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例背景
近年來,“校園欺凌”成為刺痛人們心靈的熱詞,觸動了大眾神經,也引發教育工作者的深深思考。校園欺凌影響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成為班級日常建設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學校由一個個班級構成,班主任是防控校園欺凌工作最重要的教育主體。《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要求:“公辦中小學教師要切實履行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的義務,強化國家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和教育責任。”[1]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是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一直在立德樹人方面嘗試改革創新。“鄉土德育”項目是立德樹人很好的抓手。該項目注重用鄉土清風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提燈班會”課例模式就是該項目的核心內容之一。我在實踐中運用“提燈班會”課例模式,整合家校社資源,開展防止校園欺凌的主題班會,實現了“開發資源、傳承文化、守望成長”的育人目的。
清代以前,嶺南地處邊陲,自然條件惡劣,當地人民具有敢于冒險、不屈不撓的特征。宋、明兩朝滅亡后,均以嶺南作為反抗平臺,忠烈節義的民族情懷深入民間,對嶺南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856年出生于廣東省南海縣的黃飛鴻,便是其中的代表。據《黃飛鴻傳略》記載:
1876年(光緒二年),香港水坑口大笪地小販彭玉攤檔被一惡棍強占,人被打傷。黃飛鴻路見不平相助,被對方同伙數十人持械圍攻,黃飛鴻施展五郎八卦棍將對方擊敗。
1878年(光緒四年),黃飛鴻在南海縣佛山平政橋斗蟀場為盧九叔任“護草”(現場保鏢)時,嚴懲歹徒,名噪一時。
1912年(民國元年),魚欄伙計馬如燦(賣魚燦)遭歹徒勒索被毆,黃飛鴻見義勇為嚴懲歹徒,“義救賣魚燦”一事在羊城被廣為傳頌。
從以上地方文獻史料可以看出,黃飛鴻之所以名揚大江南北,為國人所稱頌,是因為他身上具有敢于同黑惡勢力斗爭的英雄主義精神。如何弘揚正氣,將預防校園欺凌教育與黃飛鴻身上所展現的見義勇為精神相結合,為學生的陽光健康成長注入源頭活水?我深入探究,設計了一節以“預防校園欺凌”為主題的“提燈班會”。
二、課程實施
1. 設計理念
第一,借助黃浩森老師提出的“提燈班會”理念,滲透“提燈明理,增信力行”的教學主張,將初中生普遍存在的從眾心理和校園欺凌事件結合起來,把目標聚焦到占人數優勢的旁觀者群體上,通過“知意情行”來弘揚正氣,因為“‘提燈班會’教學實踐立足‘鄉土育人’的豐厚實踐,其育人目標的設計力求回應社會、時代發展要求,凸顯鄉土特質品性,為學生搭建科學有序的成長階梯”[2]。
第二,把戲劇手段運用于主題班會和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情境設置、角色扮演、即興表演等環節中感悟、明理,并在 “非說教” 中實現潤物無聲的德育滲透,鼓勵學生爭做新時代的“小小黃飛鴻”。
第三,本課例設計積極引導學生做到“三個不”:不做可惡的欺凌者,不做沉默的被欺凌者,更不做冷漠的旁觀者。這是“提燈班會”理念“被啟迪、被溫暖、被照亮”的人文主義評價范式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運用。
2. 課例內容
在課例的整體設計思路上,我遵循“提燈班會”的原則,確保內容易理解、受眾廣、見效快。
(1)點燈引路,勇敢說“不”
我通過反校園欺凌宣傳片向學生明確校園欺凌的具體行為方式及危害,引導學生在校園欺凌事件中不做可惡的欺凌者,不做沉默的被欺凌者,更不做冷漠的旁觀者。順勢引用名句“今日我若冷眼旁觀,他日禍臨己身,則無人為我搖旗吶喊”,發人深省。
(2)挑燈明理,辨別是非
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不,我不喜歡被欺負》情景劇,理解在欺凌事件中旁觀者的行為是如何影響事件的走向以及結果的。
(3)亮燈互助,共拒欺凌
安排合作環節,每六人為一個小組,對給出的情境進行角色分工、角色扮演,讓每一位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學會作為旁觀者如何積極應對校園欺凌。
(4)傳燈生慧,健康成長
學生在體驗之后就本節課主題暢談自己的收獲,教師對各個角色進行生發點評,尤其對其中的“旁觀者”角色進行總結升華,并送上祝福。
該主題班會設計對應了“知意情行”的品德結構,引導學生由“知曉”到“理解”,由“理解”到“共情”,最后由“共情”到“執行”,從而給學生帶來一次精神的洗禮。
3. 課例創新實踐
在開展“共拒校園欺凌之不做冷漠的旁觀者”的“提燈班會”課中,我創造性地探索了在校園立德樹人的三條路徑。
(1)澄清價值,引導學生在校園欺凌事件中不做旁觀者
欺凌事件大多由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觀者這三個群體組成。人們通常關注到的是欺凌者與被欺凌者,旁觀者往往容易被忽視。人們指責欺凌者的蠻橫、霸道,希望他們受到法律的制裁,然后痛改前非;人們痛心于被欺凌者的軟弱、無助,又希望他們能夠瞬間強大,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然而人們卻忽略了想要改變這兩者著實不易。
欺凌者之所以欺凌他人,原因是復雜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點:第一,個人因素。我們常常過于美化人性,而忽視了人身上可能存在的性格缺陷、人格缺陷、自我認知障礙等問題。第二,家庭因素。學生受到家人的“獨寵”,逐漸無法無天,或者家人平時相處時就存在暴力傾向。第三,社會因素。學生模仿、學習社會上存在的不良現象。第四,學校因素。校園欺凌者大多是正在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教師的教育懲戒權有限,難以有效懲戒欺凌者。第五,法律因素。欺凌者多是未成年人,目前的法律難以對其起到震懾作用。綜上可知,改變一個欺凌者,需要長期協調各方對他的影響,這談何容易?
被欺凌者之所以被欺凌也有幾個原因。第一,個人因素。他們大多在集體生活中呈現“自卑、軟弱、忍氣吞聲”的特點,這是他們被欺負的主要原因。第二,家庭因素。他們一般在家庭中處于不被看見、不被關注的角落,遇到事情也不敢和長輩溝通,長期壓抑自己內心的需求。這樣的學生,想要他們短時間內做出改變,突然間變得自信、自立、自強,也比較難。他們需要長期的心理疏導和班級同伴的溫暖關愛,才能一步步找回自信。
相對于欺凌者與被欺凌者,旁觀者占據人數上的優勢。拿一個50人的班級來說,欺凌者一般是1~3人,被欺凌者一般是1~2人,剩下的40余人都是旁觀者。這么大的一個群體,如果有幾人與欺凌者站到一起,再有起哄者的參與,剩下的旁觀者便只會冷眼旁觀,這對本就孤立無援的被欺凌者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但如果旁觀者中能有人挺身而出,哪怕只是三五個人,都能對欺凌者起到威懾作用,讓他們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恰當。這樣一來,欺凌者的行為就會有所收斂,被欺凌者也能得到保護。由此看來,旁觀者對欺凌事件的態度,影響著欺凌事件的走向。
基于以上分析,我認為,在校園欺凌事件中改變旁觀者的態度、行為至關重要,這是“提燈班會”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2)人文關懷,引導學生在校園欺凌事件中“被溫暖”“被照亮”
通過《不,我不喜歡被欺負(一)》和《不,我不喜歡被欺負(二)》的角色扮演,讓學生對比觀察兩個情境中“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觀者”這三個角色的行為。表演結束后請學生完整說出兩個情境中“旁觀者”的行為,再分別請兩個情境中的“欺凌者”與“被欺凌者”說說他們當時的內心想法或感受,最后請臺下觀看的學生繼續補充。
在《不,我不喜歡被欺負(一)》中,學生直觀地看到“旁觀者”在欺凌事件中因為覺得有意思或怕被牽連而選擇了參與欺凌、起哄或視而不見、沉默等行為,從而使“欺凌者”更加囂張跋扈,直接加重欺凌行為。“被欺凌者”受到來自“欺凌者”與“旁觀者”的雙重傷害,這對他們是致命的打擊,仿佛全世界都拋棄了他們。而在《不,我不喜歡被欺負(二)》中,“旁觀者”在欺凌事件中為“被欺凌者”發聲,幫助“被欺凌者”。面對這種情況,“欺凌者”瞬間覺得沒意思,停止了欺凌行為。“被欺凌者”感受到來自同學的溫暖與支持,以后再遇到此類事情的時候,他們也更有勇氣做出反抗。基于此,我及時引導學生學習家鄉名人黃飛鴻懲惡揚善的英勇事跡,鼓勵大家爭當“小小黃飛鴻”,讓社會公平正義長存,讓更多弱小者得到關愛和幫扶。
(3)情境再造,引導學生認識到“同伴互助”的積極意義
有了前面的學習,學生基本了解了在欺凌事件中,旁觀者可以采取哪些積極行為。接下來的環節,我給學生設計一個真實情境,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做出最真實、最恰當的反應。我把學生分成六人一個小組,讓他們在限定時間內進行角色分工、排練、演繹。為了爭取在全班面前表演的機會,這些學生極大地發揮自己的才能,整個課堂瞬間沸騰起來了。只見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用最快的速度做好了角色分配,并在臺詞和細節處不斷完善。最終有三個小組得以在課堂上表演。每個小組都在語言、動作、表情等方面下足了功夫,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每一個角色應有的反應。值得一提的是,這堂課讓我意識到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每個小組拿到的劇本都是一樣的,但是這三個小組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合理的改編與延伸,如當看到“被欺凌者”受欺負時,幾個“旁觀者”迅速圍成一個圓圈,把“被欺凌者”圍在里面,并一起趕走“欺凌者”,以示對“被欺凌者”的保護,同時另一個學生迅速去告知老師。
雖然不是每個學生都有上臺表演的機會,但他們已經在交流、合作中懂得了在欺凌事件中旁觀者可以采取的積極行為。臺上同學的表演又再次讓大家如親臨現場般模擬了一遍。最后,學生總結出旁觀者可以有的積極行為,教師完成板書—“及時報告,勇敢維權,積極發聲,提供幫助”。
三、成效與反思
1. 育人成效
運用“提燈班會”理念設計“預防校園欺凌”主題班會課,從“旁觀者”的角色出發做積極而有益的嘗試。此舉打破了人們的固有思維,解決了校園欺凌事件“難發現、難處理、難跟蹤”的問題,使學生“澄清價值”,確立了正確的是非善惡觀,知曉在集體生活中應遵循的規則,培養學生求善、向善、行善的實踐能力和合作、探究、交流的成長意識。“同伴互助”理念的深度介入,讓學生在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美好環境中求知、求學。班主任在情境模擬之后及時給在欺凌發生時勇于發聲的“旁觀者”點贊,讓“旁觀者”得到認同和贊美,從而在學生群體中傳遞出一種激濁揚清、見義勇為的良好價值觀。
2. 課例反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立足黨的事業后繼有人這一根本大計,牢牢把握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任務,引導廣大青年在思想洗禮、在實踐鍛造中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讓革命薪火代代相傳!”[3]我在“預防校園欺凌”主題班會課的應用探究就是在落實總書記的指示精神。今后,我要用好“提燈班會”課例模式, 做好立德樹人工作,把班級建設、班級管理、學生自我管理等與主題班會課有機結合,進一步拓展“提燈班會”的資源、渠道與陣地,打造出“提燈明理”主題班會的經典課例,讓學生被看見、被啟迪、被溫暖、被照亮。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2018-01-20)[2024-08-20].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266234.htm.
[2] 賈高見,車爍.“提燈班會”的目標指向與實踐遵循[J].中小學德育,2023(4):67-69.
[3]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2-05-10)[2024-09-22]. https://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2-05/10/c_1128638131.htm.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中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