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音樂教育在德育與美育融合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旨在通過音樂教學實現學生全面素質的提升。本研究分析了小學音樂教學中“德、美”融合的現狀,揭示了教師在融合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其在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審美素養及文化認同感方面的重要性。通過具體教學案例,研究展示了德育在音樂課堂中的滲透、美的元素融入以及德美共育的綜合實踐,強調了音樂教育在塑造學生情感、道德和審美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價值。研究結果表明,將德育與美育融入音樂教學,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
[關鍵詞] 音樂教育;美育;德育
音樂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美育實施的重要環節之一,不僅承擔著傳授音樂基本知識與能力、推廣音樂文化的重要使命,還肩負著強化以德育、美育為重要內容的全面素質培養的重任。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德、美”融合,是指在小學音樂教育過程中,教師將德育與美育有機結合的教學實踐。這種融合不僅涉及傳授音樂知識和能力,還在于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欣賞、感受、演繹和創作,實現對學生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多元文化感知的培養,以及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入體驗音樂的情感和美學價值,同時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感悟并踐行道德規范,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促進其人格發展。
一、小學音樂教學“德、美”融合的現狀
德育是關于道德的教育。它不僅是一種知識的傳授,還是一種價值觀的灌輸和品德的培養。德育的目標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以便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遵循道德規范,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選擇。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不僅能夠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也能夠獲得更多的尊重和信任。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德育,從小抓起,從小事做起,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道德基礎。
美育即審美教育。美育的核心在于個體通過親身感知,如視覺、聽覺、觸覺等多元感官體驗,來獲取獨特的審美感受,并在此過程中受到觸動與啟發。美育是一種非功利性的教育活動,它追求自由、主觀與個性的表達,而非追求固定的標準或確定的答案。因此,美育并非旨在應付考試,其成果亦不能僅憑考試分數來衡量。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德育和美育融合“形式化”現象較為普遍。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是機械地加幾句空洞的說教,而未能有效地將德育和美育內容與教學素材和形式相結合,這顯然是不夠的。
首先,部分教師對音樂與德育、美育相融合的內在價值認識不足。他們認為德育和美育是思政教師和美術教師的職責,因此,在音樂課堂上僅關注對學生的唱歌、跳舞和作品欣賞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德育和美育的融入。實際上,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和道德品質。
其次,教師在把握音樂與德育、美育融合的關鍵要素方面存在不足。一些音樂教師對綜合活動中的德育和美育要素,如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合作意識、創新思維以及審美鑒賞能力等,未能準確把握。德育和美育不僅僅是口頭上的說教,還需要通過具體的音樂實踐活動來體現,如通過歌曲傳遞正能量、培養學生的藝術感知力和創造力。
最后,音樂課堂在德育和美育融合的方法上顯得單一且缺乏創新。教師往往難以有效地把握音樂與德育、美育融合的契機,甚至對德育和美育要素的挖掘僅停留在表面,導致德育和美育的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例如,教師在選擇音樂素材時,常常忽視了歌曲中蘊含的倫理價值和美學意義,未能將其充分融合教學。
因此,如何破解音樂教育中教師立德樹人意識薄弱、學科獨特育人功能及與其他學科綜合育人功能難以有效發揮的問題,就成為音樂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教師應深入挖掘音樂的內在價值,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將德育和美育自然地融入音樂教學,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教師還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升自身的德育和美育素養,為學生提供豐富而有意義的學習體驗。
二、小學音樂教學“德、美”融合的意義
小學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中“德、美”融合的理念更是賦予了音樂教育更加深遠的意義。這種融合不僅豐富了音樂教學的內涵,還為學生提供了更全面的學習體驗。
音樂教育與德育的融合,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音樂是一種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形式,能夠通過旋律、節奏和歌詞等要素,傳遞出深刻的道德情感。
音樂教育與美育的融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音樂是一種美的藝術,通過音樂教育,學生可以學會欣賞音樂的美,感受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這種美育的熏陶,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提高他們對美的鑒賞力和創造力。同時,通過參與音樂表演和創作活動,學生還可以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為將來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此外,小學音樂教學“德、美”融合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音樂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學習和欣賞不同風格和流派的音樂作品,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的內涵和特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所屬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從而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小學音樂教學“德、美”融合的實踐
小學音樂教學中“德、美”融合的實踐探究,是一項富有意義且充滿挑戰的教育任務。它不僅要求音樂教師具備深厚的音樂素養,還要求他們理解德育的重要性,并掌握如何在音樂教學中融入美的元素,實現德美共育的目標。
(一)德育在音樂課堂中的滲透
德育在音樂課堂中的滲透,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情感表達的藝術,它的旋律、節奏和歌詞等均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欣賞音樂作品,感受音樂作品中的情感表達,從而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
例如,《游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所作的詩篇,作曲家谷建芬為其譜寫了動人的旋律。這首作品通過描繪母親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縫衣細節,深刻展現了母愛的慈祥之情如何在細微之處流淌。谷建芬以其悠婉動人的旋律,深情地表達了作者對母愛的感激與贊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包含吟誦古詩、歌唱古詩以及表演故事的環節。學生通過參與這些豐富多樣的演唱表現形式,將歌曲演繹得富有表現力,同時也在多次合作演唱中積累與他人配合的經驗,培養集體意識、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這樣的學習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真實情感,使他們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還能夠讓學生在歌唱中深刻體驗母子之間的親情,接受愛的教育,從而達到了德育的目標。
(二)美的元素的融入
美的元素的融入,同樣是小學音樂教學不可或缺的一環。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蘊含美的藝術,它的旋律、和聲和音色等均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教師可以通過精心選擇音樂作品,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美,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同時,教師還可以在音樂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的參與和體驗。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音樂表演、創作等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音樂的魅力,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和表現能力。
以一年級欣賞課“頑皮的小鬧鐘”為例。這是由安德森創作的一首描繪性管弦樂作品。樂曲形象鮮明、情緒歡快而明朗,特別是表現小鬧鐘節奏的音型非常突出。偶爾出現的裝飾音和切分節奏,在單調乏味的四分音符節奏中,增添了一種不安分的性格和幽默的情緒。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通過謎語導入、音型的聆聽、做游戲(找出規則與不規則的節奏)、隨音樂表現音樂形象等一系列環節,讓學生體會到時間的寶貴,學會珍惜時間。
(三)德美共育的綜合實踐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德、美”共育的目標。例如,在教授歌曲時,教師應注重歌曲的技巧訓練,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歌詞的含義,感受歌曲中的情感表達;在音樂欣賞課中,教師可以結合音樂作品的特點,引導學生欣賞音樂的美,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在音樂表演和創作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參與和體驗,讓他們親身感受音樂的魅力,提升他們的音樂素養和表現能力。
具體到音樂課堂,教師需要將德育與美育相結合。除了教授音樂知識和技巧,還需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和良好行為習慣。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自然地體現出對美的追求和實踐。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進入音樂教室時,能夠像置身于音樂殿堂中一般,靜心聆聽音樂的韻律;在合唱、合奏中,學會相互傾聽、和諧配合;在不同的音樂節奏中,有序地進行起立、問候、行走、排隊等活動,甚至根據學習需要靈活地調整座位。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用響亮的聲音回答問題,培養他們的規則意識、合作精神和集體主義觀念。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學生提出了唱游的要求,這也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游戲中學習規則,增強集體感,并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釋放自我情感。
四、小學音樂教學“德、美”融合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實現德育與美育的融合,不僅需要教師具備深厚的音樂素養和德育意識,還需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團隊協作精神
音樂課堂是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的重要場所。無論是合唱、合奏還是音樂劇表演,都需要學生相互協作,共同完成任務。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機會,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意見,學會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共同為達成目標而努力。通過團隊合作,學生不僅能提高音樂能力,還能在實踐中培養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
(二)促進情感表達與情緒管理
音樂課堂是培養學生情感表達和情緒管理能力的重要場所。音樂作為一種情感的藝術,能夠幫助學生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釋放內心的壓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音樂來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感,培養他們的情感表達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積極應對,保持樂觀的心態,還能增強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心理健康。
(三)激發創造力與創新思維
音樂課堂是培養學生創造力和創新思維的搖籃。音樂創作需要源源不斷的靈感和創造力,學生欣賞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可以激發創作欲望和想象力。教師可以通過舉行音樂創作比賽、即興演奏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音樂創作的樂趣,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音樂課堂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在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在欣賞和學習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這些作品,學生不僅能夠了解和體驗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還能夠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學習和演唱一些傳統民歌,通過講述其背后的歷史故事和文化背景,深化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參考文獻
[1]夏銘陽,張紫嫣.論實踐在音樂美育中的價值:來自阿倫特“誕生性”理論的啟示[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24(5):69-76,10.
[2]范柳柳.小學音樂課堂中實現德育的有效途徑[J].吉林教育,2023(25):74-76.
[3]方伶梅.小學音樂課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路徑[J].琴童,2024(15):51-53.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松柏學校教育集團)