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整本書的閱讀要求表述為:“義務教育階段要激發(fā)學生讀書興趣,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積累整本書閱讀的經驗。”可以看出新課程標準對整本書的閱讀不僅停留在“提倡”階段,還對讀書策略、讀書目標提出了標準。但教學現實卻是很多語文教師對整本書的要求、目標、課型、策略都知之甚少,陪伴學生讀書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為此,本文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整本書閱讀提出“四知一帶”的觀點。
[關鍵詞] 新課程標準;整本書;閱讀策略;“四知一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稱“新課標”)對整本書閱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教學實際中卻存在著不盡如人意的種種現象,具體歸結為如下三點:
一是“目的功利化”。教師對名著了解不多,這就導致教學時將整本書的閱讀目標不是放在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上,而僅僅是為了考試。這樣,涵養(yǎng)語文功夫、陶冶美好情操、凈化學生心靈的閱讀活動就異化為讀“名著導讀”中的片段,完成幾道填空、選擇、簡答題了事。
二是“思維淺表化”。也正是由于閱讀目的功利化,學生閱讀時思維停留在識記、理解、應用的層面,至于分析、判斷、創(chuàng)新的思維活動少之又少,致使學生的思維深度無法形成。
三是“活動零散化”。閱讀一本書之前,教師就應該進行整體的規(guī)劃,保障閱讀活動有計劃、分階段、序列化地開展,但現實中整本書閱讀的活動無法有序進行,大多只是在課堂上零零散散地做些“水過地皮濕”的交流而已。
鑒于以上整本書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四知一帶”的觀點,具體闡述如下。
一、知課標要求
新課標將整本書閱讀歸于“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指出整本書閱讀的性質是“語文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教師指導學生真正讀進去,說出來,寫出來,演出來,而不是做做練習題,讀讀“導讀”材料。新課標闡述了整本書閱讀的過程和方法:“根據閱讀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制訂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借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的問題。”新課標還明確指出整本書閱讀的目的:“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新課標還在“學習內容”部分詳細規(guī)劃了整本書閱讀的各個要素,推薦了閱讀書目和內容、策略與方法、課型及功能、方法指導、閱讀資源和平臺、閱讀評價等。
只有充分了解新課標的要求,才能在教學中有所依歸,有所遵循,不至于偏離航向,任意而為。
二、知教學目標
以第四學段(7~9年級)的十二本必讀書目為例。新課標闡明了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質,所以每本名著都應該明確其工具性目標和人文性目標。只有清晰地知道教學目標,才知道教學的方向,知道去哪里,怎樣去,才不至于讓教學南轅北轍。《駱駝祥子》的工具性目標為:1.圈點批注法;2.給人物立傳。人文性目標為:1.理解主題“舊社會不讓好人有出路”;2.感受老北京的世態(tài)風情。
三、知閱讀策略
新課標中介紹了幾種閱讀方法,教材中除了每部作品都各有側重地介紹了閱讀策略,幾乎每一篇導讀文字的最后,都提到“專題探究”的閱讀方式,而且在專題探究的最后差不多都附上一句類似的話:“完成專題探究后,寫一篇讀書報告,并在班里舉行一次讀書交流活動,共同分享閱讀體驗和探究成果。”這些都是有益的閱讀策略。除此之外,還可以采取如下閱讀策略:
從閱讀層次角度講,策略有“檢視閱讀”,包括略讀、速讀、瀏覽、精讀等;還有“分析閱讀”,包括訂閱讀計劃、畫思維導圖、做批注、寫讀書筆記、寫讀后感、寫文學評論等;還有“主題閱讀”,包括搜集信息、對比閱讀、給人物立傳、改寫精彩片段等。從“組織形式”角度講,策略有全班共讀、分組選讀、個體自讀、性別閱讀、親子閱讀等。從“閱讀活動”角度講,策略有曬書會、演講會、朗讀會、故事會、配音表演、戲劇表演等。
四、知三種課型
新課標指出:“宜集中使用每學期整本書閱讀課時,兼顧教師指導和學生自主閱讀,保證學生在課堂上有時間閱讀整本書。”這段話關乎整本書閱讀的不同課型及各自的功能。一般來說,整本書閱讀的課型分為三種:閱前導引課、閱中推進課、閱后匯報課。閱前導引課的功能是“激發(fā)興趣”和“制訂閱讀計劃”。閱中推進課的功能是“方法指導”和“階段交流”。閱后匯報課的功能是“活動設計”和“成果展示”。
這里重點闡釋閱前導引課“制訂計劃”中提出深度問題策略。
深度問題是指跨越整本書或局部內容的、引起對復雜主題或作品藝術性等問題做深入探究的、旨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問題。在讀前導引課上,教師設計深度問題,以引領學生作深度閱讀,避免學生“只看熱鬧,不懂門道”。
深度問題有三個來源。第一個來源是教材。教材在每部名著導讀的最后都有《專題探究》專欄,這些專欄中的問題,有的為學生的閱讀提供策略,有的引導學生深度閱讀。如教材上介紹《西游記》探究的專題有“召開取經故事會”“話說唐僧師徒”和“創(chuàng)作新故事”。《駱駝祥子》探究的專題有“給祥子寫小傳”“探尋悲劇原因”和“話說‘洋車夫’”。
第二個來源是學生提出的問題。要知道,學生的問題就應該是教師引導學生重點研讀的問題,學生提出來的很多問題是具有思維深度的。例如,在讀《西游記》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1.為什么要寫九九八十一難?
2.為什么不讓孫悟空背著唐僧他們去西天取經?
3.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篇幅介紹唐僧的身世?
4.為什么沙僧不小心打破一個琉璃盞就被貶下界做流沙河的河妖,而且每日要受萬箭穿心之痛?
再如,讀《儒林外史》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1.《儒林外史》所有的章回都具有諷刺色彩嗎?
2.《儒林外史》為諷刺小說,但第一回贊王冕不愛名利,這是否與全文的中心相沖突?
上面學生提出的問題,恰恰切中整本書的主題、社會背景、寫作特點等關于全書的大問題,而不是只關涉某個細節(jié)的小問題。學生的問題解決了,全書也就看懂了。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提出閱讀過程中的困惑,恰恰證明他們在與文本、與作者、與人物做深入交流。
第三個來源是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在整本書閱讀伊始,就要設計出關聯全書人物、情節(jié)、特色、主題等的大問題來,以供學生邊讀邊思索,閱讀才有聚焦、有質量。
教師可以從“情境設置”的角度設計問題,這個角度的問題可以是“關聯自我類”,也可以是“關聯現實類”。
“關聯自我類”,例如,讀《簡·愛》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簡·愛,當你知道愛人一無所有,并且成了殘疾人,你還會和他(她)結婚嗎?讀《水滸傳》,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如果你落草為寇,會選擇王倫、晁蓋、宋江三人中的哪一個為你的寨主?為什么?
“關聯現實類”,例如讀《儒林外史》,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儒林外史》揭露了“八股取士”作為選拔人才的制度只能起到禁錮思想的作用,那么,現在的中考、高考制度,你覺得是先進的制度嗎?為什么?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一個繁榮的國家,還有必要讀這樣的一本書嗎?
教師還可以從“思維方式”角度設計問題,這個角度的問題可以是“歸納類”“比較類”和“認知沖突類”。
“歸納類”,例如讀《紅星照耀中國》,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為什么紅星必將照耀中國?讀《西游記》,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說孫悟空的故事是個勵志的故事?
“比較類”,例如讀《水滸傳》,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比較魯達和李逵,舉例說明你更敬重哪一位,為什么?讀《駱駝祥子》,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老舍筆下的祥子和楊絳筆下的老王都是車夫,二者有哪些異同點?
“認知沖突類”,例如讀《海底兩萬里》,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尼摩船長是天使還是魔鬼?讀《西游記》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孫悟空力戰(zhàn)十萬天兵天將而不敗,面對很多妖怪卻束手無策,作者這樣安排有什么用意?
五、帶學生閱讀
“一帶”是指教師帶領學生閱讀整本書,陪伴學生閱讀,師生同一進度。這樣,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情,及時調整閱讀策略;學生跟隨教師讀書,方向明確,不繞彎路。師生共讀一本書,共同沉浸在名著的美好世界中,是語文教學最應該呈現出來的美好樣態(tài)。
例如,《儒林外史》塑造的人物眾多,且沒有主人公;故事繁多,且沒有核心事件;語言是古代白話,與現代存在距離感,所以學生很難讀進去,很難讀得懂。筆者跟學生一起商定,每天讀兩章,由老師每天布置兩三道閱讀題目,學生帶著題目讀書,第二天課上交流看法。這樣,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在伙伴共學、互助下,將《儒林外史》讀懂了,讀深了。例如,第一天讀前兩章,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導讀題目:
1.猜測書名中“儒林”和“外史”的意思。
2.作者借王冕之口預言“一代文人有厄”,你看明白了嗎,指的是文人會遭到什么“厄”?
第十五天設計了這樣的導讀題目:至此,書中描寫了三次文人“盛會”,依次是“鶯脰湖詩會”“西湖詩會”“莫愁湖詩會”。請你結合相關情節(jié)評價一下這種詩會的實質。
最后一天的題目是:
1.《儒林外史》中的人物眾多,請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列舉如下幾類人中的代表人物,并概括他們的事跡:酸腐儒,狠貪官,假名士,真儒生,蠢父親,八股迷,偽君子,奇女子。
2.魯迅評價《儒林外史》說“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又說“諷刺小說從《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謂之絕響”。請你結合書中的人物和情節(jié)談談《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
3.評論家黃安瑾說:“《儒林外史》作者之意為醒世計,非為罵世也。”用魯迅的話來說,就是“引起療救的注意”。請你以王冕、杜少卿、虞育德、莊紹光為例,寫一篇小論文,證明黃安瑾的這個觀點。
以上是對“四知一帶”的解讀。整本書閱讀,只有教師做到了“四知一帶”,才有可能使學生的閱讀有方向、有辦法、有步驟,閱讀實踐才有溫度,也才能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新課標的精神才會得以落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周濤. 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評價策略微探[J]. 學苑教育,2024(31):94-96.
[3]柯秀清. 初中語文整本書項目化學習的實施路徑探索[J]. 文科愛好者,2024(5):103-105.
[4]唐婕. 初中小說整本書閱讀教學研究——以《駱駝祥子》為例[J]. 全國優(yōu)秀作文選(教師教育),2024(5):25-26.
[5]潘文婧. 初中名著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探究[J]. 試題與研究,2024(28):34-36.
[6]尹順寧. 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教學實踐[J]. 亞太教育,2024(19):186-189.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qū)橫崗六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