設。每個月篩選出垃圾收運、設施改造、停車管理等熱度較高事項,由社區黨委、城管人員、物業公司、平臺公司、居民代表組織召開民情茶園“議事堂”,讓居民說事、議事、主事,并將意見建議融入解決方案中,用民主的方法共同推動城市管理高頻事項解決。
2024年6月25日臨近中午,暴雨剛過。民主二村5棟前,居民舉著傘、圍著民主村社區黨委書記伍成莉,商議樓棟梯坎坡度和入口方向。
“梯坎能否多設幾階?每階再寬幾公分?”“梯坎出口能否直接對著公路,萬一哪個老年人病了,救護車來了又能多爭取幾秒救命時間。”雷聲雖已遠,雨還是落個不停。居民爭相發言,唯恐聲音被雨聲淹沒。
事實上,為了這10余步梯坎,社區網格員已先后11次到現場聽取居民意見。當天,伍成莉在謝家灣街道民主村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站接訪選民,又有民主二村5棟居民前來提意見。伍成莉答復說,已和城市更新公司、設計師重新設計整改方案。
“我們在尊重以前紋理走向的基礎上進行功能完善,取消單側臺階,在地勢低的一側設置欄桿。”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整改示意圖,伍成莉一一回應一段時間以來居民反映的問題。經過半小時討論,大家一致同意,將臺階入口由側面改為正面,并為臺階加裝防護欄。
“很符合實際。”得到滿意答復后,居民拍手稱贊。
這種“較真”的協商場景,正是民主村踐行基層自治的日常寫照。
居民的參與為社區注入溫度,也讓更新成果直擊需求。窨井蓋美化、保留黃葛樹、改造紅磚房、設施適老化等建議也落實到了項目中。其中,最受居民關注、承載幾代人記憶的蘇式紅磚樓老墻體被保留下來,還在墻體外加設鋼結構和玻璃罩,重構內部空間……
“沒有大拆大建,尊重社區的歷史與文化,我們還能找到原來建設廠的記憶。”馮文初在社區居住超過50年,對改造效果非常滿意。
快——
不到一個月 閑置地變停車場
晚上7點,民主村社區居民李璉直接把車開進了家附近剛投用的臨時停車場。一個月前,他還在為回家停車而發愁,想著怎么才能“搶”到車位。
隨著民主村片區城市更新項目的持續推進,停車難問題日漸凸顯,停車位供需矛盾相對突出,不少路段存在狹窄、不連續、被占用等現象。過去一年間,這一問題也多次成為院壩會討論的主題。
為有效緩解占道停車問題,經過多方協商和溝通,九龍城市更新公司同相關單位就民主村片區修建臨時停車場進行了專題研究,最終決定將實驗二小地塊的閑置地改建為臨時停車場,充分發揮地塊最大利用價值。
據介紹,該項目于2024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改造內容為場地平整后規劃停車位、拓寬兩個車行出入口及增加一個車行出入口、增設兩個消防專用出入口及便民設施等。由于工期緊,項目投入了200余名施工人員采取多工種穿插作業、多工序科學銜接等方式,全力按下建設“快進鍵”。
不到一個月,閑置地就變身臨時停車場,劃定車位419個,智慧停車系統、充電樁等設施一應俱全,還設有2座公廁。
在加速度背后,是精細化治理體系的強力支撐。
九龍坡區堅持把民生工作放在第一位,持續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全力以赴辦好民生實事。針對居民關注的鄰里矛盾、配套缺失、治理體系落后等問題,民主村更新參建各方緊緊抓住黨建統領核心關鍵,抓牢區級平臺公司有力支撐,依托基層智治體系重塑改革機遇,聚焦黨建統領、矛盾化解、民生保障、智慧賦能四大領域,探索城市更新過程中多方共治、網格管理、智慧建設的路徑,構建起全域統籌、快速響應、精準施策的新型治理格局。
2024年,民主村完成建筑改造面積約21.5萬平方米、樓道公共空間改造面積約2.3萬平方米、配套環境改造面積約8.7萬平方米。
準——
以人為本打造完整居住社區
提起社區藝術團,76歲的民主村居民彭其碧止不住地高興。“以前排練像‘打游擊’,沒有固定場地。這次乘上了二期更新的‘東風’,這方壩子就成了我們的排練場地,既平坦又美觀,平日里排練的樂器、舞蹈道具也有地方安置了。”
藝術團的這一公共活動空間只是民主村二期更新的一隅,民主村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吳曉梅介紹,此次煥新還在社區增設了“棋坪”“詩社”等公共活動空間,充分利用閑置資源植入公共配套功能,構筑豐富、有趣的生活場景。
吳曉梅表示,民主村正圍繞“以人為本、便民利民”工作核心,沿用“留、改、拆、增”的改造手法,結合地理特色和居民需求,朝著打造全齡、友好、智慧型完整居住社區前進。
目前,民主村現代社區九大功能場景將社區休閑、商業、文化等多個領域融合到居民日常。文化廣場成為社區的靈魂,綠道與便民市場呼應,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務;黨群服務中心與健康服務站聯動,構建了“一刻鐘生活圈”,讓居民在家門口享受便利;“云上民主村”數字平臺通過整合多元功能,帶來高效便捷的生活體驗……
從基礎設施的全面升級,到數字化治理的創新探索,民主村正以溫暖與智慧書寫一幅嶄新的社區圖景。吳曉梅表示,社區還將從基礎設施、生活環境、智能化服務等方面,繼續有序推進完整社區建設工作,持續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讓民主村呈現出“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的美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