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課堂這一學習主陣地,如何將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轉向落實提升學生創新素養的教學,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本文以《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內容為例,通過剖析創新“四部曲”——“激·探·創·造”,為學生搭建學科學習與創新實踐融合的橋梁。
一、真實情境,“激”活思維
學生在觀察與本內容有高度關聯的情境素材后,提出問題,激活思維。
課堂上,學生觀看一則有關汽車意外落水的新聞后,提出如下問題:汽車意外落水時為何難以成功逃生?溺水是怎么回事?人隨車沉入水底后該怎么做?等等。教師可幫助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學習“肺是如何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這一新知識的興趣。
二、搭建支架,合作“探”究
搭建支架,鼓勵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合作探究等系列活動。
例如,在本節內容的展示中,我們搭建了三級教學支架:第一級,學生雙手撐在自己身體的胸廓兩側,體驗呼吸過程;第二級,學生利用自制教具,探究胸廓的變化如何影響人體肺部變化;第三級,學生用人工智能技術制作裝置,探究人體肺部變化如何影響肺內氣壓變化。最后,學生用注射器探究人體肺內氣壓與氣體進出肺部的關系。
三、“創”新應用,提出設想
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創新應用,創造性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在本節內容中,“創”與“激”環節能夠前后呼應——利用“激”環節中的“汽車意外落水,人隨車沉入水底”問題,學生可從幫助被困人員正常呼吸入手,設計制作裝置。便攜式氧氣瓶、能不斷提供氧氣的可套在頭上的袋子、車內求生氣囊……千奇百怪、妙趣橫生的創意展現了學生非凡的想象力。在分享與交流中,學生工程設計、表達與交流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四、實踐“造”物,物化創新
引導學生跨學科開展實驗研究,利用有限的材料與設備對創新思維進行物化。
以本節內容的學習為例,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創意,先查找資料,了解人體呼吸的氣體成分變化,測量人體消耗氧氣的速率和產生二氧化碳的速率,然后計算出每分鐘需往裝置內充入的氧氣量,以及二氧化碳的消耗量。
接著,在化學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對比實驗室制取氧氣的不同方法和測試反應速率,最終確定用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來制取氧氣。
通過查找資料,學生根據鳥類的雙重呼吸方式設計裝置,并參照蜂窩的外形,制作了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反應芯,再利用人工智能編寫程序,調節與控制反應芯的制氧速率。學生還運用GPS與GSM技術,方便及時定位開展救援工作,提高被困者的生還率。
最后,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利用學校未來科學家活動中心的設備與材料加工制作實物作品,將創新思維進行物化。
通過幾個月的努力,學生研制的“仿鳥呼吸式汽車落水再生制氧生命保障裝置”在各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收獲眾多點贊,并入圍國賽,參與線上交流與展示,受到專家的一致好評。
近年來,長郡芙蓉中學依托學校“創新人才院士輔導站”“未來科學家活動中心”等平臺,在師生中奏響“激·探·創·造”創新“四部曲”,在科創教育領域取得了累累碩果:收獲發明作品100余件,申請專利40余件,學生的創新成果收獲科技創新各類比賽獎項400余項,6人獲得長沙市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獎。[本文系湖南省基礎教育改革研究項目“構建‘漁場式’創新人才發展3345模式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