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設置了“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1個基礎型學習任務群[1]。《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2022年版小學語文》指出:“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直接指向了語言文字運用這一核心素養,主要通過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來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技能。”[2]筆者基于智慧課堂教學環境,總結了基礎型學習任務群教學策略。“三環”指的是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七對”是由包含“對”字的詞組所描述的七個教學策略,即對比數據,突破語言難點;對照標準,感受漢字文化;對手接龍,積累語言材料;對口評價,積累語言經驗;對話作者,規范語言表達;對應轉化,精準語言運用;對點發布,分類指導語用。
一、課前:對比數據,突破語言難點
智慧課堂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教師、學生以及智慧教育平臺三者之間能夠展開有效對話,即從傳統的“師—生”二元關系轉變為“師—生—機”的三元互動模式。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通過智慧教育平臺發布預習任務;學生完成這些作業后,“AI學情診斷”功能將生成詳細的數據報告供教師參考,幫助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制訂更加個性化的教學計劃。同時,學生也能清晰地了解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從而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做好準備。
例如,在學習新課文之前,學生可以通過智慧教育平臺進行一系列活動,即“作業→布置作業→朗讀新課文訓練”,自主選擇需要預習的內容,并完成相應的朗讀練習。教師利用智慧教育平臺內嵌的語音識別技術,準確捕捉每位學生的發音情況,并提供即時反饋,這不僅有助于糾正錯誤發音,還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全面掌握班級內所有成員對于特定篇章的理解程度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據此精心設計符合實際需求的教學方案,如設置情境化的任務挑戰等,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除正確流暢地讀出單詞外,合理掌握句間的停頓、段落間的節奏變化同樣至關重要。因此,借助智能工具對前期收集的信息進行深入分析,可以讓師生雙方都明確知道每篇文章中哪些部分是重點攻克的目標。當教與學雙方的努力方向保持一致時,自然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進而構建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效課堂環境。
二、課中:五個“對”培養語言運用能力
第一,對照標準,感受漢字文化。通過深度學習,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知識的深層含義,并靈活應用于不同情境中。而掌握每篇課文中的生字詞、易錯詞、重點詞匯以及學生感興趣的詞語,是學生邁向深度學習的第一步。教師可以利用智慧教育平臺的資源,聚焦漢字的音、形、義這些基本要素,通過播放關于文字起源和漢字解析的微課,向學生展示漢字的演變過程,幫助他們領略漢字之美,加深學生對文化內涵的理解,從而激發他們對漢字文化的熱愛之情。此外,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拼音格與田字格相結合的生字卡片,可以動態演示漢字的標準讀音、結構布局及正確書寫順序,這對于指導學生規范書寫漢字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教師借助課堂互動工具,如朗讀評測小程序等,還可以對學生的朗讀水平做出即時反饋,使他們能夠在第一時間發現自己在發音或表達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正,促進自我評估與持續進步。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師生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交流機制,每位學生都能深刻體會到漢字蘊含的獨特魅力—無論是漢字美妙的韻律感、優美的形態,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
第二,對手接龍,積累語言材料。在基礎型學習任務群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積累語言材料。聽、說、讀、寫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是學生積累語言材料的主要方式。為此,我們設計了“對手接龍”游戲,利用智慧教育平臺的“語文—應用—識字、成語接龍、詩詞接龍”功能,讓學生在互動游戲中積累詞匯和詩詞等語言素材。這種生生互動不僅針對個人,還針對小組合作。每次互動結束后,教師可以根據個人和小組的表現給予相應的積分獎勵。同時,教師在智慧教育平臺上能夠查看整個學期學生的積分和明細,從而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這一接龍游戲作為應用工具,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求勝欲望。為了在游戲中取得勝利,學生會主動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從而有效提升自身的語言能力。
第三,對口評價,積累語言經驗。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教材,通過多樣化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魅力,學習并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經驗。例如,《司馬光》作為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學習任務之一便是發現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教師不僅要認識到語言的簡練,更要幫助學生建立對文言文的語感。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對比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表達方式,來感受文言文的簡練之美。筆者讓學生將“爬上甕”與“登甕”、“在庭院里玩耍”與“戲于庭”進行對比,從而理解古人的表達方式。筆者還會利用智慧課堂的分組討論功能,讓學生在生生互動中完成任務:思考現代人和古人在不同場景下會如何表達,如“爬上樓梯”與“登梯”,“在學校走廊上玩”與“戲于廊”。學生輪流發言,互相評價是否符合文言文的表達習慣,并將自己的表述上傳至平臺與其他小組交流分享。這樣的互動不僅促進了全班學生的交流分享,也豐富了他們的語言經驗積累—因為無論是自我表達、傾聽他人,還是評價他人,都是積累語言經驗的有效途徑。
第四,對話作者,規范語言表達。學習課文實際上是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通過朗讀來掌握作者的語言表達規范。正確的朗讀不僅要求流利,還需要富有感情,因為錯誤的發音或不熟練的閱讀都無法真正領會語言的精髓。為了更生動地實現與作者的隔空對話,教師可以利用智慧教育平臺,為學生的思維帶來全新的沖擊,使學生的記憶更為深刻。在智慧教育平臺上,學生不僅可以與內置的名人進行語音交流,還可以創建自定義的名人角色,并與之展開對話。這些語音交流會被轉化為文字記錄,同時提供了一個通話界面,該界面不會實時顯示文字,以此訓練學生的專注度。
第五,對應轉化,精準語言運用。語文課程的核心特點之一是工具性,主要體現在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提高溝通交流、信息獲取與處理、文化傳承與創新能力。以《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這是一個專注于習作的單元,其核心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像作家那樣表達對動物的感情,并嘗試寫出自己喜歡的動物及其特點。該單元精心安排了三篇以動物為主題的課文,這些文章風格風趣幽默且充滿生活氣息,文中的“貓、母雞、白鵝”等形象栩栩如生。智慧教育平臺中的“AI多模態創作”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創作和表達方式,使學生心中的動物朋友得以更加直觀生動地展現。教師可以將AI文生圖或AI文生視頻工具的鏈接發送給學生,學生點擊鏈接后即可進入使用界面。學生只需朗讀自己的作文,便能將文字轉化為鮮活的畫面或視頻。這種方式不僅能檢驗學生語言表達的精準性和生動性,還能極大地增強他們進行語言創作的積極性。
三、課后:對點發布,分類指導語用
對點發布是一種個性化作業布置方式,教師可以在智慧教育平臺上依據學生的表現來分配不同的作業任務,隨后,系統會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提供分層指導。基礎型作業如“朗讀訓練”和“報聽寫”,面向全體學生發布;“同步練習”則會根據學生的能力提前進行分組,確保學生都能接收到適合他們的課后練習。
通過學生端的應用,教師可以看到,當學生完成作業后,系統不僅會即時批改并標注錯誤,而且在“智能批改”工具的幫助下,教師能夠針對學生的知識點錯誤提供微課等學習資源。這種及時的反饋機制有助于學生迅速定位問題并進行改正,從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在線師生同頻共振,對知識點進行糾錯、鞏固、深化,相較于傳統的作業批改方式,這種方式更具時效性和針對性。
筆者以實踐應用為基礎,深入探討了在智慧課堂環境下的教學策略,這一策略巧妙地鏈接了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關鍵時空,通過構建師、生、機三元關系,營造了一個三方共研對話的學習樣態。在此基礎上,把基礎型學習任務群作為教學實施的核心內容,旨在培養學生以語言運用能力為基礎的語文核心素養,實現了教學目標與學生發展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0.
[2] 吳欣歆,管賢強,陳曉波.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2022年版小學語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8.
本文系2023年安徽省信息技術課題“基于智慧課堂的小學語文基礎學習任務群案例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3034)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郎溪路小學)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