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時聽到這一消息,我激動的心快要跳了出來。”近日,提起去年9月3日那天的場景,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78歲的老人糜良政記憶猶新。
彼時的他,正坐在自家的沙發上,手捧一杯熱茶,靜靜地看著電視。突然,屏幕上出現了一個新聞片段——“秀山巨豐堰順利通過國際灌排委員會的評審,正式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這一天,終于來了。”他興奮地說。
這意味著這座古老水利工程終于得到了重視和保護,也意味著曾經作為多年縣人大代表的他,為巨豐堰修復和保護而付出的努力終究沒有白費。
初識巨豐堰
在清溪場街道,平江河支流泥河從這里穿過,秀山巨豐堰就位于此地。
這個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建筑工程,在過去258年的風雨里,一直守護一方水土,為平江河沿岸的廣袤沃土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秀山縣志》中有“平渠引溉,利潤千頃”的說法。
而糜良政與巨豐堰的故事,從他年輕時便開始了。
“巨豐堰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是集防洪、灌溉、排沙等功能于一身的樞紐工程,其布局合理、結構科學,是丘陵山區引水灌溉樞紐的典范。”糜良政說,他是秀山本地人,小時候經常在巨豐堰附近玩耍。可隨著時光流轉,這座古堰漸漸顯露出破敗的痕跡。
“巨豐堰的老化,不僅是農業生產的痛點,更是秀山文旅資源的損失。”早在2000年,糜良政開始關注到這一問題。當時作為秀山自治縣人大代表的他,深入了解了巨豐堰的現狀,并思考修復與保護的可行性,他要為這座百年古堰做些什么。
2002年,糜良政首次向秀山自治縣人大提交了對堰渠進行整修,恢復其灌溉功能的建議。然而,由于資金不足和技術難度大等原因,相關部門并未給予太多支持。
盡管如此,糜良政并未放棄,他走訪農民、深入調研、跟進監督,不斷向縣水務部門反映問題。他明白,如果不修復巨豐堰,縣域的農業生產將受到嚴重影響,還會讓這一歷史遺產慢慢湮沒在時間的長河中。
幾年的呼吁沒有白費。隨著梅江大灌區項目資金到位,巨豐堰的部分渠段開始得到修復。雖然這一階段的修復工作僅僅解決了小部分問題,但這對于糜良政來說,卻是一次重要的突破。
“巨豐堰的未來似乎有了新的可能。”糜良政看到了希望。
關注從未停止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巨豐堰下游的灌區被納入縣城規劃建設用地范圍,灌溉用水需求逐漸減少,巨豐堰的修復工作再次面臨挑戰。
2012年,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糜良政提出了《關于加快修復水庫河流灌區內的埝渠溝塘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議》,但因為巨豐堰下游地區的規劃調整,這部分工程被迫擱置。
盡管困難重重,糜良政還是滿懷希望,持續提出代表建議:2016年12月18日,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十七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提出《關于保留修復巨豐大堰的建議》;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十七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提出《關于對巨豐大堰部分堰渠進行保護和整治的建議》,建議水務部門、文旅部門對巨豐堰進行文化遺產保護,既要恢復其灌溉功能,又要保存其文旅價值。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2021年6月20日,糜良政得到了秀山自治縣水利局對自己建議辦理的復函。
該函表示,2020年6月以來,縣水利局將巨豐堰申請世界古灌溉文化遺產工作提上了議事日程,并于2021年4月委托中國水利水電研究院編制《巨豐堰灌溉工程遺產研究評估報告》和《巨豐堰灌溉保護規劃》。
從2000年到2021年,糜良政連續四屆當選為縣人大代表。20余年間,他用執著和堅守關注著巨豐堰的留存和保護。2021年以后,年逾古稀的糜良政雖然不再擔任縣人大代表,但是他對巨豐堰的關注從未停止。
走上申遺之路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于2014年設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促進灌溉工程遺產保護、總結傳統灌溉工程優秀的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國人熟悉的都江堰、東風堰、鄭國渠、靈渠等,都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2020年,重慶市水利局剛剛成立水文化研究院,正對重慶的水利遺產進行挖掘、梳理。在得知巨豐堰存在的價值后,大家十分欣喜,并組織專家團隊進行考察。經過深入挖掘,專家團隊認為巨豐堰的修建,對秀山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古堰也見證了西南地區民族融合的歷史進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
隨著更深入的考察,驚喜不斷傳來:專家們發現,巨豐堰雖始建于200多年前,但仍然保存完好。渠堰總長41.5公里,至今仍發揮灌溉功能,后經進一步完善,灌溉范圍延伸至1.6萬畝。
“巨豐堰的‘立體化’灌溉工程體系,是適應丘陵山區灌溉需求的典型代表,也是古代秀山人民治水用水的智慧結晶。”重慶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巨豐堰的三拱橋,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仍在使用的砌石渡槽,而其形成的“渠-渠-河”三層立交形成了高水高灌、低水低灌的特色灌溉模式。
2024年,秀山巨豐堰申遺成功,前后歷時4年。重慶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重慶市水利遺產保護工作的一項重大突破,填補了重慶市世界級水利遺產的空白,對助推水利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水生態環境保護等具有重要意義。
巨豐堰的守護者們
當巨豐堰被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的消息傳來,秀山的街頭巷尾一片沸騰。“感覺特別自豪!”市人大代表、清溪場街道黨工委書記王珂說。
王珂生長在秀山,他熟悉每一條小巷、每一座山崗,也熟知巨豐堰那條蜿蜒的灌溉渠。
“這座堰早在清乾隆年間就已經建成,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堪稱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瑰寶。它不僅是治水工程,更像是一部流動的歷史書,字里行間是先人的智慧與奮斗。”王珂說,他明白,大家不僅僅是在保護一座水利工程,更是在保護一種流淌在秀山人血液中的文化與精神。
“這座堰的保護,已經不僅是秀山的事,還是整個重慶的事。”據王珂介紹。
如今,巨豐堰已逐漸成為秀山乃至重慶市的水利文化名片,但這僅僅是開始。當前,秀山自治縣已制定《秀山巨豐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現狀保護工作實施方案》,旨在建立健全巨豐堰灌溉工程遺產保護體系。
在2025年1月召開的市六屆人大三次會議上,王珂提交了關于加強對巨豐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利用的建議,建議市政府統籌安排,設立巨豐堰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專項資金,專門用于遺產常規保護、日常修復、開發利用。
未來,巨豐堰將成為一個文化旅游的熱點,而這背后的守護者們,將繼續為它的傳承而奮斗。“我們要用心去保護它,用行動去傳承它,讓每一個來秀山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獨特魅力。”王珂笑著說,巨豐堰的故事,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