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課程方案及課程標準明確指向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化,在此背景下,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轉型勢在必行。習作作為小學生進入初中寫作階段之前的寫作練習,是寫作的前期鋪墊,是形成寫作能力的基礎性階段[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強化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推動育人方式變革[2]。將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運用到習作單元教學中,有助于從系統、全面的角度出發整合教學資源,優化教學過程,形成教學方案。
一、教學目標設計:綜合多方因素,制訂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提出了明確且具體的要求,為習作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制訂提供了宏觀的指引。在深入分析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教師要考量教材、學情兩個維度,設定習作單元教學目標。
1. 解讀教材,把握內容重點
不同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都設置了專門的習作單元,各單元有著明確的主題和訓練重點,深入解讀教材是細化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
第一,明晰單元主題與編排意圖。例如,有個習作單元以“多彩的活動”為主題,其編排意圖在于讓學生回顧參與過的各類活動,學會把活動過程寫清楚,重點是寫好活動中的場面描寫以及人物的表現等。基于此,教學目標可以設定為學生能夠準確選取印象深刻的一次活動進行寫作,清晰地交代活動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起因、經過、結果,并且能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生動地展現活動場面,刻畫好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細節,使學生身臨其境。
第二,梳理單元知識與技能體系。教材中的習作單元往往由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以及單元習作等板塊構成。精讀課文為學生提供優秀的寫作范例,從中可以梳理出寫作方法和技巧;交流平臺則對這些方法進行總結歸納;初試身手讓學生進行初步嘗試運用;習作例文進一步鞏固;單元習作是綜合檢驗。教學目標要體現各板塊之間的銜接與遞進,如在學習精讀課文后,設定目標讓學生能找出文中運用的寫作手法,經過交流平臺的梳理后,目標是能用所學手法進行簡單的片段寫作,最后能完整地運用這些方法完成一篇符合主題要求的習作。
2. 分析學情,貼合學生實際
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以及興趣愛好等學情因素,能確保教學目標具有可行性和針對性。
第一,考量已有知識基礎。小學低、中、高不同學段的學生,在習作方面有著不同程度的積累。對于低年級剛接觸寫作的學生,教學目標應側重于激發寫作興趣,引導他們能用簡單的幾句話把自己看到、聽到、想到的內容寫清楚,如寫幾句通順的話,描述一幅圖畫的內容。而高年級學生已有一定的寫作基礎,目標則要提升難度,比如,要求他們能夠綜合運用多種寫作技巧,寫出立意深刻、結構完整、文采較好的文章。
第二,關注學習能力差異。學生個體之間的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在制訂教學目標時要分層設計。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設定拓展性目標,如鼓勵他們嘗試不同的寫作風格,創新作文的結構形式等;對于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重點是鞏固基本的寫作方法,保證作文內容完整、語句通順,逐步提升寫作水平。
第三,結合興趣愛好特點。小學生對不同的寫作主題有著不同的興趣度,將興趣與教學目標融合能更好地調動積極性。比如,很多學生對童話充滿興趣,在設定想象作文教學目標時,可以圍繞編寫童話展開,引導學生依據童話的特點,發揮想象塑造角色、創編情節,讓學生在感興趣的主題下更主動地去達成寫作目標。
二、教學內容設計:重組教材內容,形成整體教學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習作單元有著嚴謹的編排結構,通常涵蓋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以及單元習作等板塊。各板塊承載著不同的功能,卻又共同指向單元習作主題及相應的寫作能力培養目標。同時,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寫作能力提升的邏輯,重新安排單元內容教學順序,使其更具系統性。從精讀課文中初步感知寫作方法,到初步實踐,再通過交流平臺總結提升,接著借助習作例文鞏固拓展,最后在單元習作中綜合運用,這樣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教學順序,能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寫作技能,構建起完整的寫作知識體系。
除了教材內的文本,引入與單元習作主題相關的外部優秀例文是豐富教學內容的有效方式。學習“例文”的目的并不是“例文”本身,而是學習“例文”的詞法、句法、章法,學習其中“共同的法則”和“共通的樣式”[3]。這些例文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樣的寫作思路、風格及技巧展示。比如,在以 “神奇的想象” 為主題的習作單元中,教師可以收集《愛麗絲夢游仙境》等經典童話作品的部分章節,讓學生閱讀體會其中大膽奇特的想象構思、生動有趣的情節設置以及充滿奇幻色彩的語言表達,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鼓勵他們在自己的習作中嘗試不同的想象方式,突破固有思維局限。
三、教學過程設計:立足整體教學,設計教學活動
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習作單元整體教學,旨在通過系統性的教學設計,將習作能力的培養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之中,實現從知識傳授到能力培養,再到素養生成的轉變。
第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創設情境是習作教學的起點,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學生將個人經驗與學習內容相結合,為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和情感基礎。在習作單元開始時,教師可以根據單元主題,利用多媒體、實物展示、角色扮演等多種手段,創設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或富有想象力的情境。例如,在“四季之美”習作單元中,通過播放四季變換的自然風光視頻,引導學生觀察、感受不同季節的特點,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為后續的寫作積累直觀感受和情感體驗。
第二,任務驅動:明確目標,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任務驅動強調以完成具體任務為動力,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和技能。在習作單元中,教師應根據單元目標和學生實際水平,更多地利用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真實情境來設計學習任務[4]。這些任務既要體現習作技巧的訓練,又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表達和創意發揮。例如,在“寫一封給遠方朋友的信”任務中,先讓學生回顧與朋友的交往經歷,選擇最想分享的故事或心情;再通過小組討論,學習書信的基本格式和寫作技巧;最后,獨立完成信件撰寫,并在班級內分享交流,既鍛煉了寫作能力,又增進了同學間的情感交流。
第三,搭建支架:分步指導,助力學生寫作技能提升。搭建支架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導,幫助他們逐步克服學習障礙,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在習作教學中,支架可以表現為范文示例、寫作框架、關鍵詞匯庫等多種形式。針對習作難點,如結構安排、語言表達、情感抒發等,教師應分階段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比如,在“記一次游戲”習作中,教師提供一篇結構清晰的范文,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開頭、發展、高潮和結尾;隨后,設計一個包含游戲名稱、時間地點、參與人員、游戲規則、精彩瞬間的寫作框架,幫助學生有條理地組織材料;最后,提供一些描述動作、情緒、場景的詞匯和短語,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通過這樣的支架支持,學生能夠在逐步實踐中掌握寫作技巧,提升習作質量。
四、習作評價設計:評價方法多元,組織習作評改
有效的習作評價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寫作上的優點與不足,還能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促進其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在習作評價設計中,我們應聚焦素養導向,構建多元評價方法,精心組織習作評改活動,為學生的寫作成長之路點亮明燈。
教師在教學中要全面、細致地評價學生習作,具體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內容合理性評價:評價學生的習作是否緊扣主題,是否有條理地展開論述,以及是否有充分的論據支持觀點。這有助于學生理解寫作的核心要求,提升文章的邏輯性和說服力。二是語言表達評價:從詞匯、語法、修辭等多個角度評價學生的表達能力。觀察學生是否能恰當運用各種詞匯和句式來表達思想,是否運用了修辭手法提升文章的表達效果。這種評價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語言運用的準確性和豐富性。三是結構完整性評價:評價作文結構是否完整,開頭、中間、結尾是否清晰,段落之間的過渡是否自然。良好的結構是文章條理清晰、邏輯連貫的基礎,也是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關鍵。四是細節描述評價:關注學生對事物、事件和場景的細膩描述能力。能否用準確、生動的詞語描繪事物,能否運用具體細節豐富文章內容,是衡量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指標。五是篇章連貫性評價:評價文章整體的連貫性,段落之間的銜接是否自然,是否能使用恰當的過渡詞提升文章的流暢性。這有助于學生構建清晰的寫作思路,提升文章的閱讀體驗。
習作評價不僅僅是對學生作文的一次性評判,更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通過評價,學生可以認識到自己在寫作上的進步與不足,激發寫作興趣,提升寫作能力。同時,評價也是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 李麗.寫話、習作、寫作的概念辨析與教學應對[J].語文建設,2023(14):64-6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
[3] 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89.
[4] 榮維東,劉建勇.語文學習情境的學理闡釋與創設策略[J].語文建設,2022(5):14-18.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雙語小學)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