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幼兒教育日益受到重視,傳統的教育模式暴露出不適應當代幼兒發展的痛點。在繪本閱讀活動中,它過于強調教師主導、單一的教學方式,限制了兒童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因此,本文對陶行知“六大解放”原則進行精義闡釋,探討這一原則對幼兒園繪本閱讀活動的啟示,指出如何通過解放幼兒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空間、時間,激發其對繪本的興趣,推動幼兒繪本閱讀活動的有效開展。
繪本以其精美的圖畫、簡潔而富有深意的文字,為幼兒打開了一扇通往豐富多彩世界的大門,在幼兒的語言發展、認知拓展、情感培養和審美啟蒙等多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原則為幼兒園開展繪本閱讀活動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思路。通過解放幼兒的頭腦,鼓勵幼兒在繪本閱讀中大膽思考、提出疑問;解放雙手,讓幼兒能在與繪本互動過程中進行操作與表達;解放眼睛,引導幼兒自主觀察繪本中的細節與奧秘;解放嘴巴,使幼兒有機會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與見解;解放空間,為幼兒創造多元的閱讀環境;解放時間,讓幼兒能按照自己的節奏深入閱讀與探究。這有助于將繪本閱讀從傳統的較為刻板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構建更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與需求的閱讀教學新樣態,從而更好地發揮繪本閱讀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獨特價值,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與潛能,促進其全面發展。
一、陶行知“六大解放”原則之精義闡釋
(一)解放幼兒的頭腦
幼兒的頭腦猶如一片待開墾的沃土,充滿無限潛能與創造力。在常規教育模式下,諸多既定觀念、標準答案限制了幼兒思維的發散。解放頭腦,是鼓勵幼兒敢于突破常規,擺脫思維定式的束縛,大膽地去思考、去想象、去質疑,讓幼兒能自由馳騁于思維的廣袤天地,以純真且獨特的視角去認知世界,為其創新思維與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解放幼兒的雙手
手是幼兒探索世界、表達自我的重要工具。當幼兒的雙手被解放,就能夠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如手工制作、實驗操作、勞動實踐等。通過雙手的觸摸、擺弄、創造等,幼兒不僅能直觀地感知事物的形態、質地、特性等,還能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鍛煉手部精細動作,提升手眼協調能力。這種實踐操作有助于幼兒將腦海中的構想轉化為實際成果,從而激發其進一步探索和創造的熱情,使其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增長智慧,實現身體機能與心智發展的協同共進。
(三)解放幼兒的眼睛
眼睛是幼兒認識世界的窗戶。然而,在教育過程中,幼兒的觀察視角常常被局限。解放眼睛,就要讓幼兒擺脫被動接受信息的狀態,能自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新奇與奧秘。無論是自然環境中的山川草木、花鳥魚蟲,還是社會環境中的人物百態、文化現象,都是幼兒的觀察對象。這些觀察所得不僅是幼兒知識構建的重要素材,而且是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的重要方式,促使幼兒主動探究事物背后的原理與規律,從而拓寬認知視野,提升認知深度,為其綜合素養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
(四)解放幼兒的嘴巴
幼兒時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階段,其有著強烈的表達欲望。解放嘴巴,就要創設寬松自由的交流環境,讓幼兒能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疑問與見解。通過表達,幼兒能更好地梳理自己的思維,鍛煉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同時也能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學會傾聽、理解與尊重,促進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而且,幼兒獨特的視角能給人帶來新的思考與啟發,實現教育過程中的雙向成長與互動。
(五)解放幼兒的空間
幼兒不應被局限于教室等狹小的室內空間,而應擁有廣闊的活動天地。家庭、社區、自然環境等都應成為幼兒學習與成長的空間。在豐富多樣的空間中,幼兒能接觸不同的人和事,體驗多元的文化與生活方式。這種空間的拓展能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增強幼兒對不同環境的適應能力,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與社會責任感,使其在多元空間的交融與碰撞中形成更全面、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其未來融入社會奠定廣泛而堅實的基礎。
(六)解放幼兒的時間
幼兒的成長具有其自身的節奏與規律,不應被過度緊湊的時間規劃左右。在傳統教育中,課程表、作息時間表等規定了幼兒在特定時間內必須完成特定任務,這抑制了幼兒的天性與興趣。解放時間,就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和發展需求,給予幼兒足夠的自由支配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活動內容,如閱讀、游戲、繪畫等,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充分發掘自身潛力,實現個性化發展,為其學習與發展注入動力。
二、“六大解放”原則于幼兒園繪本閱讀活動之啟示
(一)頭腦解放:設置探究問題,引導幼兒對繪本情節進行深層次思考
陶行知的“頭腦解放”理念強調通過激發幼兒的主動思維和深度探究能力,引導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構建知識體系。在幼兒園繪本閱讀活動中,教師需設計與繪本主題、幼兒認知水平相適應的問題鏈條,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幼兒在討論和思考中提升閱讀體驗。
教師要對繪本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明確故事情節的核心沖突、人物動機以及隱藏的情感線索。例如,在閱讀《大衛,不可以》時,教師可設置啟發性的問題,如“為什么大衛總是惹媽媽生氣”“如果你是大衛,你會怎么做”等問題,引導幼兒從表層行為的對錯判斷,深入到對人物心理和行為背后原因的探究。教師應設計對比性問題,讓幼兒在不同的情境下進行假設與推理。例如,教師提出“如果大衛的媽媽沒有提醒他,他的行為可能會帶來什么后果”的問題,幫助幼兒將故事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引起幼兒的情感共鳴。
在提問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幼兒的參與感和主體性,盡量避免單向式提問,而是通過鼓勵幼兒自主提問、回答與交流,營造一個平等、自由的探討氛圍。例如,在討論繪本《鱷魚怕怕,牙醫怕怕》時,教師先引導幼兒分享自身對看牙醫的感受,然后設置問題,如“你覺得鱷魚為什么會害怕”“如果鱷魚愿意多刷牙,它還會不會害怕牙醫”等,這些問題既貼近幼兒生活,又能引發幼兒的聯想和情感表達,促使幼兒在語言表達與思維建構上獲得提升。
(二)雙手解放:結合繪本情節,組織手工制作、繪畫創作等延伸活動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原則強調通過豐富的活動形式,讓兒童的身心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其中“雙手解放”尤為注重兒童在實踐中的創造性發展。在幼兒園繪本閱讀活動中,結合繪本情節組織手工制作和繪畫創作,不僅可以鞏固幼兒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還能激發其藝術感知力和動手實踐能力,促進其綜合素養的發展。
實施這一策略的關鍵是從繪本內容出發,設計有層次、有目標的延伸活動。在繪本故事分析階段,教師需引導幼兒理解繪本的情節與人物形象。例如,在閱讀《小藍和小黃》時,教師可設計“顏色實驗”這一手工制作任務,讓幼兒在調色過程中創作與繪本情節相契合的畫作。教師先準備藍色、黃色顏料以及白紙,示范如何將兩種顏色混合成綠色,同時結合故事內容引導幼兒理解其中的原理。幼兒分組動手調色,并以綠色為主要顏色進行畫作創作,例如,描繪小藍和小黃一起玩耍的場景或設計他們的新故事發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與引導,啟發幼兒使用手指、棉簽等工具進行創作,體驗不同繪畫方式的效果。這一過程既體現了陶行知“解放雙手”的教育理念,又豐富了繪本閱讀活動的形式,使幼兒的學習真正從感知走向內化,從體驗走向創造。
(三)眼睛解放:注重圖文結合,讓幼兒通過色彩、形狀解讀繪本情感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原則強調從直觀感受出發,通過解放幼兒的眼睛,讓幼兒在觀察中發現意義。在繪本閱讀活動中,眼睛的解放尤為重要,這不僅要求教師注重繪本圖文結合的呈現,還需設計引導環節,使幼兒能通過色彩、形狀等視覺元素解讀繪本中的情感與內涵。
在繪本閱讀前,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與繪本情節相呼應的視覺情境,例如,布置與繪本主題相關的教室裝飾或播放與故事氛圍一致的投影畫面,以集中幼兒的視覺注意力。以《彩虹魚》為例,教師可利用彩紙制作色彩斑斕的魚群模型,并懸掛在閱讀區域,模擬書中海洋場景,在視覺層面營造沉浸感,激發幼兒對色彩和形狀的觀察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實施圖文結合的方法,引導幼兒觀察繪本中的圖像,如人物的表情、背景的色彩變化等,結合具體文字進行討論。例如,在閱讀《大衛,不可以》時,教師可引導幼兒關注主人公大衛夸張的面部表情和不協調的肢體動作,分析這些視覺元素如何表達其頑皮、悔過的情感狀態。同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為什么大衛的臉是紅色的”或“你覺得背景變暗了說明了什么”等問題,引導幼兒用眼睛去捕捉情緒變化的線索,為幼兒提供更生動、有趣的閱讀體驗。
(四)嘴巴解放:推行講述比賽,鼓勵幼兒分享對繪本閱讀的獨立見解
在繪本閱讀活動中,“嘴巴解放”不僅是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而且是對幼兒表達、思維、創造力的發展。推行“講述比賽”作為實踐路徑,能激發幼兒對繪本的理解興趣與表達意愿,助力其形成自主分享與交流的習慣。
教師應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繪本內容,設置多層次、漸進性的講述任務。例如,對較為簡單的繪本,教師可要求幼兒以情節復述為主,通過生動表達感知故事的邏輯結構;而對較為復雜的繪本,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嘗試補充故事結尾或重新演繹角色對話,以增強講述活動的挑戰性與開放性。在活動過程中,教師也需采用引導策略,幫助幼兒克服初次表達的緊張感,激發其深度參與的熱情。通過鼓勵性的語言評價和適度的示范,教師可逐步提高幼兒的講述信心。例如,在幼兒講述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點頭、微笑、適時提問等方式鼓勵幼兒繼續表達,并在必要時給予積極反饋,如“你的想法很特別”“這個細節很有趣”等。同時,針對部分幼兒因緊張或思路不清而出現停頓的情況,教師通過提示幫助其重拾信心,如“這個角色接下來會怎么做呢”“你的故事還有什么特別的結局嗎”等,提升幼兒參與的積極性。為增強幼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教師可在比賽結束后設置展示與反饋環節,邀請幼兒互相分享聽后感,讓幼兒感受到認可與尊重,培養其對繪本閱讀的深度思考與表達能力。
(五)空間解放:打破教室限制,將繪本閱讀延展至戶外、圖書館場景
陶行知“六大解放”原則強調教育應擺脫傳統的束縛,將學習場域擴展至更廣闊的生活與自然空間,這一理念在幼兒園繪本閱讀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基于空間解放原則,教師可以通過科學設計與組織,將繪本閱讀活動延展至戶外和圖書館等場景,拓寬幼兒的認知邊界與體驗深度。
教師可結合繪本的主題與環境資源,選擇自然元素豐富的場所進行相關故事的閱讀與探究。例如,教師可以選擇經典的自然主題繪本《森林大樹屋》作為閱讀材料,并帶領幼兒走進公園或幼兒園的植物園區,通過觀察周圍的樹木、藤蔓、花草等與繪本情節相關的自然對象,增強沉浸感;教師還可以組織一個“自然探秘”任務,讓幼兒在活動區域內尋找特定的自然元素,如“找找看有沒有像書中描述的那個大樹洞”或“哪些地方可以作為我們的大樹屋”,幫助幼兒將虛擬與現實自然環境相聯系,增強幼兒的觀察力、創造力以及對自然環境的親近感。
圖書館作為一個專業性與沉浸感兼備的場所,也是繪本閱讀活動延展的理想選擇。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定期到圖書館進行“主題繪本日”活動,圍繞特定主題選取多樣繪本,搭配生動的講述與互動環節,引導幼兒在靜謐的閱讀氛圍中專注思考與想象。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設置繪本探索任務,如“尋找故事中的秘密”或“與繪本中的角色對話”等,幫助幼兒更好地利用圖書館資源,使其形成對繪本故事更豐富的理解。
(六)時間解放:尊重幼兒需求,使幼兒皆在適宜節奏中深入繪本世界
對幼兒園繪本閱讀活動來說,尊重幼兒的時間需求,不僅能夠增強其對閱讀的興趣,還能有效促進其認知和情感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每個幼兒的個性差異和發展需要,合理調整繪本閱讀的時間安排,從而使每個幼兒都能在合適的節奏中深入探索繪本世界。
在繪本閱讀活動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幼兒對繪本內容的興趣和反應,還要仔細觀察幼兒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和閱讀節奏。一些幼兒可能對繪本中的某個部分特別感興趣,而另一些幼兒可能容易分心。教師可以采取靈活的時間安排方式,給予幼兒充分的時間沉浸在繪本情境中,避免強迫幼兒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閱讀,造成壓力和抵觸情緒。
根據幼兒的不同發展階段,教師也應采取適當的時間間隔和節奏調整,為幼兒提供靈活的繪本閱讀方案。例如,教師可分階段安排繪本閱讀活動:通過簡短的講述和引導吸引幼兒的興趣;在幼兒感興趣的部分給予其自主探索的時間;組織小組分享和討論環節,幫助幼兒將閱讀體驗轉化為認知和情感體驗。通過這種方式,每個幼兒都能在適宜的時間內完成閱讀,獲得與繪本更深層次的互動機會,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展。
三、結語
陶行知“六大解放”原則的實施,不僅僅是對教育模式的創新,更是對幼兒全面發展的深刻啟示。它為教師提供了更為寬廣的教育視野,也為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路徑。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傳承和實踐這一理念,有助于打造更加人性化、富有創造力的教育環境,推動全體幼兒的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