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教育家精神既需“點燃”,更需“自燃”。善于自我培育者,將與時俱進、日趨高遠。教育家精神源于“愛”,愛教育,愛學生,愛知識,愛創新;樂于“做”,做德育,做教學,做教研,做學問;精于“寫”,寫反思,寫敘事,寫論文,寫專著。深深愛,好好做,慢慢寫,教育家精神將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關鍵詞】教育家精神 教育之愛 教學研究 教育寫作
教育家精神,作為時代的光輝與引領,蘊含著“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這些精神特質不僅照亮了教育的道路,更為每一位教育者樹立了崇高的標桿,引領著教師在教育的田野上辛勤耕耘,不懈追求。那么,教師如何自我培育這種崇高的教育家精神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三方面著手。
一、深深愛:教育家精神的動力源泉
愛既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能力。教師的愛,是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概念。“深深愛”是教育家精神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愛,可讓教育者找到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并因此矢志不渝、甘于奉獻;對學生的深情厚愛,則促使教育者因材施教、啟智潤心,并把學生的進步和成長作為自己最大的欣慰;對專業知識的癡迷熱愛,驅動教育者讓自己有能力去啟迪智慧、點亮心靈;對教育創新的執著追求,則引領教育者不斷突破、勇攀高峰。這份深沉而熾熱的愛,不僅可滋養教育者的靈魂,更為其提供不竭的動力,使教育者在教育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成就卓越。
熱愛教育事業,是每位教師應有的深厚情懷。教師應將教育視為人生的重要使命和追求,無論是身處簡陋的鄉村,還是繁華的城市,都能懷揣一顆熱忱的心;面對各種挑戰與心結,都能始終堅守崗位,保持對教育工作的積極態度和滿腔熱情。從站上講臺的那一刻起,教師就應滿懷激情、滿面春風,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用愛與智慧點亮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潛能,引領學生勇敢地追求夢想,走向更加寬廣與光明的未來。
熱愛所有學生,應當是每位教師內心最真摯的情感流露,也是教育工作的堅定基石。這種愛,既體現在教師慈祥的目光、溫柔的話語和親切的行為上,更深深地植根于因材施教、尊重差異、信任潛力、嚴格要求的教學理念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要將視線投向學生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要積極主動地傾聽學生的聲音,了解學生的需求,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發掘學生的個性特長。無論學生的成績如何,性格如何,家庭背景如何,長相如何,教師都應以一顆初心、一份愛心和一份同理心,平等而真摯地對待學生。
熱愛專業知識,應當是每位教師職業生涯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和課程標準,不斷探索教育的真諦,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傳授知識,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勇于提問、敢于質疑,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了不斷提升自我,教師需要手不釋卷,筆不輟耕,時刻關注教育領域的最新動態和研究成果,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理念和方法。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探索真知、發現真理,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熱愛教育創新,是每一位優秀教師應有的品質,也是推動教育教學不斷進步的關鍵所在。教師不僅要善于提煉自己的教學理念,更要勇于嘗試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還應注重反思和改進,時刻關注教學效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以語文課堂為例,教師將新課標理念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從“融”字入手,實現文本解讀與課標的深度融合,教案設計與課標的巧妙融入,課堂教學對課標的靈活融化,以及學習評價與課標的全面融匯。這樣的創新實踐,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還能夠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同時,教師還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借鑒他人的成功做法,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理念,為教育教學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教師的“愛”,是影響學生發展、提高教育質量、推動專業成長、享受教育幸福的動力源泉。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唯有熱愛可達教育勝境,唯有熱愛方可培植教育家精神。
二、好好做: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旨
教育是一門“做”的學問。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旨在于“好好做”。教育者通過做好德育,踐行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塑造學生的高尚品格;通過做好教學,展現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激發學生的潛能與創造力;通過做好教研,秉持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推動教育的改革與進步;通過做好學問,堅持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為社會的文明與進步貢獻力量。這樣的“好好做”,正是教育家精神在教育實踐中的生動體現與深刻詮釋。
做好德育,意味著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品德楷模,通過自己的言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公民意識以及團隊協作精神,幫助學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為提高德育實效,不妨嘗試“做學生角度的德育”,即做“學生視角、學生喜愛、學生受益”的德育。
做好教學,是教師的基本職責所在。這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并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確保學生能夠真正掌握知識,提高學習能力。筆者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逐漸實現了從“語文教我”到“我教語文”再到“教我語文”的蛻變。“語文教我”階段,筆者初涉語文,以求知者的身份,從語文中汲取知識、智慧和情感,不斷積累和提升自我;“我教語文”階段,筆者將自己所學的語文知識、技能和理念傳授給學生,通過教學實踐,不斷深化對語文的理解和感悟;“教我語文”階段,則不再局限于傳授或學習具體的語文知識,而是開始反思、探索和創造,從更廣闊的視角和更深的層次上理解和運用語文,實現自我超越和升華。
做好教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通過自主研修和校本教研,可以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提升教學效能,還可以與同行交流教學心得,以此深入探索教育教學的本質和規律,增強自己的學術素養和研究能力。為此,教師既要有“教學思維”,更要有“教研思維”。而從教學思維到教研思維,需要一種“起承轉合”,即反思與求索(起)、嘗試與提煉(承)、吸納與突破(轉)、遷移與拓展(合)。
做好學問,是教師不斷追求卓越、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體現。這需要教師保持對知識的熱愛和追求,在“某一點”或“某一塊”上,通過廣泛閱讀、深入思考、長期實踐,以“深挖洞、廣積糧”的方式,增加自己的知識厚度,形成自己的學術成果,并將其應用于實際教學之中,以此推動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比如,筆者在“陪讀名著”這“一塊”,做了較長時間的努力,論文、專著均有所斬獲。
做好德育、做好教學、做好教研、做好學問,是教師實現自我價值、履行神圣使命的必由之路。這四個方面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共同構成教師工作和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內容。
三、慢慢寫:教育家精神的繼往開來
教育寫作,是傳承與發揚教育家精神的重要途徑。通過寫教學反思,教育者不斷錘煉自身的育人智慧,使每一次教學活動都能觸及學生的心靈、教育的本質;通過寫教育敘事,教育者傳遞著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使每一個故事都能成為啟迪學生精神的寶貴財富,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向上臺階;通過寫教研論文與教育專著,教育者秉持著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讓每一份文稿都成為推動教育改革與創新的思想火花。這樣的“慢慢寫”,不僅是教育者個人專業發展的軌跡,更是教育家精神在文字中得以延續與發揚的生動實踐。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審視的明鏡,它促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深度剖析,發現不足,明確方向,從而不斷優化教學策略,提升教學質量。這一過程,不僅是對學生負責的表現,更是教師通往“真善美”之境的最佳通道。求真,即客觀審視教學得失;向善,即不斷完善自我人格;唯美,即努力追求藝術境界。
教育敘事,是以筆為媒、以文傳情,用生動的情節、鮮活的人物,將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寓于其中,讓讀者在品味故事的同時,領略教育的真諦。教育敘事不僅能夠激發教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更能夠推動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追求卓越。正所謂,敘教育之事,揚夢想之帆,探成長之理。筆者認為,教育敘事可從“敘教”“敘育”“敘研”“敘修”四個方面著手。敘教,教天地人事;敘育,育生命自覺;敘研,研教材教法;敘修,修慧眼禪心。
教研論文和教育專著,是教師科研成果的璀璨明珠。它們凝聚著教師的智慧和汗水,是教師對教育規律的深入探索和對教學實踐的深刻總結。通過撰寫論文和專著,教師得以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系統化、理論化,為教育實踐提供有力的支撐。同時,這些成果的發表與出版,也能夠提升教師自身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為專業成長開辟更廣闊的道路。
教研選題直接關系到教研論文的質量與價值、研究方向的深度與廣度,以及研究成果的創新性與實用性。一個精準且具有前瞻性的選題,能夠引領研究者深入探討教育領域的關鍵問題,推動教學實踐的改進與創新,進而促進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筆者認為,教研選題,可傾向于“熱愛”,即挑選那些能夠點燃自己熱情、激發濃厚興趣的課題;亦可聚焦于“時鮮”,即敏銳捕捉教育熱點、持續關注焦點議題、深入關切痛點問題、積極尋找研究錨點;還可追隨于“感覺”,譬如,在某個特定場景中有所觸動,聽聞某個感人故事心生感慨,閱讀某段深刻文字靈光一閃,這些瞬間觸發的靈感,都應以一種果敢的行動,迅速轉化為大大小小的教研論文。這便是善待每一次“感覺”的閃現,不忘初心,執著于教育的探索與表達。
對于論文寫作,筆者主張“做到位—想清楚—寫明白”。“做到位”,即對研究的問題要有深入了解,對研究的方法要有合理選擇,對研究的過程要有細致實施;“想清楚”,也就是在寫論文前,需要明確自己的研究目標,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以及制訂詳細的數據收集和分析計劃等;“寫明白”,即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需要站在讀者角度,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結果,使讀者能夠輕松地理解論文的內容。
專著出版可用三種方式來嘗試。一是“文章組合式”。日積月累,積少成多,當文章有一定的量和質時,便可以選擇某個主題,將文章進行合理組合,出版個人專著。比如,筆者的《鄉村教師突圍》(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出版)、《卓越教師的成長特質》(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出版)便屬于此類。二是“專題研修式”。即圍繞某個專題,讓自己投入一種有深度、高質量的研修式、探究式學習之中,并將學習成果以文字的形式、書稿的形式呈現出來。比如,筆者的《公民教育與現代學校》(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從語文課標到語文課堂》(濟南出版社,2023年出版)、《教育家精神與進階之路》(濟南出版社,2024年出版)便是專題研修的成果。三是“任務驅動式”。即帶著某種任務去撰寫書稿。比如,《鄉村少年成長密碼》(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0年出版)便是筆者和學生一起完成的一部書稿;《特級教師陪你讀名著》(濟南出版社,2020年出版)則是為了服務名著導讀教學需要而完成的書稿。這樣的書稿,創作起來目的明確,效率較高,實用性強。
教育寫作,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經之路,猶如一座堅固的橋梁,巧妙地將教師的實踐與思考緊密相連,引領教師由平凡的教學之路邁向卓越的殿堂。它不僅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催化劑,更是推動教師在實踐中深入思考、在思考中勇于創新、在創新中不斷成長的關鍵力量。通過多種形式的寫作,教師得以深入挖掘并整理自身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逐步深化對教育本質及學生成長規律的理解,進而全面提升專業素養。因此,教師應當勤于筆耕,在充滿挑戰與希望的寫作之路上堅持不懈,從普通教師蛻變成為教育行家。
愿每位教師都能秉持教育家精神,懷揣著對教育的熱愛與執著,在深深愛、好好做、慢慢寫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在教育的征途中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逐漸邁向更高更美的教育之境,讓教育家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系湖北省黃梅縣苦竹中學語文教師,湖北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