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零基預算改革
2024年,渝中區人大常委會持續深化人大工作體制機制改革,干出一件“大事”——探索監督零基預算框架下的全成本預算績效改革,并取得了積極成效。
具體而言,該區結合實際,從小切口出發,選取環衛維護和老舊小區改造兩個項目,打破基數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不考慮原來預算安排和支出水平,轉而重新考量項目當下實際狀況,以零為基準點,即將預算項目視為全新起點,重新進行全面、細致、多維度評估。以環衛維護這一項目為例,該區通過零基預算實現預算降本578萬元。
從零出發
2024年3月,一項關于在零基預算框架下的全成本預算績效改革試點在渝中區拉開。
什么是零基預算?它如何助力部門預算編制的優化?
作為一種全新的預算編制理念,零基預算的核心理念在于從零開始審視每一項支出,而非基于歷史數據或固定基數進行預算,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比如:某部門上一年度預算為100萬元,如果沿用“基數+增長”的老辦法,那么該年度預算會以100萬元作為基數,再增加當年新增的項目支出,基數就后會越來越大。
而零基預算強調的是打破原有支出固化格局,以零為基礎,根據部門當年工作安排,確定項目核算經費,確保每一分錢用到“刀刃上”。
但和傳統預算編制模式相比,零基預算所需的人力和時間成本較高,因此在項目的選取和示范打造上,顯得尤為重要。
考慮到此,2024年,渝中區選取環衛維護項目和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全力探索零基預算框架下的全成本預算績效改革。
從零開始,如何來保證預算更加精準?
“傳統的預算編制都是按老辦法做,這種方式雖然簡便,卻可能忽略實際需求的變化以及某些非必要開支的縮減空間。”渝中區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稱,因此,渝中區開展了多方調研,在制定標準時,確定了主次干道清掃保潔及公廁分級維護的定額標準,包括76項內容。
同時,根據道路清掃日均人流情況、日清掃頻次、作業質量標準、清掃時點(時段)、同時段所需一線作業人數等要素,分為ABCD四個類別。
比如:A類道路人流量較大,清掃保潔的需求也更大,根據人均保潔面積,估算出每天需灑水作業2-3次、洗掃作業1-2次,每周還需1-2次人機配合沖洗。
然而,D類道路的人流量相對較小,按人均保潔面積估算出,灑水作業和洗地作業平均每天只需0.5-1次,每月需1次人機配合沖洗。
“不同的區域,對清掃保潔的需求也不一樣,所以應該重新按實際所需來確定預算規模,體現區別。”渝中區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稱,通過綜合運用作業成本法、比較法等方法,厘清區環衛中心等4家單位2022-2023年環衛維護項目成本要素、內容和結構,了解歷史水平和行業平均情況,篩選、剔除無效和低效成本,算清必要、必須和有效成本。
正是有了更加精準的零基預算框架下的全成本預算績效,渝中區在環衛維護這一項目中,實現預算降本578萬元。
破除基數
近年來,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而《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更是明確提出“深化零基預算改革”,零基預算的理念被更多地推廣、應用和實踐。
渝中區人大常委會將其作為深化人大工作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措施,率先探索零基預算框架下的全成本預算績效改革試點,探索多方協同推進工作機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預算績效管理的決定》,要求區政府深入推進績效指標庫和標準體系建設,并督促區政府出臺《渝中區全面深化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意見》,制定《渝中區全面深化預算績效管理五年行動計劃》。
“構建在零基預算框架下的重點領域績效指標體系,要素重組是關鍵。”渝中區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主任李瑜波表示,這也是渝中區把現代企業管理的績效理念融入政府治理中,將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應用到預算績效管理全過程的具體做法。
下一步,渝中區人大常委會還將按照區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持續加強預算監督,強化跟蹤問效,督促區政府進一步探索開展部門整體零基預算改革試點。
不留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探索零基預算框架下的全成本預算績效改革試點的監督,也是渝中區人大常委會“531”預算審查監督機制的其中一環。
2024年,渝中區委深改委將完善預算審查監督機制納入民主與法制領域重點改革事項,初步形成了具有渝中辨識度的人大“531”預算審查監督標志性成果。
其中,“5”指的是預算審查監督五大重點,分別是預算績效、政府債務、審計查出問題整改、重點支出與重大投資項目、部門預算五個方面的重點監督事項;“3”指的是政府債務管理情況季度報告制度、預算調整及時報告制度、完善預算聯網監督“四級+”會議制度;“1”指的是績效指標標準化體系。
不僅如此,渝中區人大常委會還督促區政府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區委工作要求,積極引導財政資金加大對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投入力度,重點保障重大戰略、重點任務及重大項目支出。
2024年,渝中區人大常委會推動完善預算公開評審工作,評審部門15個,評審項目52個,涉及金額7.2億元,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督促區財政收回兩年以上的上級專款和本級項目結轉4.65億元,統籌安排用于民生改善、產業結構調整等領域,確保財政資金用在保障全區高質量發展的緊要處、民生領域的急需處。
渝中區人大常委會還推動構建起覆蓋全區76個部門的預算績效指標體系,督促區政府將部門預算績效管理情況和評價結果納入政府目標管理考核指標體系中進行單列,在壓力指標全覆蓋基礎上,搭建教育類、社會保障和衛生健康類等核心指標800余條,涉及120多個具體項目。
“在這個過程中,績效再評價力度加大,效果也十分顯著。” 李瑜波介紹,2024年渝中區推動納入再評價的項目由2023年的30個增加至222個,涵蓋資金18.5億元。同時,督促區財政將績效評價結果直接與預算安排掛鉤,直接獎勵或扣減了5個區級部門的2024年公用經費和一般性項目支出。
正是通過這項民主與法制領域重點改革,2024年,渝中區人大常委會對全區40個重點民生項目績效運行情況開展了重點監督,在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積極回應群眾期盼,監督資金達8.9億元。同時,對區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的15件民生實事開展跟蹤監督,有力推動項目的完成。
如選取市民高度關注的老舊小區改造提升等項目作為預算監督重點,出臺《關于切實有力有效推進城市更新工作的決定》,每年開展城市更新重點項目專題調研,并在常委會會議上進行滿意度測評,持續追蹤《決定》落實情況,讓群眾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
“為確保改革順利推進完成,我們在體制機制上也進行了相關探索。”李瑜波介紹,如成立區人大常委會預算審查服務中心,將預算聯網監督向縱深推進。
據悉,該區2024年通過預算聯網監督發現5大類問題,督促財政部門對14個存在預算執行問題的部門發函提醒,收回資金1724萬元,用于保障經濟發展和民生需要。該區人大常委會預算聯網監督案例還被全國人大常委會選入地方人大預算聯網監督系統建設和使用典型案例匯編,獲肯定并在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