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學科教學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與文化觀。本文以初中美術教學為例,闡述了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學科教學的實踐策略,從而推動教師在教材分析、教學設計中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分析、應用,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領悟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紅色文化資源 紅色美術作品 美術教學
文化是國家、民族的靈魂和血脈,紅色是中華民族永不褪色的本色和底色。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將學校美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增強文化自信。”[1]2021年,教育部印發的《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提出:“對中小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植入紅色基因,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是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的必然要求。” [2]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學科教學,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與文化觀。筆者以初中美術為例,闡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學科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聚焦教材,深入分析紅色文化資源
紅色文化資源作為美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中重點展現為紅色美術作品。因此,教師對美術教材中的紅色美術作品的系統分析與認知尤為重要。
1. 系統梳理初中美術教材中的紅色美術作品
教師對教材中的紅色美術作品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才可能從思維層面建立紅色資源實施的系統架構。具體梳理過程可以圍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一是明確紅色美術作品在教材中的分布。在初中美術教材中,紅色美術作品分布在不同的單元和課時中,教師只有明確知悉每個紅色美術作品在教材中所處的位置,才能根據教材內容體系和獨特育人功能確定紅色美術作品的賞析方向,開展針對紅色美術作品的教育教學。
二是對紅色美術作品進行分類標注。第一,美術作品可以分為中國畫、油畫、雕塑、版畫等不同形式,依據呈現形式進行分類標注,有利于教師對美術作品藝術形式、藝術語言的把握。第二,紅色美術作品是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重大事件、英雄事跡和生產建設的藝術作品。這些藝術作品中有直接呈現革命文化的美術作品,如沈堯伊的《革命理想高于天》,描繪了長征路上中央紅軍穿越松潘草地時草地夜話的場景;也有創作靈感源于紅色詩詞的紅色山水畫,如李可染的《萬山紅遍》、傅抱石與關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嬌》。因此,紅色美術作品的分類標注除形式標注外,也應從其題材出發點進行標注,這樣更有利于教師對紅色美術作品反映內容的整體把握,以便教師在教學中有效引導學生賞析作品的精神內涵。
2. 深入研究美術作品背后的紅色內涵
美術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事實的高度凝練,每一件紅色美術作品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教師要在課堂上傳播好紅色文化就要深入研究紅色美術作品背后的故事與精神內涵的講解點。具體可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挖掘。
第一,革命精神的傳遞。紅色美術作品大多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與生產建設中的重要事件與英雄人物。例如,油畫《開國大典》描繪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瞬間,體現了中國人民站起來的自豪感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這一作品不僅記錄了歷史,也傳遞了革命精神和理想。
第二,愛國情懷的激發。紅色美術作品反映了革命時期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風貌。例如,中國畫《流民圖》通過刻畫躲避轟炸的底層人民形象,直觀展現了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對于這一史詩級的作品,教師不僅要挖掘畫面中具體的人物和情節,更應該對繪畫的背景進行解析,方能展現抗戰時期人民的苦難與對勝利的渴望,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第三,美術作品創作原則與審美追求的體現。紅色美術作品還體現了革命文藝的創作原則和審美追求。在藝術表現上,這些作品強調現實主義,注重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同時融入了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例如,雕塑《延安魯藝的一天》的講解可以圍繞“魯藝”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展開;雕塑《艱苦歲月》以寫實的手法表現了革命戰士的樂觀精神,教師講解時可以圍繞革命文藝的美學追求進行。
二、開展教學,聚焦紅色文化的傳承
教學設計是教師為了實現教育目標,對教材、學情的分析與教學過程的設計。合理的教學設計對紅色文化資源有效融入初中美術教學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為了更好地讓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初中美術教學,教師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1.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教學評價的歸宿點
教學目標要對標課程標準,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目標的敘寫。教學目標既是學生學習結果的預期,也是學生活動要達到的標準。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要清楚地知道學生的學習結果的呈現形式,因此,教學目標的預設也就兼具教學評價的指導。例如,教學目標陳述為“能夠明確闡述中國畫《江山如此多嬌》的創作理念”,教學評價就應該為“學生能夠準確說出中國畫《江山如此多嬌》的主題來源與創意點”。如此,“教—學—評”一致性就能確保紅色文化資源真正與美術教學高度融合。
2. 教學活動聚焦紅色美術作品的內在精神傳遞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傳遞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至關重要。一個單元或是一幅美術作品是單純從美術知識、技能方面分析還是從其精神內涵方面分析,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之一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同樣,一節課是從美術知識、技能技法方面講解,還是在革命文化學習中讓學生掌握技能技法,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教師決定的。
例如,湘美版美術教材七年級下冊第2課《黑白世界》,教材提示的目標是:理解黑白造型的特點;了解黑白木刻;繪制黑白畫。如果美術教師圍繞“初識黑白畫—黑白關系的營造手法—黑白木刻版畫的鐫刻與印刷”的流程進行講解,那便是對美術技能技法的傳授課。可以換一種思路,圍繞本課趙延年的木刻版畫《魯迅先生》展開教學,設計“我心目中的魯迅—魯迅對中國木刻版畫的貢獻—魯迅為什么選擇黑白木刻版畫作為革命武器—向革命先烈致敬”黑白木刻版畫的創作實踐的教學流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進一步了解魯迅先生的革命思想,并在“魯迅為什么選擇黑白木刻版畫作為革命武器”的思考中明確黑白木刻(黑白畫)的特點;在“向革命先烈致敬”黑白木刻版畫的創作實踐中學習木刻版畫技能,并以主題作業形式升華內在情感。對比兩個設計思路,顯然后者是聚焦紅色美術作品中革命精神的教學活動,更有利于學生學習和領會中華民族藝術精髓,實現知識技能、文化內涵與精神追求相統一。
3. 在學科鏈接中實現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價值的最大化
重視美術與其他學科的協同育人作用,加強美術與歷史、語文、道德與法治等學科的融合,有利于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價值的最大化發揮。以湘美版美術教材八年級上冊為例,不難看出本冊的紅色美術作品主要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的人民生活、英雄人物、民族精神的紅色山水。細心留意其他學科教學內容的教師會非常明確地知道歷史學科八年級上冊講授中國近代史,歷史教師在本學期也將對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人民解放戰爭進行系統的講解。此時,美術教師可以借助歷史教學資源構建以美術學科為主體的融合課程,最大化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價值。
當然,美術教師還可以與其他學科教師合作,共同設計跨學科的教學項目或主題學習,讓學生在多學科的視角下全面理解紅色文化。例如,歷史教師可以講述革命歷史事件,語文教師可以分析紅色文學作品,而美術教師則可以引導學生欣賞紅色美術作品或用畫筆描繪這些故事和人物,形成跨學科的學習體驗。
4. 美術活動、實踐體驗有效內化紅色精神
美術活動、實踐體驗是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延展,有助于學生通過美術語言表達自我對家國、民族的熱愛,有效內化紅色精神。
第一,通過舉辦紅色文化主題的美術比賽或展覽,有效補充美術教學。學校舉辦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美術比賽或展覽,以展促教,有效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鼓勵學生創作與紅色文化相關的藝術作品,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學生在主題創作的過程中,詳細閱讀紅色故事,了解英雄人物,深化對紅色文化的認識。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指導學生創作反映革命歷史或英雄人物的畫作、雕塑,與學生共同挖掘創作點,確定創作細節,有助于美術創作的教學,更有助于強化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通過這樣的創作實踐,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自己的藝術表達能力,還能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情感。
第二,注重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歷史背景,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本土化的紅色資源,通過參觀體驗的方式將其融入美術教學中。例如,教師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革命歷史遺址、紀念館等,了解本地的革命歷史和英雄人物及其在歷史上的作用,使學生進入特定的社會文化情境,聯系現實生活,在互動和交流中實現學習遷移[3],同時,引導學生用畫筆描繪本土的紅色文化元素,如革命舊址、英雄雕塑等,使他們在創作中感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內化紅色精神。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10-15)[2024-11-23].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511.htm.
[2] 教育部關于印發《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01-19)[2024-11-23].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511.htm.
[3] 徐軍,鐘潔,許佳雯.基于深度學習的紅色經典美術作品教學的原則與實踐策略[J]. 課程·教材·教法, 2023,43(11):137-143.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