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清晨的陽光爬上山脊,重慶的街巷里已升騰起兩股暖流——社區老年食堂飄散的飯香與普惠托育園傳來的童聲,共同編織著這座山水之城最溫暖的民生圖景。
為了讓“一老一小”得到更多關愛,2024年全市建成老年食堂1695家,成功創建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113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提升至94.6%,“童心相伴”心理健康關愛服務項目惠及16萬兒童……這一組組數據勾勒出的,不僅是“老有頤養、幼有善育”的美好圖景,更是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老年食堂為幸福晚年“續航”
正月十五這天早上,家住北碚區水土老街九龍社區的樵全玉,步行5分鐘來到社區中心,預訂當天的午飯。2024年,九龍社區老年食堂運行以來,她便常常在這里解決就餐問題。
中午12點,已有多位老人在此用餐。這一天的菜品有粉蒸肉、西芹肉絲、炒兒菜、炒豆干、番茄雞蛋湯。當天恰逢元宵節,食堂還提供了湯圓。
兩葷兩素一湯是九龍社區老年食堂的標配,餐食主要以軟爛、清淡為主,65歲以上居民每餐10元,65歲以下居民每餐12元。
“有葷有素有湯,還變著花樣吃,比自己買菜來做方便很多。”樵全玉和鄰居們對社區食堂好評連連。
樵全玉是一位獨居老人,老伴去世后,兒子工作較忙,只有周末才回來。原先喜歡跳舞的她,因為腰椎間盤突出,跳得也少了。
在她看來,獨居的老年生活面臨著很多實際困難,比如突發危險、摔倒、沒有按時吃藥……樵全玉去年就遭遇過一次意外,那天,她剛買完菜回到家就不小心摔倒了,好在家里配備了“銀齡守護卡”,她按下SOS按鈕后,10分鐘左右,網格員就到場施救,協助將她送醫。
從那以后,兒子就勸她盡量不要自己買菜做飯。
據悉,水土街道九龍社區與陵江社區作為老城市建成區,居住著2500多名老年人。老人們的飲食安全與生活品質缺乏有力保障,對便捷、貼心的助餐服務需求日益迫切。
2024年,北碚區民政局、水土街道牽頭,九龍社區協助,引入社會資源新禾醫院,在醫院試點建設九龍社區老年食堂。新禾醫院負責具體建設與運營工作,街道定期對食品安全、設施安全以及服務質量等展開檢查,確保食堂規范有序運行。
目前,該社區食堂服務范圍已覆蓋水土街道九龍社區、陵江社區的7000余位居民。
近年來,重慶各地紛紛探索社區食堂建設,讓大家在家門口吃上既便宜又衛生的飯菜,暖胃又暖心。
為此,重慶還制定了《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實施方案》《老年食堂可持續運營機制改革方案》等,探索形成老年人可負擔、市場主體可承受、發展可持續的老年助餐服務模式。市委深改委將探索老年食堂可持續運營機制納入重大改革項目,規劃建設老年食堂1695個、年服務老年人180余萬人次。
此外,老年食堂的出現,還為老年人休閑娛樂提供了場所。在重慶,居家養老占比70%以上,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將家庭、社區和養老服務機構緊密結合在一起,為老人提供更便捷、舒適和人性化的養老環境。目前,全市已打造街鎮養老服務中心963個、社區(村)養老服務站點10912個,家庭養老床位達5000余張。
讓幼有所“育”不負所“托”
老有所依,小有所養。0—3歲嬰幼兒是“最柔軟的群體”,在守護他們健康成長的過程中,不少家庭對“家門口托育”有強烈的剛需。
劉妍希家住渝北區翠湖柳岸,兩年前,女兒出生,由外婆照料。但去年,外婆經歷了一次手術,對孩子的看護變得力不從心。
這時,劉妍希想到了托育機構。多方咨詢后了解到,重慶的托育市場以專業托育中心和家庭式托育機構為主。家庭式托育機構主要開辦在小區里,專業托育中心主要開辦在商業區,收費標準為每月4000—9000元左右。
“對我們而言,去專業托育中心有一定經濟壓力。”一番考慮后,劉妍希把孩子送到了一所幼兒園讀小班。但一周后,因年齡太小不能適應,孩子又被接回了家。
一次偶然的機會,劉妍希了解到家附近的兩江實驗幼兒園專門針對3歲以下嬰幼兒開設了托育班,?2-3歲孩子的托育費是每月1290元,目前有4個班,每個班有10多名小孩。
在劉妍希看來,這樣的收費標準完全能夠接受。入托一個月后,她驚喜地發現孩子的變化:語言能力進步很大,能夠完整表述自己的需求;回到家后,娃娃也能自主入睡。
“把娃娃送到你們這里來,感覺像‘撿到寶’一樣。”劉妍希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給該幼兒園園長陳余。陳余同時也把這一消息轉發給了渝北區人大代表、渝北慶齡幼兒園園長鄧雪梅。
對于普惠托育服務,鄧雪梅和陳余經常交流。
2024年,鄧雪梅在渝北區第十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提交了《關于逐步推進普惠托育服務的建議》。建議提出沒多久,渝北區入選《2024年中央財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務發展示范項目公示名單》,獲得中央財政項目資金支持。
得知這一好消息,鄧雪梅難掩激動,“群眾的問題解決一個,壓在我心頭的石頭就輕一點。我將持續關注普惠托育工作,為教育民生積極發聲。”
在重慶,“有得托”正一步步成為現實。作為2024年重點民生實事,重慶大力發展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截至2024年10月,全市托育機構達2357個,托位數12.94萬個,包含社區嵌入式托育、用人單位辦托、家庭托育點、托育綜合服務中心、幼兒園托班等多種模式。
為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還共同制定《重慶市普惠性托育機構認定及補助辦法(試行)》,對納入備案管理的普惠性托育機構,按照托大班、托小班、乳兒班分別給予運營補貼,所需經費由市、區縣按比例分擔,并視情況逐步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托得起”也不再是奢望。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托育費用處于合理區間,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普通收入的家庭也能享受到專業的托育服務。
“我覺得這是一個新機會,托育行業將迎來新發展。”鄧雪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